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统考要点(孙大神整理版)

单元十四(认知领域的学习、品德、影响学习的因素)

2017-04-25  本文已影响0人  星星与七便士

单元十四(认知领域的学习、品德、影响学习的因素)

1

有意义学习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以符号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2

知识(狭义)

狭义的知识,也就是我们传统理解中的知识,一般仅指能贮存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如各门学科的事实、概念、公式、定理等。

3

知识(广义)

广义的知识,是指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既包括个体从自身的生活实践和人类的社会历史实践中获得的各种信息(狭义的知识),也包括在获得和使用这些信息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而来的种种技能、技巧和能力。

4

概念的同化

是指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解释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

与另外两个同化一起记。

5

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以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

6

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以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来表征。

7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个人的学习方法和个人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以提高认知操作水平的技能。

8

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是一种深加工策略,是指人们为了更好地记住所学的东西而对学习材料作充实意义性的添加、构建和生发。分为联想策略和生成策略(内在联系策略)。

9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有效的监视和控制。

10

正迁移

所谓正迁移,又称积极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或促进作用。

11

负迁移

所谓负迁移,又称消极迁移或干扰,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或阻碍作用。

12

共同要素说

共同要诉说,又称相同要素说,以及共同成分说,认为前后两次学习只有在内容上有共同元素或者成分是才能发生迁移,否则,无论所涉及的官能如何相同,也是不能发生迁移的。

13

概括原理说

迁移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而且概况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这种理论称为概括原理说,又称概括说。

14

品德

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是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或倾向。

15

习得性无助

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1

安德森的知识分类

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并认为动作技能、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等均属于程序性知识。

2

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

加涅将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能够通过直接观察而获得的概念就是具体概念,比如桌子。只能通过概念的定义而获得的概念叫定义概念,如“比重”。

3

学习策略分类

麦基奇等人将学习策略分为:

ü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ü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ü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其他人的支持。

4

元认知策略分类

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有效的监视和控制,概况起来分为三类:

ü计划策略:学习前对学习目标、过程等方面的规划与安排的元认知策略。

ü监控策略:根据学习目标对学习进程、所采用的方法、效果、执行情况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监视的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领会监控,策略监控,以及注意监控。

ü调节策略:指根据学习进程的实际情况对计划、学习进程、所用的策略等进行调整的元认知策略。

5

先行组织者与学习迁移

先于学习任务提供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先行组织者能够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知识桥梁”,可提高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从而促进学习迁移的实现。

6

如何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创造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与教的环境;

(2)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3)鼓励个体进行独创,敢于标新立异;

(4)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

(5)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6)培养创造性的个性。

7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

(3)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兴趣;

(4)利用原有的内部学习动机,使之向不同的学习情境发生迁移。

外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1)进行学习目地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

(2)提供清楚的、具体的、及时的学习结果反馈信息;

(3)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4)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

(5)营造适度紧张的竞赛或竞争气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