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海名家

【玉海名家】端木国瑚:以“鹤”为名 尽述易海浩瀚(下)

2018-05-19  本文已影响1人  a07297ace6c3

  端木国瑚书法作品

  端木国瑚被誉为“青田一鹤”。他一生挥毫泼墨,著作甚丰。他受朝廷之托为道光皇帝陵寝相风水,荣耀非常。

  可以想见,端木国瑚的相地之术,在清代社会是非常出名的。道光十七年(1837年),他告老还乡途中,经过扬州,拜访恩师阮元时,阮元还托端木国瑚为其择一吉址做百年之后的长眠之所。

  端木国瑚因娶瑞安庠生陈济川次女为室,移居瑞安浦后,成为兰陵郡端木族瑞安之始祖。1837年,64岁的端木国瑚在一片春光中,再次来到了瑞安。虽然在瑞安的传闻不详,但他与瑞安人的情缘从此不能分离。

  上期人文版,我们介绍了道光皇帝赐“黄马褂”等故事。这一期,我们继续来了解这位诗文、书法倔强生峭、自成一体的学者、经术大师。

  “义塾”理念影响深远

  端木国瑚淡泊名利,先后三次辞去县令之职,矢志致力于教育和学术研究。他一生倡办教育,提倡“修德获福,作善降祥”、“勤俭治家,勤劳致富”、“有才必似浑金璞玉,为学当如流水行云”。

  他以“我有金丹不自喫,人饥人渴有人人”勉励自己,一生掌教青田正谊书院2年、处州莲城书院2年、瓯郡中山书院5年,为教官归安学署15年,官中书浙江会馆紫藤精舍(北京市下斜街)7年,任劳任怨,呕心沥血,为教育事业作出卓著贡献,赢得桃李遍野,深受当时学士诸生的尊敬。

  在湖州任教时,针对当时“书声歇绝,斯文凋谢”的现象,端木国瑚倡导“富者不教,教犹知保家业;贫者不教,更为非义好勇,疾贫乱之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欲人知义,莫如读书。”端木国瑚身体力行,一心于教,一心办教,起到了很好的先导和表率作用。

  端木国瑚推崇“义塾”的办学理念,认为“要一乡知读书,莫若立学校”。为了筹集资金,改变教育无人问津的社会现状,亲赴各地宣讲,并极力推行。

  这种“义塾”办学理念对后世有其深远意义,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进士孙衣言及其子孙诒让都耳濡目染,受影响颇深,纷纷效仿“义塾”之举,投身教育事业,励志于学,设立学校。

  至此,瑞安的书塾、书院遍布,长盛不衰,他们为我市乃至浙南地区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勋绩。

  朝鲜使臣求墨宝

  端木国瑚一生著作颇丰,共有《太鹤山人诗集》13卷、《太鹤山人文集》4卷、《周易指》45卷、《周易葬说》1卷、《地理元文注》4册,成就甚深,名垂青史。

  其诗文、书法风格倔强生峭,自成一体,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有评其文为:“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婉转缠绵、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醒目了然。”也有评其书法为:“逸情遐想,汪洋恣肆,倔强生峭。”

  记者寻访到端木国瑚的书法手札时,见到有人评论其书法作品为:“突见其一绝品,眼前突亮,目瞪口呆,拍案叫绝;看此法书章法如行云流水、气脉相通、呼应离合、飘逸潇洒、灵气逼人,它已不仅仅是一书法作品,宛如阴阳和谐的一幅甚美画卷。”

  事实上,端木国瑚除了精妙书法让人感叹之外,国学大师孙诒让也对他的诗文人品赞誉有加。端木国瑚的《太鹤山人诗集》收录了近1000首风格迥异的诗词,其中,数《定香亭赋》的文学地位最高。

  记者了解到,道光十七年(1837年),《定香亭赋》广为传颂,朝鲜使臣曾不辞远途费尽周折慕名而来,拜访端木国瑚说:“君所为《定香亭赋》,东国人皆传诵。”又请讲解《易经》,后豁然大悟,获益匪浅,并求取诗文、经注、书法作品与手迹。

  晚年,端木国瑚呕心沥血、耗毕生精力,著成《周易指》45卷,使之一跃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易学家。

