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我成全了徐志摩的浪漫,徐志摩成就了我的人生!
1922年,一个普通的冬天,对于诗人徐志摩却是“如获大赦”的一年。
他洋洋洒洒写下一首《笑解烦恼结——致张幼仪》,连同《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刊登在报纸上,昭告全国,喜大普奔庆祝自己“挣脱了黑暗的地狱,解散烦恼的绳结”,重获自由的身体与灵魂!
另一边,是远在德国乡下孤苦无助的张幼仪,带着刚刚出生的小儿子,衣食无着。大半个中国都因此认识了张幼仪,虽然她一生都甘愿做一个默默无闻、丈夫背后的小女人,却不得不被命运逼做了中国史上西式离婚第一人,被戏称为“中国第一前妻”!
【1】所谓门当户对,是灵魂上的契合
张幼仪出身名门,家世显赫,父亲是当地的名医,家中兄长都在历史上有浓重的一笔。
四哥张嘉璈在一次视察中,一位学生的作文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篇作文书法笔力遒劲、气韵生动,文风颇有梁启超的气势。这个学生正是后来红遍古今中外的徐志摩。
张嘉璈慧眼识才,立即致信徐父提亲。张家很快收到徐志摩父亲的亲笔回信:“我徐申如有幸以张嘉璈之妹为媳。”
二人的结合,可谓门当户对。婚礼的豪华,可谓轰动一方。
张幼仪:我成全了徐志摩的浪漫,徐志摩成就了我的人生!徐家摆下的喜宴有数百桌,前来贺喜的人,络绎不绝。张家的陪嫁绵延数十里,其中有许多家具都是特地去欧洲选购的,一火车皮都没装下。
当人们还在津津乐道婚礼的奢华,羡慕着这场强强联手的婚姻时,洞房里的一对新人却相对无言。
"他身上脱得只剩最薄的一层丝袍,充满期待地站在房间那头注视着我。我想跟他说说话,想大声感谢命运的安排。"
“但是从小到大我受到的教育告诉我,正当的做法是由他先向我开口。可是他一句话都没有说,我们之间的沉默就是从那一夜开始的。”
他们的婚姻,从那一刻起就开始沉默。
一个是新时代的浪漫青年,一个是三从四德的大家闺秀,这桩看似门当户对的包办婚姻,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错误。
【2】卑微到尘埃里,却不曾开出欢喜的花
婚后的张幼仪贤惠孝顺,很快得到徐家人的喜爱与尊敬。然而,徐志摩对这个“乡下土包子”,从来不正看一眼。
新婚之后不久,就外出读书。整整四年,和张幼仪相处只有寒暑假的四个月,即使这短暂的相处,徐志摩也对张幼仪不理不睬。
徐志摩喜欢在院子里读书,时而自言自语,时而颔首微笑,张幼仪就在旁边默默地缝补东西,心里期待能和他说一句话。可是,他宁愿招呼仆人,也不对她说半个字。
张幼仪多么希望:“能像跟哥哥弟弟聊天那样,和他交谈;我想帮他忙,助他得到成功与荣誉。”
然而从小父辈的教育里,只有顺从和取悦,那时张幼仪年轻、胆怯,她坚信只要自己孝敬公婆勤勉持家恪守妇道,丈夫就会因为自己的温顺和安分而爱上她。面对新式浪漫的丈夫,她不知所措,只能沉默地咽下绝望。
儿子徐积锴出生后,徐志摩完成了父母“延续香火”的愿望,索性出国留学去了。从此,张幼仪和徐志摩天各一方。
两年后,张幼仪在公婆的安排下,前往法国与徐志摩团聚。
三个星期漫长的航行,张幼仪的心里五味杂陈,辗转难眠,一面是满怀期待的团聚,一面是近乡情怯的忐忑,她脑子里一遍遍浮现徐志摩那张冰冷的脸,和他们之间长久的沉默,她希望这一切都是一场梦。
她换上精心准备的衣服,在甲板上探着身,找到了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的徐志摩,顿时心凉了一大截。
多年以后,张幼仪依然清晰记得当时的场景:
“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我不会认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刚下船,徐志摩就带着张幼仪去了百货公司,为她挑选了一身外国服装。张幼仪在家乡千挑万选、精心准备的衣服,“全都不对劲了”。
张幼仪:我成全了徐志摩的浪漫,徐志摩成就了我的人生!选好衣服后,为了给家乡父母报平安,他们拍下了唯一一张合影。
当时的张幼仪并不会知道,她满心期待奔赴欧洲,换来的不是夫妻团聚,而是她人生的分水岭。
彼时,徐志摩已疯狂迷恋上民国四大才女——林徽因。他给梁启超的信中写道:“我将于这茫茫人海中,寻我灵魂唯一之伴侣。得之,我幸。弗得,我命。”与林徽因的相遇,让他相信,林徽因,就是自己探寻一生的灵魂伴侣。
所以当张幼仪告诉她自己怀孕的消息后,徐志摩非但没有怜惜,反倒恶狠狠地说:“把孩子打掉!”
