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的不是考大学,而是小升初
我是一个九五后,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朗朗的读书声每天上午都能响彻校园,虹猫蓝兔让我们每天固定的守候在电视前,《神厨小福贵》粗糙的画质比现在制作精良的《风味人间》更能让我垂涎三尺。有规律的校园生活和自己放学后的大把闲暇时光应该是我童年最美好的部分。
不过时代在变,有些事情也在改变。现在的小孩儿感觉没有那么多空闲时间了,也没有我们那时候开心了。
我侄子还是挺爱学习的,偶尔也会玩玩手机,不过随着5、6年级的到来,手机成了他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而在城市的钢铁森林里,三点一线的生活早早为他铺开,学校,补习班,回家。日程安排的满满的,每天的作业一点儿不少,至于补习班,是他的妈妈觉得他在小学里学英语太吃力,为他补的所谓的同步班。学校和辅导班之间,有一个刚建成的,很漂亮的公园,我问他进去看过吗,他告诉我不知道那里有公园。想来也能理解,放学后就要赶到那个补习班,哪有时间东张西望呀!
不过我侄子还是幸运的,至少和他的邻居比起来是这样的。邻居家的小孩长得很壮实,同样是5,6年级的年纪,个子都快1米7了,就是有些胖。不过也不奇怪,邻居家的妈妈非常会做饭,家境很好,所以一星期吃饭几乎都不带重样的,他们家的菜加起来,就是郭德纲也得报好几天的菜名。不过他们家小孩是家中独子,不仅注意孩子身体,小孩学习也是一点都不放过。侄子告诉我,邻居家那小孩今年六年级,马上小升初了,她的妈妈给她报了一大堆的补习班,还学习各种外语、音乐,至于奥数更是早就学了。那孩子很乖,懂礼貌,确实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但总感觉少了一些小孩的灵性。
曾经无意中加入了侄子的家长群,除了聊孩子成绩,最多的就是家长们发的推销焦虑的公众号了,点进去看了看,基本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六岁的时候是怎么学会多国语言的”,“天才们的家长是怎么育儿的”之类的贩卖焦虑的文章。哥嫂就跟我抱怨过小侄子学习怎么怎么不好,怎么考上好初中,如果上不了好初中,就会一步错步步错,以后的人生该怎么办呀?
最难的不是考大学,而是小升初这样的焦虑在现在家长和孩子中普遍存在。望子成龙的心理相信每个家长都有,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更是坚定了家长们一定为孩子增负的决心。之前看到过一个新闻,一个孩子各种补习一暑假花掉了几万块钱,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这都不是一笔小的开支。但很多家长们依然愿意省吃俭用供孩子们去上,毕竟穷什么不能穷教育,各类补课班飞涨的学费则有力印证了家长们的普遍焦虑。
一方面是孩子们没有了金色的童年,大人们降低生活质量也要供孩子教育的痛苦,另一方面是孩子们未来可能会遇到的工作婚姻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也许真正的减负还是很难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