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201 学习效率用什么衡量
2023-11-30 本文已影响0人
默学森
1️⃣ 学习时间
在我们的印象中,那些学习好的基本上无时无刻都在学习,是一副好孩子的形象。通常我们认为,学习的时间越长,学到的内容就越多。
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遇到过很多写作业写到凌晨的孩子。一些孩子遇到难题卡住了,于是开始盯着题目发呆,也不做什么尝试,甚至连在图像上标注题干条件都没有标。从背影看过去是埋头苦读,但实际上啥也没有写。这样学习,学不到什么。
2️⃣ 做题量
有一年中考,考前遇到一个孩子学习非常拼。基本上每天都要刷一套数学试卷。这样的做题量很多学霸都不一定能够做到。
但是我发现这个孩子解题思路非常匮乏,题目变一变就解不出来了,甚至一些原题也无法解出来。虽然做了很多题,但真正深度思考的很少,下回对的不一定对,错的还是错的。
3️⃣ 有效思考量
有的学生做题不多,没报什么课外班,但是成绩好。我观察发现这类孩子思考有一定深度,且思考量足够。遇到过一个孩子,错题整理过程中会写自己关于这道题的思考,用活页纸记录的,这样就方便把同类题放到一起。
咋实际解题过程中,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而是尝试遍历自己学过的相关知识、做过题目的解题方法。一个个筛选,一个个排除。经过这样的思考,解题会越来越轻松,越来越快。
这就是学习效率高的表现
这些观察提醒我们,学习时间的长度并非学习效率和成效的唯一指标。盲目延长学习时间,尤其是在没有有效成果的情况下,不仅不能提高学习效果,还可能导致疲劳和挫败感。同样,做题的数量也不是衡量学习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机械地重复做题,如果没有对错误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那么即使题量庞大,也无法真正提升解题能力。
有效的思考量,即深度思考问题的时间和质量,才是真正的关键。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们,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揭示了学习效率的本质:不在于你花了多少时间或做了多少题,而在于你如何思考问题,如何深入分析和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和解题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