  越州御史宗稷辰称《周易指》是“超汉、唐、宋之诠解,通天、地、人之粹精”的杰作。民国易学家杭辛斋先生也对其啧啧称道、推崇备至,著书有言:“清端木国瑚氏作太极图,亦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图’……似较旧说更明显,不名曰‘太极图’,更无语病,学者与前五图合而观之,太极之义可了然矣。”

  1999年,北大季羡林老教授担任首席学术顾问,在北京出版社的支持下,《周易指》一字不减给予了重印出版。

  混元峰下的“易经冢”

  记者在端木国瑚后裔端木镐家中采访时,瑞安文史研究学者陈正焕和玉海文化研究会会员何光明三人漫谈的话题逐渐集中到“易经冢”上。

  说起“易经冢”,端木镐惋惜不已。他说:“如果你到青田县鹤城镇太鹤山混元峰白鹤洞前,就会看见一片坦地上矗立着一座精致美观的建筑物,那就是‘易冢’,大家都说里面藏着‘天书’。1948年,易冢被人拆毁盗劫一空,毁掉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文物,太鹤山上消失了一处最美的景点。”

  那么,什么是“易经冢”呢?这奇妙的建筑物究竟是怎么回事?它与端木国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据端木镐介绍,“易经冢”也称“易冢”。“易冢”为端木国瑚研究《周易》书稿掩埋处,是一处人文古迹。

  端木国瑚撰成《周易指》后,认为这项成就“皆不出先大父以命余者”,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家三代以易为家业,意义特别深厚,为此庄严嘱咐儿辈,日后应将易稿1353页瘗于乾乙峰下祖父“易庐”旧处,以安慰先人于地下。

  “易冢”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全部用纯青石为材料,边约1米多,高3米许,分两截结构的长方体。上半部为亭状,前对圆柱上刻着瑞安名家孙衣言书写的“易师鹤田子,太鹤混元峰”楹联。后对圆柱间镶嵌着越州御史宋稷辰(端木国瑚的亲翁)撰写的《易冢铭》碑刻等。“易冢”顶覆瓦纹石盖,下半部四壁密封甚固,是“天书”放置之所。从远望去,这座易冢宛然如一顶上部三面敞开的旧时花轿。

  重建易冢亭

  2000年12月24日,“易冢亭”重建落成举行揭幕典礼,会上场面热闹,盛况空前,也为太鹤山增添了新的人文景观。

  端木镐说:“端木氏族的宗亲思念先祖,关爱家乡文物,由四世孙端木正楠、五世孙端木森等人几度倡议,数年奔波,多方筹措,才在青田县依照原貌重建了‘易冢亭’。此举,不仅是我家族人缅怀先祖的功德,而且为太鹤公园恢复了一处人文景观。”

  新修的“易冢亭”,是一座具有象征意义的纪念墓,太鹤山以奇松、怪石、亭台庙宇构成游览胜地。历代名人、官宦在此题咏共34处。又因端木国瑚生前对太鹤山情有独钟,以诗人的灵感、优美的笔触,对山上的试剑石、鹤洞、芝坪、丹井、点易亭、抚松石、环翠庵、蹑云桥等处景点描绘出瑰丽诗篇8首,笔调清新自然,语言绮丽雅致。《瀛州笔谈》对此有“子彝诗才清丽,为浙东群士之冠”的高度评价。

  “易冢亭”环境幽雅、静谧、和谐,自然景点与人文古迹相映成趣。周围有“点易遗迹“、“太鹤胜迹”、“长松介石”、“烟雨松鹤”和神话传说的“试剑石”等摩崖石刻,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和书法的研究价值,为“道教的三十洞天”。

  “易冢亭”的存在映衬出易学文化的高洁与端木国瑚至善至美、淡迫名利的性格,与人们怀念他的心境颇为协调,也将进一步激发海内外炎黄子孙、志士仁人热爱祖国河山、热爱家乡风物的情感。

  背景阅读

  端木国瑚(1773年—1837年)清代学者、经术大师。字子彝、鹤田、井伯,晚号太鹤山人,原籍青田,后娶瑞安陈氏为妻,晚年寓居在瑞安。嘉庆间举人,任归安教谕15年。以通堪舆之术,道光中被召卜寿殿,特授内阁中书。十三年成进士,仍就原官。有《太鹤山人集》、《周易指》等。

  其诗文、书法风格倔强生峭,自成一体。著有《太鹤山人诗集》13卷、《太鹤山人文集》4卷、《周易指》45卷,另有《周易葬说》1卷、《地理元文注》4册。(记者林晓实习生陈丹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