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答林纾的信: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

2018-08-29  本文已影响309人  里里溪主笔

1912年5月3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严复出任首任校长。1914到1916胡仁源任第二任校长。他们,都是杰出的,废科举后中国真正意义的现大学,经过学人和仁人志士的努力,中华民国初期1912到1916,呈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大学!

蔡元培1916年12月正式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北京大学第三任校长,1927年孙中山北伐,蔡元培辞工校长职务,开始担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长!

蔡元培时期,1912年到1927年,是中国社会各界各阶层公认的北京大学辉煌时期,奠定了北京大学的传统和精神。

蔡元培推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制度。“至1920年9月,北京大学教授治校的管理体制已经基本成熟。蔡元培倡导教育独立,认为官僚政客不应干涉教育,“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为此几次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

“蔡元培积极开展学术交流,邀请杜威、罗素、班乐卫、普朗克等名家到北大讲学。”

民国初年,从晚清向现代社会过渡,封建社会的思潮,西方的思潮,新文化革命的思潮在中华民国激荡,有时候谁也说服不了谁,思想辨论是很激励的。思想的起源,来源于对现实的思考,来源于激荡的社会,有激进,有卫道,有保守,有不温不火的中立。而思考的人,多以学人志士居多,学人一般在智库或学校,也有游荡人间的落迫穷困学人。1912年始到1927年的北京大学,尤其是1916年起,北京大学学人激起了废封建社会后的社会波涛。

不安分的北京大学教师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罗家伦,更是推动了新的文化革命,活跃阵地是北京大学,宣传阵地是《新青年》。

这些学人,是杀的旧文化,倡导新文化。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鲁迅《狂人日记》,等均充满战斗声。

有新文化革命,自然也有反新文化革命,严然革命派和被革命者互相批判斗争。新文化倡导的,必然是旧文化卫道的,1919年5月4日前后的中午民国,于政治上还末形成真正完全统一的国家,存在地方政客和军阀力量。于文化思想上,封建思想和西方思想,中西方思想交织激辨!

对于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的文化革命,1912年到1927年的中华民国,也有社会名人看不习惯,常常在各报章杂志论辨新文化的不足。新文化革命派也在自己的文化阵地回击,唇枪舌战之外,还有上纲上领的家国情怀,都护卫自己于国于家的出路的努力奋战!

林纾写信给北大校长蔡元培称:"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痛呈新文化运动的是是非非。

蔡元培校长收到林纾的信,蔡元培没有反驳林纾!

蔡元培校长回林纾信说:“至于弟在大学,则有两种主张:

(一)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悉听其自由发展。

(二)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

蔡元培对新文化和旧文化对抗,水火不容之势,蔡元培偏向进步的新文化主张。蔡元培在北京高等师范国文部演说,蔡元培提到“我们中国文言同拉丁文一样,所以我们不能不改用白话。……虽现在白话的组织不完全,可是我们决不可错了这个趋势。"蔡元培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演说,也提到“我敢断定白话派一定占优胜。……将来应用文一定全用白话;但美术或者有一部份仍用文言。"上面应辅证蔡元培是倾向革命派的。但蔡元培没有在回复新文化运动反对者林纾的信中反驳。提出了两种主张,这两种主张,一种是学说思想方面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另一种是对学术思想者的“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不过问亦不代负责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