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ology and Utopia,《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读书
第二章 意识形态和乌托邦
第八部分,与意识形态非评估性概念中所含的本体论判断
吾人已将此种考虑带入本体论及实证主义之领域,只因于此思维史之际,弄清思维模式之变动十分重要。吾人所言之向评估性概念之转变,并非只是定性了吾人之思维,而是其代表了典型的当代思潮。而作为其结果之吾人之结论,即是,于此时代之历史学及社会学之观察,原本充斥着非评估性观点,发展为两种重要、并行、且形而上之方向。于当下情境中,两种方向如下列示:一者,当其人相信,真正重要的并非是变化自身或导致变化之事实的时候,其人更可能将历史事件的暂时性作为一事实来看待。按此观点,所有归因于历史事件之世俗、社会性、集体神话、意义与解释之内容,均可忽略,因人们觉得,除细节之丰富与多样之外,在有序之历史序列中,存在着超越历史之终极且永恒之真理,而历史细节却与之无关。相应地,人们认为有一种直观且激发灵感之历史来源,而历史本身却是不完美的反映。熟知思想史之人会认识到,此观点系源于神秘主义。神秘主义者已然坚信,超越时间与空间之外,存在着真理与价值。存在于时间与空间之内,相较于神秘主义者狂热经验之现实而言,万事万物皆为虚假表象。但在当时,神秘主义者却无法展示其思想之真像。日常事物之规律,被解读为稳定且具体之事实,而不寻常之意外被认为是上帝武断之意志。传统主义,在承认事物唯有一种存在且稳定存在方式之世界中,占有主导地位。传统主义并不接受神秘主义纯粹形式之启示,而是基于其与超自然之联系来进行解读,因其狂热经验被认为是与上帝之交流。所有意义元素之相互依存关系及其历史相对性,在此期间已经被清楚地认知,几乎已成为一种普遍认为理所当然之真理。曾经唯有少数人知晓之高深知识,如今可清楚向所有人展示。此方法如今极为流行,以至于在其视现实如谎言,存在于历史之外,沉浸于狂热及神秘经验之人看来,并非异于历史学解释的社会学解释甚至可以用来否定日常及历史经验。
另一方面,尚存在一种另外的方法,同样可实现社会学及历史学的研究。该方法产生于事物与想法之间关系之变化,且该变化并非独断专行之布局,而是这些关系必然遵守某些看起来不明显,但实际存在且可理解之必须之规律。
吾人一旦清楚了历史之内在意义,且意识到没有哪个历史阶段可以持续且绝对,而是历史进程之本质代表了一个未解及极具挑战之问题,吾人不再满足于神秘主义忽略历史仅为历史之自我满足。某人或许承认,人类生命不仅是其在任一历史阶段或在任一历史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同时,把这些都考虑进去的话,仍然存在某些超越历史,却从未包含于历史自身,但赋予历史及社会经验意义之永恒、精神领域。吾人并非可就此认为,历史之功能为提供一个何为非人之记录,而是当视之为呈现何为人类本质之社会环境。人类之身份,自仅为历史之棋子,成长为伟人之崛起,系在人类规范、形式及工作之变化过程中,在制度及集团目标之变化过程中,在假设及观点之变化过程中,每个社会历史主体都意识到自身存在,及获得对自身过去之欣赏,该过程便简单易懂了。当然,越来越多之人,将此现象视为病症,并将其归之于某系统,对该系统之统一性及意义之理解倒成为吾人之责任。甚至,即便认为神秘经验系唯一揭示人类自身终极本质之正确方法是正确的情况下,仍然需要承认,某些不可明言,作为神秘主义者目标之要素,对于社会学及历史学现实之联系,仍有一定的作用。在最后的分析,可融合社会学及历史学现实之因素,同时决定了人类之命运。人类经验中之就自身而言,从未直接呈现之狂热因素,以及某些从未充分交流之意义,是否可随其历史道路遗留之痕迹被发现,进而被吾人所揭示出来,难道是不可能的吗?
此种基于对历史及社会现实之特定态度之观点,无疑显示了对于历史及社会生活之理解而言,内含于其中之可能性及缺陷。因其对历史之轻视,此种以出世观念看待历史之神秘观点,存在忽视重要历史课程给予的经验之风险。对于历史之正确解读,期望通过贬低历史现实重要性之态度来实现并非现实。每次对于事实之谨慎考量,会表明即使自历史进程中并非一定有最终成形之想法,但某些历史领域中意义深远之事物的确会显现。正是历史中每个事件及构成意义的每个因素,必然处于某一时间、空间及具体之情形,因此,曾经发生之事不可能经常再次发生,因历史上之事件及意义不可逆转系事实,简而言之,于历史上吾人从未发现绝对情形之境况,表明了唯有对不存希望从历史中学习知识及认为历史仅为历史之人,历史,之如神话一般沉默且无意义,注定毫无新意。
对于思想史之学习,可以且一定应当遵循一种视种种现象之顺序及共生并非仅为独是偶然关系,以及寻找历史情结之作用、重要性及每个因素意义之整体性的态度。在此种历史之社会学研究下,吾人才可定义自身。如此种研究渐用于具体细节,而非单纯推理,并且每次进步系基于可得具体材料,吾人便可最终形成受吾人支配的某种诊断阶级文化之社会学工具。吾人于前几章内容中旨在探讨,模仿此目标,为分析现代思维处境而尝试揭示意识形态概念之价值。在分析不同类型之意识形态时,吾人无意简单列举不相关条款之意义,而是相较于按序表现其意义之不断变化,更加针对的是吾人所处时代之整体思维及社会处境之代表。向价值型概念转变之观点,自历史系难以理解这一事实出发而言,系十分必要的。对于历史整体性某些方面之选择及强调,可能视为最终导致价值评估步骤及本体论判断之方向之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