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故事散文

为圆住房梦耄耋老人付出了六十多年

2021-06-10  本文已影响0人  村夫见闻

《村夫见闻》一87

  今年“五一”期间,我回了一趟老家,住在姑姑家。

  这次回家感动很多,感触很深。

大美乡村,在“变”中悄然回归。

青山绿水,交通便捷,

干净文明,环境舒适,

宁静生活,空气清新,

悠闲自得,  适应躺平。

  我是位乡愁感十分浓

的人,家乡情怀特别深厚,永远的乡愁将存今生。

尽管如此。

  每次回家乡,洗澡、上厕所,是困扰我最大的难题。同时这就是过去,带有普遍性的城乡差距。

  这次回家,住在姑姑家新盖的楼房里,畅游在新修的乡村公路上,颠覆我几十年的传统印象。

家乡真的变啦。

城里有的,乡村全有。

乡村有的,城里没有。

城里能推窗就有满目青翠,鸟鸣山幽吗?

能闻到烟火味浓郁的乡土气息吗?

能有蓝天白云,云飞云覆、腾云驾雾的神幻奇景吗?

  最令我难以相信的现实版是,在老家偏僻乡村,竟然用上了自来水,天燃气。

  这连成都周边部分乡村,都没有享受到的待遇。

  变化最大的是农村住房的改善。

  姑姑家新楼房,不但卫生间、空调一应俱全,就连冬天用的暖气片也“登堂入室”。

  姑姑,姑夫都是将近九十岁年龄,但他们的身体都很好。

  六个子女都住在成都,而姑夫是老教师,工资待遇不错。

姑妈也有退休保障。

  姑姑原来也随子女住在城里,这二年也回到了家乡,与姑夫一起在圆住房梦的路上再走一程,再努一把力。

  聊起盖房子。姑夫的话匣子打开了,滔滔不绝地,将枯萎的往事,抽丝般地使其鲜活起来。

姑姑家新修楼房,二楼观景大平台。 卫生间设施一应俱全。 卧室条件也行。 楼房宽敞明亮。 当了一辈子老师,盖了一辈子房子,做了一辈子的住房梦。 姑夫健谈,知识渊博,清高独行。

  实际上姑夫为圆住房梦。

他盖了60多年的房子。

他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

他将一生的工资全都投资给了房子。

姑夫的住房梦。就是一部中国乡村发展由贫穷走向富裕;由落后走向文明的发展历史。

是中国乡村农民住房变迁的发展史。

  姑姑、姑夫一步步走来,更是家乡由穷乡僻壤变为青山绿水,令人推祟向往的秀美乡村的见证者。

姑夫的住房梦,先后经历了60多年。

时间跨度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

从青春韶华到耄耋之年。

  分四个阶段,才圆了住房的大梦,才给自已留下了一个句号式的答案。

先后走过了“初梦搭窝”的初级阶段;

“梦里扩容”初级中后期阶段;

“梦追改良”中级阶段;“圆梦归来”的高级阶段。

          一

“初梦搭窝”,初级阶段。(大致是上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

  姑夫家兄弟多,大家庭分家时,只分得老屋的半间房子,既不能住,又不能拆走。

贫穷困难。是当时农村的“标配”。三年自然灾害,国家还要勒紧裤腰带,偿还苏联债务。可想农村的生存条件,只有经历者,才会有切肤感受的。

  为了有一个遮风蔽雨,可以安身“窝”的地方。

  姑姑、姑夫开启了为了生存,开始建”窝”的行程,做起了有家必有房的人生大梦。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要想建房,难处之大可想而知。

  没有粮,没有地方供匠人吃饭,没有土地,没有建房材料等等一大堆困难,成为初期建房的“拦路虎”。

  经三番五次与队上,村里申请、协调,批给了他们一块能容建三十多平方的田地角落,作为宅基地。要想有点院坝,必须要填几米的土才行。

那个年代的垫土。背、挑运土,愚公移山精神在当年的农村是最现实的写照。

七十年代中后期,四川农村算是第二代土墙瓦房。 第一代后期房。 曾经热闹繁荣的百年木结抅老屋。 风格不搭的老屋大院子。“祖孙几代”同位。

  经过二年的苦战,实干,一个能容身的土墙草房落成了,这算有了自已的窝,有了一个立足的地方。

谷草房,两年就要翻盖。否则一下雨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外面雨停了,屋里还在滴。

