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回 武帝伐闽越慑南越 刘安谏止终知不及|大汉雄风|通鉴演
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夏季,刮起了一场如同血红色的风。六月,出现旱灾。秋九月,东北天空出现了异星。这一年,南越王赵佗去世,他的孙子赵胡继承了王位。
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春季,朝廷宣布停止使用三铢钱,发行半两钱。朝廷设立五经博士。五经博士是学官名,博士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夏五月,发生严重的蝗灾。秋八月,广川惠王刘越、清河哀王刘乘去世,都没有后代,他们的封国被废除。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春二月初三,辽东郡的高祖庙发生火灾。夏四月二十一日,高祖陵寝中的偏殿发生火灾,武帝因此穿戴了五天白色冠服,以示请罪。五月二十六日,太皇太后驾崩。太皇太后就是汉武帝刘彻的奶奶,汉景帝刘启的太后,汉文帝刘恒的窦皇后。
六月初三,丞相许昌被免职,武安侯田蚡任丞相。
田蚡这个人十分骄横奢侈,他的住宅比所有官员的住宅都豪华,占有的田园最肥沃;从各郡各县购买的物品,在道路上络绎不绝;大量接受各地的贿赂;他家的金玉、美女、狗马、舞女、古董玩物,不可胜数。田蚡每次进宫奏事,坐在那儿一说就是大半天,所说的都被武帝采纳;他推荐的人,有的直接做到二千石的官,权移主上,没皇帝什么事。武帝很不满,生气地说:“您安排完官吏了没有?我也想安排几个。”田蚡曾经请求把考工官府的土地拨给他,以便扩建府第,武帝大怒,说:“您干脆把武库要了去吧!”从此以后,田蚡的气焰才稍稍收敛了一些。
秋八月,东方天空出现了异星,星尾划过整个天空。
闽越王郢发兵进攻南越国的边境城邑,南越王赵胡遵守武帝的约定,不敢擅自发兵,派人向武帝上书告急。因此,武帝很赞赏南越王的忠义,调集军队去援救南越,派大行王恢率军从豫章郡出发,派大农令韩安国率军从会稽郡出发,合力进攻闽越。
淮南王刘安认为不妥,上书说:
“陛下统治天下,推行德政普施恩惠,天下太平,百姓各安其业,认为不会再有战争。现在听说朝廷要派兵去进攻闽越,我替陛下感到担扰。
“闽越是中国的化外之地,闽越人都是断发纹身的野蛮人,不能用礼义之邦的法度进行治理。自夏商周三代以来,胡人和越人都不受中国的统治,不是三朝不能征服和威慑他们,而是因为三朝认为那不是人住的地方,那里的人也不值得统治,不值得烦劳中国。汉立国七十二年来,越人互相攻击之事不可胜数,但朝廷从未发过兵。我听说越人没有城郭邑里,生活在山野丛林之间,习惯于水上作战,擅长划舟,地形复杂,多河流险滩,中国人不了解当地情况,即使一百个人也抵不过一个越人。攻击他们,也不能迅速取胜;即使攻占了他们的土地,也无法设置郡县。从地图上看,越地的山川要塞相距也就几寸,实际距离却有几百千里,险要的地形、丛林不可能都画在地图上,所以看起来容易通行,实际上行军困难。七十多年来,依赖宗庙保佑,境内安宁,连老人都没有见过兵器,百姓夫妻相守,父子相保,这都是陛下的恩德。越人名义上是国家的藩属,但实际上不向朝廷纳贡,不为朝廷负担一兵一卒的徭役,他们自相攻击,陛下却派兵援救,这是为了野蛮人而使中国遭受困苦啊!况且越人愚笨鄙薄,违背盟约,反复无常,他们不遵守朝廷的法度,并不是一天一日的事了。越人一不奉行皇帝诏令,就发兵进攻,我恐怕以后战争没有停止的时候了。