张幼仪诺诺地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而徐志摩不屑地反击:“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梁实秋曾评价徐志摩:“他饮酒,酒量不洪适可而止;他豁拳,出手敏捷而不咄咄逼人;他偶尔打麻将,出牌不假思索,挥洒自如,谈笑自若;他喜欢戏谑,从不出口伤人;他饮宴应酬,从不冷落任谁一个。”
在别人眼里,他潇洒豪爽,谦恭得体,但唯独对她,却那么的冷酷无情。
之后,徐志摩干脆消失,将她一人留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无人可依。
绝望之际,张幼仪写信给在法国留学的二哥。二哥心疼妹妹,回到:“万勿打胎,兄愿收养。抛却诸事,前来巴黎。”二哥把她接到柏林待产,在痛苦辗转中产下了次子彼得。
张幼仪:我成全了徐志摩的浪漫,徐志摩成就了我的人生!左起依次为二哥张君劢、刘文岛夫人、张幼仪和刘文岛。
*刘氏夫妇在徐志摩抛弃张幼仪后,好心收留了怀有身孕的她。
孩子刚出生一个月,徐志摩突然出现,决绝地递上一纸离婚协议说:片刻不能等,我要去追求人生之自由、灵魂之伴侣。
当张幼仪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的那一刻,她终于明白,这份委曲求全的婚姻,除了伤痛与羞辱,再无其它。从此,她要收回她的手,收回所有在他那里寄存的幻想与希望。
徐志摩欢天喜地地向张幼仪道谢,并提出要去看看刚出生的孩子。他在医院育婴房的玻璃窗外看得神魂颠倒,但“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这个孩子,要怎么活下去”。
张幼仪的终于明白:要走的人留不住,装睡的人叫不醒,不爱自己的人,永远也感动不了。
和徐志摩在一起时,她卑微得什么都怕!她怕离婚,怕堕胎,怕做错事,最怕得不到丈夫的爱,她处处委曲求全,却处处受到伤害。
她温良贤淑、遵守孝道、懂得理家,而这些难能可贵的品质却通通成了粘在徐志摩衣襟上的饭粒子,轻轻一拂,便零落成泥。
终于,在被徐志摩伤害得“千疮百孔”之后,她下定决心:今后不管什么事,都不依赖别人,自己有双脚,那就自己站起来!
