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孤灯照归人
文|弋一
你要爱荒野上的风声
胜过爱贫穷和思考
暮冬时烤雪
迟夏写长信
早春不过一棵树
这一年初秋,历经了春的凌冽,夏的炙烤,默默在暗夜里努力拔节生长的部分作物,终于迎来了属于它们结果的时刻。
人也如此,总是种下什么因,结出什么果。
正式开始把写作、文案作为职业的第五个年头,在一次不经意的提案后,我收到了一份意外的工作邀约——成为一名专门带学生阅读、拆书和写作的老师。
当然,我们面向的主体不是新媒体写作的成年人,而是正在上学的学生。
这就让我同时有两部分工作开展,一部分是网络上的写作和班主任,另一部分是现实生活中自己公司的文案和另一个公司的教研老师。
不知道最近为什么跟老师这职业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总之就是这么巧合地,在阅读和写作上开出花来。
想来好像一切都有迹可循,从开始专注于读书和阅读的那一天开始,好像不论生活中遭遇怎样的困难和挫折,都有文字陪在身旁。
文字成为了我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我获得所有认可的来源,是我在饥寒交迫和孤独难耐的时刻,唯一的慰藉和出口。
01
身边的人来来走走,有的人逐渐变得疏远,有些人经历了炽烈的考验后,结合得更加紧密,有些人是我只要张口,就会为我提供帮助的人——无论是情感上还是生活上。
我感谢这些人走入我的生命中,他们用长久的陪伴,或平静到几乎感觉不到的微妙磁场,影响着我,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让我对现在保持平和,让我与过去挥手告别。
有人说:“真正的过去是真的过去了。”
当你承认很多事情都已然远去,就能承认那些不论是巅峰还是低谷,都会有过去的那天,就能保持一种空杯心态。
这种心态在现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中,是异常珍贵的。
稻盛和夫曾在《心》中谈到“利他主义”的重要性,一个无法空杯、傲然审视一切的人,如何做到利他,不过能做到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罢了。
所谓的利己,有时候看起来好像不那么明显,那些人好像没有那么多私心,很少跟别人计较,又或者说他们对很多事漠不关心,真诚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些人往往也能在一个群体中自洽,可是就是会给你一种很假的感觉。
这种人往往戴着一个面具,心里想一套,行为做一套,说出来又一套,也会让很多跟他们接触的人感到很累很累。
可是利他的人不是这样,他们有一颗真正纯粹赤诚的内心,他们做一切时不以自身利益作为出发点,他们也从不计较付出后会不会得到回报。
他们做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先把事干好”和“想这么做”。
所以,在人人自危、人人以利往来的世界中,他们反而能成为最快突出的人。
02
我们这里有一家包子铺,这家包子铺没有分店,整个H市只有一家,店面一直在扩大,从一开始的小作坊变成一个正规门脸房再变成一排门脸房。
它很长红,是因为它厚德。
有一位朋友向我们讲过一个他亲身经历的事,有一天他到这家包子铺吃包子,两个穿着看起来并不邋遢的中年男人,吃完包子后说自己没钱付钱。
老板笑嘻嘻地站在他们面前,并没有像很多家饭店的老板那样难为这样的食客,而是默默又打包好了几个包子,然后对客人说:“谁都有不如意的时候,没关系,不就几个包子吗,我送你了。还有几个包子,你们一并拿回去吧。”
谁都不知道这两位客人后来是不是再来赊过账,但如果是我,我肯定心怀感激并且再也不会去这家店里吃霸王餐了。
因为脸实在挂不住。
而且,这个包子铺还有一个特点是只营业半天,就做早点和午餐的生意。
甚至到了逢年过节时,别人家都赶到最后一天,他们早早就关门休息了。
这家店铺看起来很佛系,该挣的钱没挣。
但是,在我看来,他们挣到了生活。
他们在一抹地道的烟火气中,抚慰着H市所有知道包子铺的客人,他们或远道而来或就在周边,但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吃着童年时的味道。
这些人长大后,一些人到了异乡,偶尔能想起他家的包子,吃了他家的包子,就好像回家了。
这个店一代代地传承着,味道从没变过,所以,包子也变成了一只有文化的包子。
而在这个时代中,我们太追求迅速扩张、迅速变现,有时是无奈之举,有时是生活所迫,总之我们过得匆忙。
可只要我们能静下来待一会儿,哪怕只是在熟悉的味道中,静静地吃一个包子,都觉得那一刻就是你一天的全部了。
人间烟火气,最抚人心。
日升抑或潮涨
痛彻抑或善忘
你要去的地方
四野细雨春芒
太轻太急恓惶
沿途避走齐脖的深草
给蹭过车的老司机递烟解乏
不要惦记竹筒盛雨露的事儿
夜深不知何处去,直至孤灯照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