“近几年收成不好,百姓靠出卖爵位、让儿子充当赘婿维持生计,仰赖陛下的恩德救济百姓,百姓才得以不饿死路途。建元四年庄稼歉收,五年又闹蝗灾,百姓的生活没有恢复正常。现在发兵远征数千里之外,士兵自带衣物粮食,进入越人地区,抬着轿子翻山越岭,拉着船沿水跋涉,远行数百里甚至上千里,河两岸是茂密的树林乱竹,水道皆是暗礁,林中多有蛇蝎猛兽,夏季暑热之时,上吐下泄以及霍乱等瘟疫接连不断,不必交战,就会死伤很多人。前些时候南海王反叛,我的先父派将军间忌率军进攻他们,南海王率领他的军队归降,后来把他们安置在上淦地区。再后来他们再次叛乱,碰上暑热多雨,楼船水军长期居住在船上,还要划桨行船,还没有交战就因疾病死伤过半。年迈的父母流泪,幼小的孤儿哭号,变卖家产,到千里之外去接回亲人的尸体,肉已不存,只好包裹骸骨返乡。悲哀的气氛,几年都没有消失,老人们至今记忆犹新,当时还没有进入越人的居住地区,就造成了如此巨大的祸害。陛下德配天地,明象日月,恩惠施及禽兽草木,为一人因为饥寒没有安享天年而死,就会悲伤不已,现在境内鸡犬不惊,百姓安宁,却因此使陛下的士兵丧生,尸身暴露原野,鲜血浸染山谷,边境的百姓因此而下午早早关闭城门、上午很晚才敢打开城门,每天早上还要为晚上能否平安无事而担忧,我认为陛下应该慎重考虑。
“不熟悉南方地形的人,大多会认为越人人多兵强,所以老是侵犯边境。当年淮南国曾经任命了不少边境官吏,我听说,越人与中国人不同。闽越地区有高山隔绝,行人绝迹,车道不通,这是天地用来分别中国和蛮夷的。越人要进入中国,一定要顺领水而下。但领水流经的地区山势险峻,水流湍急,水中的巨石能撞毁船只,因此不能用大船运载粮食。越人如果图谋进犯中国,必先在余干一带开荒种地,积蓄粮食,然后才进入中国境内,再砍伐树木修造船只。如果边境严加防守,越人有伐木的,就予以逮捕,焚毁他们的蓄积,即使越族各部都来进犯,也不能对边境构成威胁。况且越人绵力薄材,不习陆战,又没有战车、骑兵、弓弩等军事装备,但却不能进占其地,原因就在于越人据险而守,而中国的将士又不服当地水土。我听说越人的士兵不下几十万,要想占领越地,必须有五倍的兵力才够,还不包括拉车运输粮饷的后勤部队。南方炎热潮湿,临近夏季容易流行瘟疫,将士暴露在野外,宿营在水边,蛇蝎横行,疾病多发,兵器还没见血,病死的就有十之二三,即使把越人全部俘虏了,也不足以补偿汉军的损失。
“我听到了这样的传言:闽越王的弟弟甲弑杀了闽越王,甲也被越人诛杀,越人现在没有首领。陛下如果想招安越人,可以派大臣前去向他们宣慰陛下仁德,给予奖赏,这样一来,越人一定会扶老携幼来归顺。假若陛下认为越人无可用,则可以封其继嗣,保其国家,封立王侯,让越人繁衍,这样一来,越人一定会向朝廷送来人质,世世代代向朝廷缴贡。陛下用方寸之印,丈二印绶,就能镇抚方外,不用一兵一卒,不损坏一支长戟,而威德并行。现在用兵进占越地,越人一定震惊恐惧,以为要把他们斩尽杀绝,必定会像野鸡野兔那样逃跑,进入山林险阻之地。汉军如果撤走,越人就会重新集聚;汉军如果留守越地,历岁经年,则士卒疲倦,粮食断绝,百姓苦于战争,盗贼也必起。我听老人们讲:秦时曾派郡都尉屠睢率兵进攻越人,又派一位名叫禄的监郡御史指挥开凿河渠,打通水道,结果越人逃入深山丛林,秦军根本就无法进攻;留下军队驻守无人居住的空地,旷日持久,士兵困苦疲倦,越人出山袭击,秦军大败,于是只好调集罪犯和贱民充军来防御越人。那个时候,境内外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结伴逃亡,聚集为盗,于是崤山以东开始出现动乱。战争是不祥之事,一方危急,四方惊动。我担心变乱由此而生,奸邪之事由此而现。
