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想法

传统文化断裂?感谢商业文明!

2017-10-26  本文已影响27人  捕风姐姐

一、文化是个中性词

文化是什么?

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一切的精神活动现象,它包括人类的衣食住行、语言、知识、信仰、习俗、社会规则、价值观等。

无神论是一种文化,阿兹台克用活人祭祀太阳神,也是文化;“三权分立,民主自由”是文化,《战狼2》想要传达的“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也是文化。

文化是物质社会在精神世界的投影,物质世界发生变化,精神世界必然会不断发展。

当对自然界缺乏了解和控制力时,人们希望能通过祭祀超自然力量而让获得力量;当对自身的命运缺乏控制力时,人们希望能通过控制比自己更弱的弱者来给自己创造一个自己很强大的幻觉;当对未来无望时,人们就把希望寄于来世或者虚无缥缈的天堂;当缺少自由时,人们会把集体的强大误会成自己的强大,希望集体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当社会不公时,人们希望创造一种人人平等、按需分配的乌托邦……

人们为了释放内心的焦虑,努力去寻找的一些超脱于现实之上的寄托,这就是文化的形成过程。

不管是哪一种文化,它的核心作用,都是缓解此时此刻人们心中的不安。从这个作用上来说,尽管审美有不同,文化本身却没有高下。也就是说,体系化的传统祭祀信仰与对奶奶庙各路大神的祭祀,对缓解人们的不安这一点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

对祭祀者来讲,雍和宫和奶奶庙最大的区别只是门票高低、距离远近,而对于无神论者来说,他们的区别大概只是诈骗涉案金额大小的区别而已。

二、传统和文明是不相容的

在文化随着文明世界变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只能断裂,不能继承。

因为“传统”和“文明”本来就是不相容的。

传统文化之所以称为“传统”,就是因为它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在这套体系下,人们的“衣食住行、语言、知识、信仰、习俗、社会规则、价值观”都要受它来指导。而文化想要形成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三个要素:话语权、封闭、时间。

很多人普遍有一种误解,认为文化体系是自发形成的,事实上,怎么可能?在没有外界干预下,一个社会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文化,而真正能够成为主流体系指导生活的,必然是这个社会中有话语权的人有意或者无意引导的——大部分时候是有意的。

在足够长的时间里,文化不断演进,体系不断完善,就形成了一个在封闭环境中可以自行运转下去的行为逻辑。

如果一直保持封闭,这种传统文化可以一直运转下去,而一旦外界的信息渗入到这个体系中,这个体系中不符合当前人类文明的文化就会遭到反对。

三、当你想改变的时候,你就变成了我

所谓“反对传统文化”,反对的从来都不是“文化”,而是“传统”,也就是这套完整的体系。当这个体系与现代文明相冲突的时候,体系内的文化只有两条路,要么断裂掉,要么融入现代文明,而体系本身,只要内部开始变革,必然只有崩溃一条路。

——当你想改变的时候,你就变成了我。

举例来说,不管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传统医学,而疗法、药物只要通过现代医学体系的论证、检验,那就属于现代医学,与中西无关。

某一种文化是否文明,就取决于它能不能与现代文明的价值观相融合,如果不能,那就是需要扔掉的传统,如果能,那就是现代文明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过程从来都不是循序渐进,只能是非此及彼的断裂。就像女人裹小脚,在受到现代文明冲击以后,并不是先少裹一点,慢慢不裹,太监也不可能是先割一小半,慢慢才不阉的。

商业文明的冲击,打破了封闭,传统文化的体系和现代文明冲突的部分就显现了出来,而互联网使很多原本沉默的人有了话语权,这种冲突就会无限放大。

在多元、开放的社会环境里,很难发展出一个封闭的独立文化体系,因为没有人能掌握话语权,整个社会的文化也会越来越趋向普世、包容,而那些不普世、不包容的传统,必然会断裂掉。