  虽有了自已的“窩”,要想生存,缺项是必须有的猪牛圈。养猪赚钱,喂牛耕田,那是当时农村的硬项。

  60年代,先后5一6次翻盖,维修才有了最初、最基本的生存“窝“的条件。

            二

“梦里扩容”初级阶段中后期。(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

  姑夫的60多年住房梦,也是一步步地走过来的,也是随着农村改变而动的。

随着儿女的一天天长大,住房明显不够,显的十分狭小窄仄。

扩容才能住下,所以这个阶段是年年修,年年改。

  最难忘的是70年中期一次扩容修房中,是他这一生在修房造屋的道路上,最艰难的一次。

  四川到8月份,天是有些撑不住的,天天下雨,一连近二个月没有晴天。筑垒起来的土墙,如果不尽快干,就有倒塌的可能,既危险又可怕。

  没有任何办法可解决,只有用火将墙烤干。将土烘干谈何容易,一连干了半个月,才将墙体保住了。

墙是安全啦,

人可累病啦。

硬撑着也要坚持下去……

  到80年代末,已建好的房间大小有6一7间啦。

这阶段,由草房换成了瓦房,土墙黛瓦,虽是气派了。但由于缺少盖房的木料,房梁粗细导致瓦房道道沟壑扭曲,还是经常漏雨。

目前农村仍保留了第二代农村住房,但用途也随之改变。 宽敞的院坝。 乡村生活副食品、菜蔬自给自足。

  这个期间,农村实行的是出工增工分,用工分再买口粮制度。由于姑姑家子女多,劳力少,工不扺粮,所以成了队上的“欠债大户”,多次到分粮现埸,都是空筐而归。

          三

“梦追改良”的中级阶段。(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前15年)

  这个阶段跨越时间将近二十多年。

  正是农村改革从阵痛,到发展的阶段。

脱贫致富,伟大战略实施阶段。

“青山绿水,美丽乡村“口号的提出。国家振兴乡村,重心投入到中西部阶段。

通路,通水,通气为美丽乡村注入了强大复活动力阶段。

为了改善生存条件。

动手能力极強的姑夫既向城市学习,又盯住了家乡住宅的改良。

  为解决土屋地面潮湿的局面,他从市埸上买最厚的塑料布铺上两层,再打上水泥地面,屋内既干燥又干净。

为吊棚,彩条布成了最佳材料。

在改造厕所,洗澡方面,姑夫的聪明得到了极致发挥。

最典型的改良,更数在猪圈上改洗澡间啦,堪称农村九十年代的改厕模板。热水器接上从山上接来的山泉水,再配一个热能灯,彩条布围起来取代了瓷砖亮顶。

我曾回家用过,还是可以的。

            四

“圆梦归来”的高级阶段。(最近几年)

  在二表弟的倡议、张罗、参与下,全家兄弟姊妹齐动员,集资建房。

虽然在建房资金上有了保证,建什么标准的住房,是推倒重来,还是保留原貌,改造性住房。

从2016开始,先后几年,终在建建停停,停停建建中完善了新型的楼房建设。

老人家还在圆梦的行程中思考。 政府给维修的农民住房。 条条公路通向远方。 远方的诗意,朦胧美在“呼唤”。 新修住房。

  姑家新楼房虽然外观效果一般,但内装修还是参照城里水平的。

卫生间上下水,洗澡淋浴,空调,甚至城里人冬季还不普及暖气片也挂在墙上。

房间宽敞明亮,视觉效果好。站在二楼观景平台远眺前方,叠峦起伏,郁郁葱葱远山,既养眼、又养肺、更养心。

一个人可以清贫,困顿,低微,但必须要有梦想。

因梦想是驱动前行的动力!

姑姑,姑夫每天还在劳动,耕作。

虽然梦想已经归零。

但将家园建的更加美丽,让子女回家更加舒适些,是他俩劳作、不断追求的目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