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动态代理
代理模式(Proxy)
- 定义:给目标对象提供一个代理对象,并由代理对象控制对目标对象的引用,在代理模式中,是需要代理对象和目标对象实现同一个接口。当你要调用某个Class的方法前或后,插入你想要执行的代码
- 作用:在不改变目标对象方法的情况下对方法进行增强,比如,我们希望对方法的调用增加日志记录,或者对方法的调用进行拦截,等等...
静态代理
- 缺陷:接口与代理类是1对1的,有多个接口需要代理,就需要新建多个代理类,繁琐,类爆炸。
动态代理
-
动态代理:当想要给实现了某个接口的类中的方法,加一些额外的处理。比如说加日志,加事务等。可以给这个类创建一个代理,故名思议就是创建一个新的类,这个类不仅包含原来类方法的功能,而且还在原来的基础上添加了额外处理的新类。这个代理类并不是定义好的,是动态生成的。具有解耦意义,灵活,扩展性强。
-
动态代理实现:首先必须定义一个接口,还要有一个InvocationHandler(将实现接口的类的对象传递给它)处理类。再有一个工具类Proxy(习惯性将其称为代理类,因为调用他的newInstance()可以产生代理对象,其实他只是一个产生代理对象的工具类)。利用到InvocationHandler,拼接代理类源码,将其编译生成代理类的二进制码,利用加载器加载,并将其实例化产生代理对象,最后返回。
-
必须实现 InvocationHandler 接口,表明该类是一个动态代理执行类。
-
InvocationHandler 接口内有一实现方法如下: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prox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使用时需要重写这个方法
-
获取代理类,需要使用 Proxy.newProxyInstance(Clas loader, Class[] interfaces, InvocationHandler h) 这个方法去获取Proxy对象(Proxy 类类型的实例)。
// 第一个参数,是类的加载器
// 第二个参数是委托类的接口类型,证代理类返回的是同一个实现接口下的类型,保持代理类与抽象角色行为的一致
// 第三个参数就是代理类本身,即告诉代理类,代理类遇到某个委托类的方法时该调用哪个类下的invoke方法
Proxy.newProxyInstance(Class loader, Class<?>[] interfaces, InvocationHandler h)
invoke 方法:用户调用代理对象的什么方法,实质上都是在调用处理器的invoke 方法,通过该方法调用目标方法,它也有三个参数:
// 第一个参数为 Proxy 类类型实例,如匿名的 $proxy 实例
// 第二个参数为委托类的方法对象
// 第三个参数为委托类的方法参数
// 返回类型为委托类某个方法的执行结果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prox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静态代理与动态代理的区别
静态代理需要自己写代理类并一一实现目标方法,且代理类必须实现与目标对象相同的接口。
动态代理不需要自己实现代理类,它是利用 JDKAPI,动态地在内存中构建代理对象(需要我们传入被代理类),并且默认实现所有目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