因为,文化确实无高下,但社会必须是进步的。

四、事实上,传统文化一直在断裂。

最大的断裂就是中国从农村熟人社会文化传统向城市文明的转变。

在城市化的驱动下,很多熟人社会的交际规则都发生了变化。人和人之间少了一些探究多了一些尊重,当然也少了一些关心,多了一些冷漠;女孩可以和男孩有同样的机会读书,有希望获得同样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机会;女人不再是男人的附属品,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可以独身,可以丁克;孩子不再是父母的物品,父母打伤孩子,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谴责。人们更加独立,热爱自由,尊重他人,而这些,哪怕在二十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在这个断裂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畸形的东西。比如处在城乡过渡过程中的人,往往在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希望别人可以遵守熟人社会的规则,而需要付出的时候,又希望可以守住陌生人社会的规则,但从长远来看,商业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好的要远远多于坏的。

和很多痛心疾首想复古的人想的一样,中国一部分传统文化的断确实裂是因为商业文明的冲击,而另一部分无法断裂的传统文化,恰恰是因为商业文明冲击的不够。有话语权的一方在主导着文化体系的发展方向——说不定在未来的中国文化史上,“遇事先屏蔽,官方辟谣之前不能全信”这个传统,都会被当成这个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

不知道等社会发展到那个程度的时候,这种“传统”会不会也有人出来惋惜和辩护。

四、这些人为什么痛心疾首?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不太敢跟人打赌的想法。

我觉得这来自于自诩精英的知识分子自身的恐慌。

知识分子普遍有一种审美上的自大——我喜欢的才是好的。

这种想法没有问题,但如果认为“不好的就不应该存在”这就是问题了。

马东说世界上的精英只有5%,有愿望积累知识,了解过去,那95%的人就是在生活。事实上,这5%的人不仅只是想积累知识,了解过去,这其中的一部分人,他们想的是,取得文化的解释权。

在魏晋,这5%的人占有了95%的社会资源,这些精英以谈实务为耻,在他们的眼里,吸毒、喝酒、搞基、清谈,这些才是精英文化,而琐碎的杂务是下等人才会去做的事。剩下的95%的人,他们中的一小部分努力融入这个精英文化,宁可宁可饿死也不能干实事,不为五斗米折腰。还有一小部分人靠自己的努力给魏晋这个时代留下了一点正常人的痕迹,而剩下的大部分人,他们无法发出声音。

与中国遥相呼应的,西方也有《瓦尔登湖》,这些人在享受着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梭罗们不遗余力反对现代文明。

提倡“复古”,是因为这些人用不着复古,只要别人复古就可以了。他们对大众缺乏同共情,因为自我的设定只是研究者和观察者。

我们都知道,作为一个研究者,对无序和混乱会有一种天然的恐慌。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它们存在都建立在这个世界是有序的,讲道理的。整齐的、有规律可循的研究对象,当然要比无序的、野蛮的好的多,这不仅是审美的问题,更是实用性的问题。

如果你说,让他们抛弃文明社会的成果,在他们向往的传统文化里生活,比如他们热爱的原生态圣地大凉山,比如他们向往的炊烟袅袅时PM10爆表的乡村生活,他们一定不愿意。

对传统、对原生态这种近乎愚蠢的崇拜,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无需承受传统和原生态的代价而已。

如果说是商业文明的冲击,让这些传统死掉,那么,一点也不需要惋惜,我们只需要,发自内心地感谢商业文明就可以了。

不要怕,那些美好的东西,在文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它们会越来越好。而那些糟糕的、陈旧的传统,越早从文化中剥离,时代就进步得越快。

五、顺便说一句题外的

奶奶庙是否是传统文化断裂?

答案是:完全不是。

从“三从四德”到一群人骂“女德”班,这是传统文化断裂,从追捧“郭巨埋儿”到谴责杨永信,这是传统文化断裂。

但奶奶庙并不能代表传统文化的断裂,因为奶奶庙代表了我们这个民族对信仰的一贯态度——管它是什么,给我好处,哪怕是我臆想出来的好处我就不妨信一下,给不了好处我就不信。

我觉得车神能保佑我一路平安,我就顺手拜一下,觉得灶王爷会上玉帝那说我坏话,我就用年糕把他嘴封上。奶奶庙那些乱七八糟的神,无非是在传统文化这个体系里,做了一点丑陋粗糙的改进而已,既不是创新,也没有活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