【3】沧海桑田一夜间,华丽蜕变赢得刮目相看
“我一直把我这一生看成有两个阶段:‘德国前’和‘德国后’。去德国以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以后,我一无所惧。”——张幼仪
在德国乡下度过的那个秋天,对张幼仪来说,宛如沧海桑田。
她对这段婚姻里的自己有了深深反思。徐志摩曾把他们夫妻俩比作小脚和西服,之前张幼仪一直不理解,她并没有一双小脚啊。
但这个秋天,她终于明白,自己的行为在很多方面和缠过小脚的没有分别,她从不敢辜负公婆的期望,也从未怀疑过古老的中国习俗。
而此时她明白,她必须从思想和行为上拿出勇气。“我要追寻自己承继的特质,做个拥有自我的女人。”
她一边照顾年幼的儿子,一边读书,她通过努力考入了柏林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学。
张幼仪:我成全了徐志摩的浪漫,徐志摩成就了我的人生!图为两岁的彼得。摄于夭折(1925年)前一年,他生长于柏林,只在出生时见过父亲一面。
却在父亲去世后,与父亲合葬,永远陪伴父亲左右~
1925年,年仅3岁的小彼得因病夭折。徐志摩赶到的时候,只见到了彼得的骨灰。
而此时的张幼仪,历经命运的多厄和生活的磨难,已经从一个唯唯诺诺、循规蹈矩的“土包子”,艰难蜕变成了一个自尊自强的新女性。
徐志摩在给陆小曼的信中写道:幼仪可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她这两年来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已经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她现在真的什么也不怕了…
至此,张幼仪对所有的爱恨一应归零:这世上能成全自己的,只能是自己。
1926年,回到上海,经过凤凰涅槃的张幼仪,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她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经她管理,原本亏损严重的银行转年便扭亏为盈,加之家族支持,银行三年后资本超二千万元,创下金融界奇迹。
当时的银行职员这样回忆道,那年她约40岁左右,腰背笔挺,略显高大,神情端庄大方,有大家风范。她就在我们营业厅办公,准时上下班,除接电话外,很少说话,总是专心看文件。我经常要将报表和装订好的传票本请她盖章,有时听到她打电话时用德语。
每当想到这个场面,我心中都会涌起一阵感动。在经历了那样一段婚姻后,那样一个心里曾破成洞的女子,每天是这么过活的啊。专注,认真,自尊。
张幼仪:我成全了徐志摩的浪漫,徐志摩成就了我的人生!1937年的张幼仪,时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此时乡土气息荡然无存
为了弥补教育的缺失,她白天上班,傍晚请私人教师为补课,补完课还要去南京路上著名的云裳女子时装公司出任总经理。
云裳公司的服装新颖时尚,顾客可以向别人夸口说:“我这衣裳是在‘云裳’做的。”当年徐志摩嘴里的“土包子”,现在正引领着上海、整个中国的时尚潮流。
历经沧海桑田,张幼仪完成了从弱女子到一个独立上进、宽容坚毅的女强人的华丽蜕变,让当年伤害她的徐志摩刮目相看。
人生为她关上了一道婚姻的大门,却从此为她敞开事业的窗。不幸没有击垮她,反而让她变得强大。她最终活成了她自己。
【4】虚怀若谷,谱写传奇一生
张幼仪的传奇一生,之所以被广为称颂。并不仅仅是她事业上的成就,更是人格上的魅力。
面对那个改写她一生的男人,她选择的是放下仇恨,用宽容和大度,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离婚后,她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做徐家的儿媳妇,不做徐志摩的妻子。
她赡养徐志摩的双亲,被徐家二老收为“干女儿“,徐妈妈去世,张幼仪一人主持后事,帮徐家理财,里里外外打理得井井有条。
1931徐志摩年飞机失事后,他深爱林徽因和陆小曼都有心无力,张幼仪再次出面主持大局,以她的冷静果断处理好了一切。
她甚至还接济徐志摩的遗孀陆小曼,帮助陆小曼度过窘困的生活。她帮助志摩出书、出诗集。她独自把儿子抚养成人,娶妻成家,她把在德国学到的幼儿教育知识,全都实践在四个孙儿辈的教育中。
对于这样一个好女人,命运又岂会再辜负她,虽然晚,但还是来了。在53岁那年,张幼仪终于遇到了属于自己的另一半,她在香港的邻居苏纪之医生向她求婚,忐忑间写信给儿子,征求儿子的意见。
儿子回信“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是怎样的付出,才能在那个”名节大于一切“的年代,得到儿子这般肯定与尊重?!