“我听说天子之兵只用来征伐而不用来打仗,这是说没有人敢跟天子之兵抗衡。假若越人怀着侥幸心理迎战,汉军哪怕是只有一个砍柴驾车的士卒逃走,即便是得到了越王的头颅,我还是为大汉感到羞耻。陛下把四海之内做为疆域,把所有百姓看作是陛下的臣属,降德惠以养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恩惠德泽延及万世,传给子孙后代以至无穷,天下的安宁,就如同在泰山四面加了绳索一样稳定。夷狄之地,小得还不够天子一天的游乐,怎么值得兴师动众呢!《诗》说:‘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天子仁德施加天下,徐方部族自来归顺。这是说王道光明正大,远方的部族都很仰慕。我认为,如此兴师动众,而其实一个使臣就能解决问题。”
此时,汉军已经出动,尚未越过阳山岭,闽越王郢发兵据险抵御。郢的弟弟馀善和闽越国相、宗族商量说:“国王没有向天子请示就擅自发兵攻打南越,所以天子派军队来征伐。汉军人多而且实力强大,即使侥幸战胜他们,后面来的军队会更多,直到灭了我们的国家为止。现在我们杀了国王向天子请罪,如果天子同意而撤回汉军,自然会保全闽越;如果天子拒绝我们,我们就拼死与汉军作战,如果不能取胜,我们就到海上去。”大家都说:“好!”当即杀了闽越王,派使臣带着他的头颅送给了大行王恢。王恢说:“汉军来就是要杀闽越王。现在你们送来了他的头,又向朝廷请罪,不战而闽越王死,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王恢因此停止进兵,派人通知韩安国,又派使者带着闽越王的头颅飞速入京报告天子。武帝下诏撤回两位将军统率的军队,说:“闽越王郢等人是罪魁祸首,唯独无诸的孙子繇君丑没有参与阴谋。”武帝就派中郎将封丑做越繇王,主持对闽越祖先的祭祀。馀善杀了郢之后,在闽越国很有威望,国民大多拥护他,他就自行称王,繇王丑无力制止他。武帝得知,认为为了馀善不值得再次出动大军,就说:“馀善多次和郢策划叛乱,但后来能带头杀了郢,使朝廷大军免受劳苦,还是有功的。”于是,武帝就封馀善为东越王,与繇王并存。
汉武帝派庄助向南越王说明朝廷的意旨。南越王赵胡叩头说:“天子为了我兴兵讨伐闽越,我纵然身死也无法报答朝廷的大恩大德!”于是就派遣太子婴齐入京充当皇帝的警卫,还对庄助说:“南越刚刚受到侵犯,请使臣先行回京,我正日夜收拾行装,入京朝见天子。”庄助返京途中,路过淮南国,武帝又让庄助向淮南王刘安说明讨伐闽越的用意,赞许刘安上书朝廷的好意,刘安为自己没有皇帝那样的远见表示谢罪。庄助离开南越之后,南越国的大臣们都劝南越王说:“汉发兵诛杀闽越王郢,也是为了震慑南越。先王曾经说:‘侍奉天子只要不失大礼就可以了。’总之,不能因为汉朝使臣的甜言蜜语而真的进京朝见天子,如果真的去了,恐怕就回不来了。这是亡国之势啊!”赵胡于是以有病为由,终于没有朝见武帝。
这一年,任命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