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君子之学的六大道行与学养的四重品德
君子之学的六大道行与学养的四重品德
本文摘录自 《话说中庸》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这是用来说明由人道学养到圣人之道的境界,那是极其伟大的德业,犹如天地一样的崇高,能够洋洋洒洒而发育万物,真是优优大哉的事功啊!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精神和作用,必须“待其人而后行”。礼的精神是通于性灵自然的规律,不像后世注重法治的作用,只要使其达到合于法治的固定要求就可以了。所以说“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如果没有真正修养到明心见性的至德境界,那就达不到凝然静定在率性之道的功用。因此需知君子之学,需要先“尊德性”(明心见性),同时而“道问学”(学问修养)。由于“道问学”(有学问),才能达到“致广大”(明白形而上的哲学领域)。由于“尊德性”,而明见心性的体用,才能启发道智极尽精微的学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然后才能做到“从容中道”的“中和”境界,这样才是极其高明而道行中庸的修养。至于学问之道,需要先能温习历史文化的典故,然后才可以推知时代的未来导向。但做人要敦厚平易,处世要崇敬礼义。能够做到这样,虽然位居众人之上,也不自骄;位居人下,也不自卑。生在国家有道的时代,一切言行,也足以有兴邦的贡献;生当国家无道的时代,就默默无闻,自求容身而已。所以在《诗经·大雅·烝民》第四章中就说“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就是这个意思。所谓“明哲保身”这一名言的由来,是出在《诗经》。大家所熟知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他的名文《前出师表》中,说到自己隐居南阳的时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当时的这种心境,就是这两句诗的境界。
讲到学养的四重品德以后,又引用孔子所告诫的几句话,再加注释,说明“时”和“位”的重要。这也等于是告诫学者“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