张幼仪:我成全了徐志摩的浪漫,徐志摩成就了我的人生!张幼仪与儿子徐积锴。晚年丧夫(苏医生)后张幼仪与儿子生活,寿终正寝。
梁实秋在《谈徐志摩》一文中,这样评价张幼仪:“她沉默地、坚强地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对丈夫的责任,对夫家的责任,对儿子的责任——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值得尊重。”
张幼仪用一生的付出与隐忍,迎来了命运的垂青和回报,更迎来了周围人的认可和尊重。
【6】终其一生,方获人生真悟
知乎上有一个讨论组:“男人会喜欢张幼仪这样的女人吗?”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张幼仪是怎样的女人呢?
她不像林徽因一样,从小有一个宠爱自己,和自己做朋友的父亲,去国外出差想的是带上自己的女儿,让她见识外面的世界。
她不像陆小曼从小娇生惯养,掌上明珠,长大了成为社交名媛,万千宠爱集于一身。
张幼仪这样的女人,虽然出身名门,但是从小接受“旧式教育”,被教育着要尊敬师长,要克制,要内敛,要“孝敬公婆,要顺从丈夫”。
原生家庭的教育,成了张幼仪一生的痛。她终其一生,也没有走出“旧式教育”的藩篱。
她在自传的开头,就这样写道:
“在告诉你我的故事以前,我要你记住一件事:在中国,女人家是一文不值的。她出生以后,得听父亲的话;结婚以后,得服从丈夫;守寡雨后,又得顺着儿子。你瞧,女人就是不值钱。”
这是家庭教育种在她心里的种子,直到遇见徐志摩,徐志摩的冷漠、轻视、伤害,让她心底的自卑更加繁茂根深蒂固。
直到她一生中唯一一次和陆小曼吃饭:
我看到陆小曼的确长得很美——光润的皮肤,精致的容貌。
她讲话的时候,所有男人都被她迷住了。
饭局里,她亲昵地喊徐志摩“摩”和“摩摩”,他也亲昵地叫她“曼”和“眉”。
张幼仪显然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多年来,她日思夜想,苦苦思索为什么徐志摩不爱自己,在见到陆小曼的那个晚上,她知道了答案。
她回忆新婚的夜晚,满怀懊悔地说:“如果是一个新式的女子,可能会主动打破沉默,洞房花烛就会不一样,以后的生活也不会只有沉默”。
如果张幼仪也和林徽因陆小曼一样,被富养长大,在宠爱里学会爱自己,她的人生,何不是另一番光景?
人生没有如果,韶华白首,不过一个转瞬的距离。
她与徐志摩的婚姻虽然满怀遗憾,但也感谢徐志摩,她成全了他的浪漫,他也成就了她的人生。
这位坚毅勇敢、自立顽强、宽容大度、贤惠知礼的伟大女性,给后来的女性做出了榜样:自爱自强,才能拥有别人夺不走的幸福。
这个传奇女子时至暮年,才明白一个道理:让自己幸福,才是一生首要的任务!
【7】至死不变的承诺,尽付爱与责任
晚年有人问张幼仪爱不爱徐志摩,她答道:
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这是张幼仪对爱的理解——责任、扶持。对诗人徐志摩来说,爱是什么呢?或许是刹那灵魂的交汇吧。
婚姻是一棵树遇见另一棵树,一个灵魂遇见另一个灵魂。徐志摩穷其一生追求的爱与自由,张幼仪用尽一生完成爱与责任。
张幼仪:我成全了徐志摩的浪漫,徐志摩成就了我的人生!
1986年圣诞节,晚年的张幼仪与侄孙女在纽约。
1988年,张幼仪逝于美国檀香山,按照她的遗嘱,儿子在她的墓碑上刻下了“苏张幼仪”四个字。倔强的她,致死也坚守着当初“不做徐志摩的太太”这句承诺。
如果有机会去美国,请为这位伟大的女性,献上一束花吧!
感谢她用一生告诉所有女人的亘古真理:女人只有爱自己,才能赢得尊重。
感谢她的故事,她的精神,她的灵魂。
张幼仪:我成全了徐志摩的浪漫,徐志摩成就了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