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屹与她的《因缘际会》

2021-01-22  本文已影响0人  梓樱_NJ

        ——超越EMBA

                          梓樱

听说陈屹继出版三本探讨中美教育的书之后,她又出了两本在大陆很热销的书。

十月底,在一次文友聚餐会上,有个朋友说,2003年“非典”期间,他曾与陈屹同一架飞机飞回美国,只见戴着大口罩的她几乎一直在低头奋笔疾书。接着,这个朋友问陈屹:“你到底在写什么,那么认真专注。”陈屹说,就是写《因缘际会》——超越EMBA。

接着,她略谈了写这本书的始末和艰难,说,再也不可能也不会接写这种书了,太累太伤神,因为她遇到了一群非常“牛逼”的人。

MBA早以成为大陆人耳熟能详的话题,但还是第一次听说BiMBA与EMBA。原来,BiMBA是英文BeijingInternational MBA at Peking University的简称。EMBA是高级管理人员MBA班的意思。

北大继1998年开设国际BiMBA班之后,于2000年开办第一届EMBA班。陈屹的书便从受托采访这群大陆工商企业界精英开始。

陈屹自己赴美留学主修的就是管理和市场,获得硕士学位后进入纽约商界,职位达公司中高层主管。最初她认为采访这些商企同行人物不是件难以胜任的事情,及至她与这批EMBA的“牛”们交谈数次,才感觉到了探索这群人物的难度。

书中为我展现的是一群已经在中国十几年经济改革的浪潮中崭露头角的成功人士,他们来自于国企、私企、外企的中高级管理层,每个人都有一篇奋斗史,有傲人的企业和不菲的身价。

最初的场景是入学当日,通往中国经济研究学院郎润园的路上,密密麻麻全是车,奔驰、奥迪、劳斯莱斯……一辆比一辆铮亮耀眼。有一种炫耀,有一种较劲。然而,却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回到学校充实自己,学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

陈屹在书中这样定义这群多已进入中年的学生:一群成功但是困惑的人,一群成功但是不安的人,一群成功但是还在寻觅的人。他们有着鲜明的张扬、迷失、渴求、甚至脆弱的个性特征。

书中一个个场景,一个个故事,一次次采访和受访者的对谈,将一群生龙活虎、充满自信和活力,思维表达方式各有千秋的人物摆在了我们面前,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就在与这群人近距离接触或交流。不仅如此,书中很多地方加进了陈屹自己的思索、提问和探讨。

让我们通过几个摘要来看看这些学员对他们在系统学习中的感触吧。

“如果你自身素质很好,MBA让你如虎添翼,让你变得更好,但是,如果你本身不成器,MBA很难为你做什么。”

“EMBA学习给了我什么?就好象自己的东西散落在一间黑屋子里,东摸摸,西找找,突然,老师把灯点亮,现在不仅看到了东西的位置,通过学习中掌握的方法,还能把东西一一整理起来。”

“我们自身的电都非常足,但是就那么15伏的电压,再充也不过一个手电筒的电量,我是来增压的。”

通过两年学习,学员们最初张扬、骄傲、浮躁、彼此不服气的的个性在课堂内外技高一筹的教授讲员的讲授和组织的案例分析讨论中,变得逐渐谦和,变得彼此能欣赏。这一群有着激情,希望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大潮中,为国家的富强做贡献同时也体现自我价值的精英。他们有着办企业的实践经验,回到学校接受系统培训,毕业后再将学来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将使各个企业的管理和规划向国际接轨更迈进一步。

书中,谈到为数不多的几位女性企业领军人,她们能在企业中站稳一席之地,比男性更不易。有一位美国大公司的女CEO强调,因着世俗观念,对男性和女性领导人存在双重评判标准。她指出女领导应切记六件男人能做而女人不能做的事:

男人可以流泪/男人可以沾花惹草/男人可以小气/男人可以当众大喊/男人可以缺少修养无礼貌/男人可以长相丑陋。这六点,男人能做,女人绝对不可以。

作为在纽约商场上闯荡十几年的陈屹,总结出自己坚持的原则:无法做到讨好所有人,但是我必须赢得所有人的尊重;尽管敌人不喜欢你,但是他会因为你健全的人格和实干的才能尊重你,而获得尊重比单纯被他人喜欢重要得多。

我为陈屹的这个观点拍案叫绝。

因着我自己有在国企、私企、外企工作过的经历,这本书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三百多页一页不拉地全部读完。合上书,总的感觉是——陈屹真的做到了:解剖这群为中国经济发展和腾飞作出了贡献的人,走进他们的心灵、成为他们的朋友、展露他们的本色,向我们展现一批企业家群体的时代画面。同时分析了在中国起步不久的MBA与EMBA的教育发展前景。她做了一件实在不易但是非常有价值的事。

一位学员在给陈屹的信中讲了个故事:从前有一头老牛,牛得不得了,有人对它说“那里有一辆牛车,你把它拉过来”。这条牛听了不以为然地回答:“这是我的本行了,只是小菜一碟。”等它走到牛车跟前,吓了一跳,原来车上坐了一群比它还牛的牛,不仅不听指挥,还要“喝咖啡”。这头牛想:“我自己还没喝过呢。”但是牛已经吹出去了,不拉多掉价啊!它二话没说,竭尽全力搬来一箱咖啡,另加一些二窝头。然后咬着牙,拉呀拉呀,这车上的牛一一被感动,也下车跟着它一起拉,一来二去,就拉到了目的地…… 写信的人说:“陈屹你知道吗?那条老黄牛就是你,你就是我们的‘牛大姐’。”多么感人的故事啊!

正像陈屹所说,她是“从一批企业家群体横刀切下去,脱去他们所谓‘成功人士’的外衣,展露他们的本色,最终要展现一个综合的时代画面。”陈屹采访的原则是“拒绝走进任何‘大’老板的企业王国,无论面前的受访者多么‘德高望重’,我与他(她)必须平视,这是挖掘灵魂真谛的基本条件。”本着这个原则,陈屹既与他们近距离接触,又与他们保持一段距离去理解和分析,最终使得这本书有别于为成功人士歌功颂德的套路,这就是它吸引我读下去的主要原因。

总的感觉是:陈屹采访的是一个难能可贵的精英群,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敢冒险、有闯劲、有过人韧劲与承受力的特种“钢”塑造出来的人才。如果他们能认识到,在生命的长河中,人类有一个共同的主宰,个人的能力和生命是有限和渺小的;如果他们懂得,积攒永不锈坏财宝的途径,那么他们的眼光和心胸将提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他们也不再迷茫,他们会本着对社会和生命的关注而更乐于回馈社会,过更简朴的生活。

希望每一位想了解中国改革浪潮中精英的人,都读读这本书,它让你振奋,让你激动,让你禁不住会说:中国,大有希望!

2006年6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