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经据典:细品“学而时习之”的恐怖之处
作为一个无名之辈,我了解的传统文化简直少得可怜,除了曾经老师上课讲的,就是自己背的或者看的一些书籍。因此我根本没有任何资格去评价传统文化的好坏。“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我就不应该评论传统文化,因此我的这篇文章也不是在评论传统文化。
我觉得不是传统文化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经常在阅读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让我陷入到了无助的状态当中,而且发现了目前传统文化的一个细思极恐的真相。
(图片源于网络)初中上语文课,老师给我们讲《论语八则》,里面有句话,相信大家也比较熟悉,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什么叫“学而时习之”?当时老师给我们的解释是:“习”就是“温习”中的习,意思就是复习,因此大家记住好好复习,这样才能够获得掌握知识的快感。我听的津津有味,觉得很有道理。
(图片源于网络)这种想法在几年之后被颠覆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分享会中听了一位老总分享自己对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独到见解。他说“学而时习之”中的“习”是“实习”中的习。告诫我们知行合一,不要学成书呆子,要在实践中多运用知识。
我就奇怪了,同样一句话,两个解读方式,一个告诉我们好好学习理论知识,一个告诉我们一定要付诸实践,那孔子本身的意思到底是啥呢?
(图片源于网络)其实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老子》里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很多人的理解是:一点点坚持积累就能换来自己想要的成果。
可是还有很多人说这是:做事情要一步一步来,不能一口吃个胖子。
而我觉得还可能是:不要轻视身边的每一个小人物,没准他们就会长成参天大树。
老子的意思又是啥呢?
历史总是残缺不全的,虽然有很多的证据和解读方式,其性质本身仍然是从“可能”到“很可能”,从来没有“一定”之说。孔子和老子想什么,恐怕我们根本不知道,也没人知道。
在这个前提下就可以看到,我们学习的传统文化都是后人的解读而非原汁原味的,这也没办法,原汁原味的东西早就随着时间的流失慢慢的消逝。
其实我觉得这也没什么问题,毕竟解读传统文化的人都是各种大佬,听他们的解读其实也不赖。可是我仔细想想,发现里面有些细思极恐之处。
为什么不同人的解读不一样?
可能是因为人研究方式不同,得到的证据也不同,因此研究成果自然不同。
但是回看我上面举的例子,无论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还是企业老总,都不是专心研究并且努力还原传统文化的人。因此他们没有真正的研究过,那么接下来就是恐怖之处了:
如果没有调查研究的情况下像我老师或者企业老总这么解读传统文化,其结果就是没有传统文化的存在!
看到上面这句“断言”想要反驳也正常,因为我刚开始得出这个结论的时候,也努力的说服自己:这不是真的。毕竟这个结论看起来有些太过草率。但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个定论在某种程度上是成立的。要想把这个问题思考清楚,就必须要清楚一个概念“立场决定观点”。
这是啥意思呢?通俗点来讲是脑袋决定屁股和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脑袋就是你的看法,屁股就是你的立场。
(图片源于网络)假如老徐家丢了一块金条,心急如焚想要找到盗窃者,并且发誓要把这个人碎尸万段。这个时候老徐就有两种思考方式。第一种,像卷福一样一步步通过看脚印、查监控、询问不在场证明等方式去想办法推出真正的凶手是谁。这样很理性,很有逻辑,可惜老徐不是这样想的。
老徐想起之前和隔壁老王有点过节,这次的金条肯定是他偷的。结果第二天老王没出门,老徐说这个人肯定是怕引起怀疑因此偷偷在家藏着。老王家欢天喜地开party,老徐说这是为了庆祝家里多了一块金条。
等老徐越来越确定,终于抄起家伙打算和老王大干一场的时候,发现老王家根本就不存在金条这回事,今天是他家儿子小王过生日,老王特意请了一天假就是为了给孩子庆生,还邀请了一堆小伙伴和小王一起玩,自然欢声笑语不断。结果老徐不但冤枉了老王,还搅黄了小王的party,大人吵,孩子闹,最终的结果就是两家人的关系闹得更僵了。
卷福就是脑袋决定屁股,先找证据再断定到底是谁偷了金条。而这个故事中的老徐就是屁股决定脑袋,先断定老王是盗窃犯,接下来不断的找证据说服自己,忽视了事实的真相。
为什么引入这个话题呢?因为研究传统文化的也有这样两种人。第一种是那种费尽心思,追求证据的考古学家、文学家以及很多传统文化大师,这些人不断的通过现有证据一点点剖析历史的真相,最后得出一个相对理性客观的结论。这种人的工作非常有价值,我也非常希望有一天他们能够真的剖析出一个可能性接近百分百的历史蓝图,其中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清晰化,具象化。
但是很多没有细致的调查研究的人,都是立场决定观点的存在。
为什么我的初中老师告诉我要复习,而企业老总却告诉我要实习?其实从他们的立场中就能够看出差别。老师的立场是想要让学生好好学习,因此就如此解读传统文化,让我们好好学习。企业老总想要让更多的人能有实践精神,不仅拘泥于读书,而是知行合一,因此就如此解读传统文化,让我们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好好学习有错吗?没有,理论知识是我们学习的必经之路。知行合一有错吗?没有,因为理论实践相结合才能打造更完善的自己。因此,不管是我的老师还是那位企业老总,他们的行为和思想都是正确的,值得称赞的。
但我们再回看一下,传统文化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到底是什么?老师想要让我们好好学习,因此引经据典。企业老总想要让我们知行合一,因此再次引经据典。整个过程中,传统文化从来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工具。它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让观点更有说服力,而不是让我们清楚传统文化背后的含义。
(图片源于网络)因此,传统文化在过程中渐渐沦为了语言工具,而不是汲取古人智慧的途径。当所有人都这么使用传统文化的时候,传统文化的本身意义也就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是一些难懂的文字,以便于让人们去随意根据自己的立场进行解读。这就是为啥我说,如果按照屁股决定脑袋的思想去运用传统文化,最后就不会有传统文化。
按这个标准来看,其实不仅是传统文化,一切名人名言、中西思想,经过模糊化和加工化之后,都失去了本来面目,沦为诠释我们立场正当性的工具。
我不希望这是传统文化的宿命,也不接受这是传统文化的宿命。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让自己的观点决定自己的立场,好好的研究传统文化本身,以便于得出最符合事实的结论。
古人也是人,各种传统文化,实际上都是人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的一些个人见解与体悟,有的高深,有的浅薄,但是无论如何,他们都想要把“宇宙”、“世界”、“人”的真理搞清楚。因此,我们可以去还原别人认为的真理,也可以自己去追寻真理,成为后世子孙所称赞的“古人”。
最后我有一个建议:如果您真的想要追求并且已经追求到了真理,那么请您写的详细一些,清晰一些,并且想办法完整地保存下来,不要让现在的真理变为后世的语言工具。
(个人浅薄之见,以偏概全,不奢望同意和支持,只希望能够引发思考,欢迎一切建议和批判)
姜殷,于2019年12月26日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