春秋往事84 存邢救卫
卫国受袭后,齐桓公派公子无亏率领三百辆战车和三千士兵,去曹地帮助防卫,另外还送去了不少救援物资。
或许,大家谁也没有想到卫国会如此不堪一击,意外的结果令大家措不及防。
戎狄撂倒卫国之后,也没放过邢国,反正是顺手牵羊,走过路过,何必错过。
鲁僖公元年春天,齐、宋、曹三国会师救邢,三国联军到了聂地(今山东博平)后,便停了下来。
情况紧急,三国联军怎么就突然停下来了?
这一停可停出了不少是非。许人认为齐桓公当救不救,是在缓师逸贼;更有甚者甚至抛出了阴谋论,认为他按兵观衅,有意弱邢。
也许他们的分析不无道理,因为后来的结果确实不免令人想入非非,有所怀疑。
不过还有一个种解释,或许更合理些。
古往今来,对于打仗这件事而言,从来都是个技术活。它是打架,却又胜于打架,正确地说应该是有组织的打架。
打架可以一哄而上,完事了又可以一哄而散。如果你用这种方法去打仗,对不起,你基本上是死定了。
既然是技术活,就有技术要求,譬如阵型、时机、士气、谋略等,这些因素无不影响左右着战局的走向。
而这其中,时机的把握尤为重要,对于一个优秀的指挥官而言,应该做到:时机未到,不动如山,时机一到,侵掠如火。
联军不出击,大概率应该是戎狄尚强,时机未到。
当然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我们已经无从知道,因为历史没有记录为什么?
可是,就在联军观望的时候,邢国人顶不住了,他们自己先崩溃了,纷纷逃入联军军营。
最终,联军出兵攻击。
戎狄人的目的很明确,无非是抢些东西,改善一下生活。没东西时,他们是不要命;有了东西时,就不一样了,命变得值钱了。因此,联军一攻击,他们立马撒开脚丫子,跑路了。
得赶紧跑啊!万一慢了被人家逮住,抢来的东西可就没法享用了。
戎狄人走后,联军帮助邢国人收拾残局,把剩下的一些物资收集起来。
此次救援,联军将士纪律严明,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主义,没有趁人之危,拿邢国人的一针一线。
短短两年时间,邢国连遭两次袭击,并且每次都岌岌可危,几近亡国。如果再来一次,恐怕就不会这么幸运了,灭亡的可能性很大。看来老地方是待不下去了,得挪个地方了。
最后,大家商议决定,将邢国国都迁到夷仪(在今山东聊城一带)。
邢国人也被打怕了,对此决定,表示完全赞同。
看着老弱病残、垂头丧气的邢国人,三国联军再次发扬雷锋精神,送佛送上天,好事做到底,帮助邢国人修建了新城。
齐国人的这些举动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大家认为他们真正体现了一个侯伯(霸主)救患难,分灾难,伐有罪的责任,是完全符合礼法的。
邢国迁到夷仪后,国人很快就安居乐业,仿佛回到自己的故土一般。
![](https://img.haomeiwen.com/i6365412/eddae83bf2434119.jpg)
既然掌声一片,总不能厚此薄彼吧!
安顿完了邢国人,齐国人又带领各路诸侯帮卫国人修建了新国都楚丘(在今河南滑县),解决了卫国人风餐露宿、无城可居的难题。
此时,卫国国君已是卫文公。
他是个不错的同志:艰苦朴素,克勤克俭,劝课农耕,任贤用能。一番操劳之后,卫国人也很快安定下来,忘了亡国之痛。
卫文公初年,已是一穷二白的卫国只有三十辆战车,到了卫文公末年,已经恢复到了三百辆。
邢、卫两国虽然活了下来,但是实力明显大打折扣,大不如从前。
邢国迁到了夷仪后,不再有大的发展,基本成了齐国的附庸国;卫国也一样好不到哪里去,直接从曾经的一流大国,跌落为二、三流国家
同时,由于两国国都从黄河(古黄河)以北迁到黄河以南之后,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一时间都成了戎狄的天下,中原华夏文明遭受了一次沉重的打击。
然而颇具讽刺的是,邢、卫两国这对难兄难弟,好了伤疤忘了痛,竟然相互怼上了,最终还上演了一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恩仇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