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来职往

高薪不喜欢和低薪很喜欢的工作,究竟该选哪个?这是我看过最好的答案

2019-07-30  本文已影响0人  老街LJ
文/老街

之前在看《奇葩说》的时候,有一期辩题让人十分有代入感,针对职业发展规划,提出了一个亘古难解的问题——高薪不喜欢和低薪很喜欢的工作,究竟该选哪个?

节目中的选手展开了激烈的对抗,网友们也乐此不疲的进行话题Battle,各方唇枪舌战,各有各的道理。

这个问题至今热度不减,不是面临选择才出的问题,而是早早埋下祸根。一年一度的高考报考才结束,在这场激烈的选择与竞争当中,涌现了两个高频问题:家长更在乎“哪个专业赚的更多?”学生更多表达:“你选的专业我不喜欢”。

当“金钱”与“喜欢”出现在我们的抉择中时,你会更青睐哪个阵营?

年轻人辞职像分手,老一辈辞职更像是离婚。去年8月份,由全球职场人士社交平台领英发布的报告显示,不同年代的人平均在职时间,呈现出代际递减的趋势。

到了95后这一代,平均在职时间只有7个月

而在同一份报告中,显示90后城市间流动频繁,他们平均每1.40年更换一次,到了95后,这个数字则来到了0.84年。

不再追求一成不变的安稳,是大多数年轻人与长辈最大的不同!

▲数据与图片来源:领英 《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  

你说是年轻人太心浮气躁?我觉得不是,我们对于一份工作的定义,不再只是朝“钱”看,而是在选择的时候更讲究多元!

“你们公司过生日给礼物吗?”

“可以在公司撸猫吗?”

“你们公司连五险一金都不给缴啊。”

这都是我身边求职者们对公司的真实发问。高薪和喜欢这两个问题,没有一个不重要,但他们早就是充分不必要的条件了。

而我们身边真正小有成就的人,他们在面临今天题目中的选择题时,无不遵循以下这几点!

01

学会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百度上是这么解释的,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

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15分钟后回来,再吃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

结果是最后有三分之二的孩子没能成功抵制了当下棉花糖对自己的诱惑,也就没有获得奖励。

米希尔在后来的追踪中,发现当年马上按铃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成绩分数也较低。

他们通常难以面对压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友谊。而那些可以等上15分钟再吃糖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比那些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曾坦言“以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正是对这个实验最好的总结。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也曾写道:

为了让灵魂受益,每天应该做两件让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那就比如学会延迟满足这件事。

02

讲究性价比

小孩子的世界讲喜欢,而成年人的世界永远讲求性价比成年人只做性价比最高的事!

但是这里要强调,我们讲求的性价比,不是告诉你立刻选择眼前经济回报最大的选项,如果这样看的话,抢银行是性价比很高的一件事,不需要耗费太多的努力,即可获得很大的经济回报,但是,谁都知道,这将会被法律所制裁。

如果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专业,那就要接受,在长达的4年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由最初的热爱变成厌恶的风险。

如果选择裸辞,就要承受,很长时间没有资金收入,但消费还不会缩减的事实。

如果想转行,就要接受,从”老油条“再次变成“小白”的无奈现实。

所以一件事性价比不高,那我不建议你去做,因为在长大的过程中会发现,喜欢≠擅长,意气用事的选择就要承担背后不可控的风险。如果你的家里经济状况十分不乐观,那么工作要解决的就是生存,而不是生活。生活在生存面前,简直不值一提!

也正是这个原因,现在人才特别喜欢一句话:小时候真傻,居然盼着长大!

蔡康永说:“你不一定要做你最喜欢的一件事,可是你要做一个你能够学到东西的事,因为学习是快乐的。”

今天这个问题就像曾经出现在试卷上的题目,但不同的是,小时候是选择题,长大后就变成了主观题!

如是而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