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无物,到底是什么?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出自金、元时期的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被金庸送给李莫愁,演绎痴迷不悔;琼阿姨让浩贞和吟霜阴阳相隔,让世人在爱恨情仇中泪满衣襟。
情字,青心,赤子也,《华严经》:“若人欲了知,一切唯心造。”心,塑造了性格,而性格决定了命运。
春秋时期,子路在卫国受孔文子的委托,辅佐其子孔悝。因卫国的政坛错综复杂,父子争王,臣子作乱。在一次政变事件中,许多人纷纷逃离避难,可子路在收悉警告信息后,仍然勇做逆行者,为护主而最终被乱刀砍死。临死前,仍不忘正衣冠。
年幼第一次读到仲尼弟子列传中的此段时,直觉告诉自己的两个字—迂腐,认为这是儒家深入骨髓“荼毒”的结果。大学再读时,多了一种解释,人因为相信而活着。而西方哲人罗素曾说:“我不会为信仰而牺牲,万一我错了呢?”那会认为,自然是子路错了,把性命白白搭在了空中楼阁。
许多年的今天,再读《史记》的这段时,才发现错的人是自己。《论语》中提及,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也。这段话的意思除了表达一个人所犯的错误,是其所在的圈子、朋友网有关外,还有另一层面的深意,人的命运也在其中,也是性格决定命运的另一种说法。子路之死,孔子犹如预言家般,未发而知之将至。孔子是如何做到的呢?如果说知子莫过于父,那么孔子绝对配得起,为师者,终身为父的称号。不仅对子路的认识如此,对子贡、颜回、曾参等人的了解也是如此。澄明的心,可能真的可以洞穿人性。
除此之外,心若有力,还可以引发巨大的创造力。台湾著名艺术家蔡志忠,44年不吃早餐,一生从不去医院。《鲁豫有约》的栏目里,他如下回答。

人的差异性由此可见,而这一切又可以溯源到儿时的心力。4岁的蔡志忠就决定一辈子活在自己创造的天堂里,15岁主动辍学成为漫画师。而在漫画事业如日中天时,却又闭关十年,潜心研究物理,成为跨领域的大成者。人,其心造就一切。
回顾总结:
1.心力所渐次形成的性格,影响一生之命运。人,不得不以一辈子去探清最深处的自我,了解它、改变轨迹,必要时走出“思维”的死胡同,活出想要的人生;
2.心力的培养,只有一条出路。用孟子的话,所谓清心,莫过于寡欲;用禅宗五祖弘忍的话:“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3.最后,静能生慧,在内观中听见一切寂静、看见一片漆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