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爬叉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候十年文革浩劫刚刚结束,国民经济还非常落后,尤其是我所居住的农村,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生活的更加艰难而困苦。但是,我却觉得,那个时代留给我的记忆是最深的,而且是非常美好的。有很多的童年趣事,令我至今无法忘怀,时常在梦中忆起。其中,最有趣的事莫过于捉爬叉了。
爬叉,在我们那里就是对蝉在未蜕皮前的俗称,有的也叫记娘猴,意思就是吃了它就不会把自己的娘忘掉。对每个孩子来说,娘是给予自己生命,并扶养自己长大的人,是在这个世上待自己最亲的人啊,谁愿意忘记呢?所以都爱吃。
但是,对我来说,吃爬叉的味道远没有捉爬叉的经历留给我的印象深刻。
每年的农历五月份,繁重的麦收生活刚过,父母白天除了去地里锄草之外,似乎也没有别的农活可做,这样,也就到了一年中难得的一段清闲时光。对我们小孩子来说,这个时候最有趣的莫过于捉爬叉了。
傍晚时分,尤其是“雨过清新后”,我和同龄的小伙伴们就不约而同地从家中出来,到有大树比较多的邻家院子或者没人住过的院子里捉爬叉。
这时候,地面还很潮湿,散发出一股新鲜泥土的芳香。在大树根部的地面上,你会发现有各式各样的小孔,有圆的,半圆的,椭圆的,还有很多不规则的。有的如锯齿状,有的如雪花状,还有的像一颗五角星。那层土非常薄,如一张纸,甚至薄如蝉翼,用手指刚一触摸,变开了。这时候,藏在里面的爬叉就有可能用它的前爪抓住你的手指头,那感觉有点儿疼,痒痒的,极惬意了。这时,你只要用手指轻轻的慢慢的往上一提,它就会跟着你的手指一起带出来。但是,如果你提的动作太快,在快出地面的那一刻,它会再次掉进洞里。还有的爬叉比较精,当你把小孔捅破的时候,它会赶快褪尽洞里,这时候,你就需要用带来的小铲子在傍边把它给挖出来。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的很快,天也不知道是啥时候就黑了。这时候,那些没有在洞中捉到的爬叉,自己从洞里偷偷的慢慢的爬出来,朝离自己最近的那棵潜行,它要上树了,想爬上树枝褪皮,展翅高飞,实现它一生最伟大的蜕变。
这时候,我们又带上另外两种扑捉爬叉的工具――手电筒和竹竿,向着离村庄二里多地外的林场进发了。我们村的林场有一千二百多亩,里面除了杨树、柳树、槐树等林木外,还种植了无数的桃树、杏树、梨树等果木。我们几个小伙伴三三两两,头顶着皎洁的月光结伴而行,沿着杨树林或者柳树林,每人两行,用手电筒照着,慢慢往前走,当发现有正在爬树的爬叉时,就用竹竿从下面把它顶下来,放进带的瓶子里。看到一个个爬叉不断的被放进瓶子里,并渐渐满起来,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愉悦感。
这样,一直到深夜。月亮已经爬上了树梢,皎洁的月光从浓密的树叶间隙投射下来,散落在我们的身上。周围也寂静的很,仿佛整个世界都属于我们似的。一手提着装有满满一瓶子的爬叉,一边呼喊着彼此的名字,尽兴而归。回来的路上,我们总是爱相互问一下,你捉到了几个,他捉到了几个,像小鸟似的叽叽喳喳地议论纷纷。每次都一个叫夺魁的小伙伴捉到的最多,每次都差不多能捉到一百多个甚至二百个。他真的没有愧对这个名字,他不但捉爬叉捉得多,爬树,游泳,逮鱼样样都行。问起他捉爬叉的经验时,总是淡淡的说,你们总是心急着往前跑,只看到树杆上有没有。我呢,只不过是比你们看的仔细点儿,不但要看树上,树周围的地上、草丛中,以及树枝上都要瞅瞅。我们后来都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了,但是还是没有他捉到的爬叉多。至今我们心里纳闷,怀疑他是不是还有什么诀窍没跟我们说。
还有一件更有趣的事儿,有一天晚上,我居然捉到一只在夜里会发光的爬叉。在暗处看起来,像一颗晶莹剔透的夜明珠,如果打开手电筒再看时,它跟别的爬叉没有什么两样,几乎分辨不出来。我们都很好奇,想弄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可是,问了好多人,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为什么。
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一次偶然的机会,不知怎的又想起了这事,就在百度里收索了一下,也只找到关于萤火虫和蚯蚓发光的原因,说是它体中含有一种磷的物质有关,至于爬叉为什么会发光,却没有任何答案。其原因是否与萤火虫一样,就不得而知了。这个问题,还是等以后研究昆虫的专家去解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