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家至圣先师学习做人的智慧|读《孔子传》感悟
文/Yan4911
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当今世界处在动荡不安的变化中,却又恰似孔子所处之混沌时代。今日之中国,面临历史之变革与机遇,社会要转型,价值观要重构,让我们以人民的名义,重新来认识孔子,走进孔子,读懂孔子,探索与思考时代的责任,探究与学习儒家至圣先师的做人智慧。
孔子(BC 551年9月28日—BC 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01)“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是全体国人共同的文化祖先,他的思想深深影响着我们这样一个曾经辉煌后期又遭受到多种苦难的民族。继承并发扬孔子精神,则我们这个国家就能社会稳定,人民幸福安康;反对并抛弃孔子精神,则我们这个国家就社会混乱,人民动荡不堪。
(02)老夫子就站在眼前
如果说,历史上的孔子,因为年代久远,远的根本看不见背影。虽然读过《论语》,但是感到圣人离我很遥远;读罢《孔子传》一书,感到孔子离我这样的近,他的一颦一笑,一吟一唱,一喜一怒,好似一个懂得变通但身负历史使命且目标坚定好学乐学的老夫子,就活生生的站在眼前,使我对他更加的喜爱和敬佩。
从这本书来讲,却是一本好书。该书条理清晰,脉络明确。首先,交代了孔子一生主要的历史事实,将孔子的一生交代的清清楚楚,他的主要行迹、事迹和心迹都使人了然于心。其次,拨乱反正的对孔子的价值观进行明确,对被误解的孔子思想进行澄清,给孔子一个“清白”,还圣人一个“公道“。
(03)“君子不器与志向高远“
孔子讲过“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不能成为一个只有专门用途的用具。深层的意思是孔子认为君子不能只满足于为了生存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或者匠人。孔子将探索宇宙人生的大道,作为自己的使命,将研究历史文化作为自己的职责,将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臻于至善作为人生的目标。
书中对孔子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引用了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孔子年方十五而志于学,终生所学及教授学生产生的影响力令儒学脱胎换骨,他所倡导的人生目标则由术士进而为六艺专家,再进而成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担当天下,担当道义,这正是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贡献之一。
唯此,让我们理解了日后孔子教导学生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0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由凡人成为圣人,秘诀就是最简单的两个字---“好学“。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笔者通读此书,最喜欢的就是这句话,因为这让人没有学习的沉重负担,反而成为一件轻松愉快的事。不为生计而学,因为急功近利;不为了学而学,因为本末倒置。只为快乐而学,因为这样的学习让我感到人生的快乐!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还曾曰过,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聪明的人一般不勤奋,地位高的人又不谦逊,能做到以上两点的,非常不容易。遇到不明白的时候或者遇到知识渊博的高人,要及时请教,不要放过学习请教的机会。
(05)“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篇》曾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道义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南怀瑾大师认为,其中”文”也有文化思想的意思。曾子认为,君子应以文章学问来交谊、会友,借助朋友间的交流和帮助来增进己身的仁德。常人多以权势、利益来衡量朋友的价值。交友的目地多为互相利用。
(06)“人生三戒,说的没错“
孔子曾说过,君子有三戒。笔者读至此处,深感认同,说的不错。如果高度概括成为一句话就是:少年戒色,中年戒斗,老年戒得。
少年血气方刚,特别要注意不能贪恋女色;中年职场打拼,产生竞争,切忌与人不要争斗。斗则两伤、让则两利。老年年老气衰,这个时候切忌患得患失,别在乎人生物质世界的得与失,要安于现状,愉快的享受余下的人生。
记得老子曾言,争为不争、不争为争。所以现在职场策略和斗争方法满天飞,以笔者之见,没事多看看老子所言之道,对于理解职场竞争或许会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07)“做人学会做减法,损之又损四句话“
孔子曾对子路说过,你给我记住四句话: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呜呼哉,呜呼哉,无愧圣人也。笔者读至此处,情不自禁的要为孔子鼓掌欢呼,老夫子太有做人的智慧了。实际上,他在启示弟子,人生不单单学会做加法,更重要的是学会做减法。一般人不自觉的要追求物质财富,财务自由,一直在做加法。实际上,人生也要学会做减法,要懂得适当的舍弃,不追求完美,不追求圆满,内心保持平衡,这就是损之又损之道。孟子至刚,庄子至柔,唯孔子至刚至柔兼具,且懂得做减法,这何尝不是老子的做人之道啊!
(08)“流浪在外十四年,修身养性三境界“
孔子曾被迫在外流浪了十四年,一直背负着救世的责任感。他非常希望能够找到实现他救世安邦一展抱负的国度,但可惜终生都未曾真正的实现。
孔子曾对子路说过,做人的三层境界。第一层,修己以敬。修炼自己的内心,对万事万物都心怀崇敬;第二层,修己以安人。人生在世就要安顿好他人,尽到家庭的责任,安顿好身边的人;第三层,修己以安百姓。修养自己,把天下百姓都安顿好,这是第三层的境界,也是最高的境界。
(09)“一苦一乐之陈蔡绝粮与鼓琴高歌“
当孔子“堕三都”事件之后,孔子成了三桓、特别是季氏的猜忌对象。鲁定公又天天沉溺于声色犬马,不问国事。孔子对此很失望,这才带着弟子开始周游列国,生活十分艰辛。特别是当他们到达陈蔡交界时,已无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即使是在无粮可吃,且有人病倒、有人离开的情况下,孔子高坐杏坛仍不间断地弹琴歌唱来鼓励弟子们。在弟子们的疑问声中,孔子说到:“没有经历忧患与挫折,就不会思考得久远;身体没有受到节制,就不会智慧深广。怎么能说我们现在所遇到的困境不正好是我们的幸运呢?”
苦难中仍旧保持着乐观主义精神,精神上的满足远远超过了身体上生理上的需要。在困境中,孔子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乐观坚强,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精神。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是否都应该学学孔子,遇到任何困苦也不能丢失了尊严和骨气。只要树立目标,就要勇敢的走下去,万一这个目标实现了呢?
(10)“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儒家至圣先师学习做人的智慧|读《孔子传》感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老夫子的自传只有短短的三十八个字。
但是,能够实现他这个目标的,哪怕在当今十多亿人的中国,也还是凤毛麟角。
我辈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笔者心中不断地默念着:“高高山上立,深深海底行”。。。边念边想,立行立改。
读罢《孔子传》,笔者感慨万千。只要当下懂得读书学习,进而修炼己身,学习至圣先师的报国与做人的智慧。即使因为个人先天素质不足,但后天的努力恐怕仍会得到老夫子的夸赞。毕竟,学习读书什么时候都不嫌晚,做人报国什么时候都不嫌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