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内教育的两大缺陷

2018-11-24  本文已影响0人  巨麒

今天A突然对我感叹,中国教育真的很失败。A是一位我非常尊敬的朋友,目前在芝大读研。对于国内的教育持正面态度的人相信寥寥无几,不过这次对话引发出我一些新的思考,就此记录。可能过程会有些许主观,但我将主观的一部分也记录下来是我目的之一,希望大家给出客观指点,共勉。

我们作为中国教育的产物,回过头来看中国教育,“目的短浅”和“恶性循环”两个特点是我感受到的最核心缺陷。

“目的短浅”体现在整个教育体制不管在哪个阶段,都只会以短期的利好为目的。例如小学努力为了考好初中,初中努力为了考好高中,就算到了高中,学生有了对事物基本完善的认知,当我们学习每一门科目的时候,大部分老师也仍然并不会也不一定能告诉我们,究竟学习这门科目是为了除考试以外的什么目的。即使是看似最长远的目标“好好读书找份好工作”也是存在逻辑错误的谬论,好好读书绝对不是找到好工作的充要条件,而且找好工作也绝不是人生唯一的目标。

只有当我踏出社会之际,才明白无论哪个时空下的人都只有一个基本目的——生存。人们在生存的基础上会再追求繁衍、保障、创新,直至锦上添花。因此,为何不教育所有孩子,他们现在对学习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往后的生存直到锦上添花做准备?

语文老师应该告诉学生,语文就像是后面对生活破荆斩棘的倚天剑,学习词汇学习古文学习阅读理解和写作,都是为了培养大家日后离开学校后,在没有老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能力。毕竟以后我们要驰骋在日新月异的社会里,要争取更好的生存能力,就必须通过主动的学习,作为更优秀的阅读者,学会怎么从阅读中高效获取知识,才能不被时代抛弃。或者在另一种更细致的场合,当大家步入职场中,语文所带来的文案能力沟通能力和语言逻辑能力,对在职场中能够风生水起显得尤其重要,这能同时实现大家锦上添花的目的。这些我称之为目的的概念,比起知识本身,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拥有更大的份量。

再举个科目,数学,最广泛被质疑其作用的科目,可能源自其对逻辑思考的要求违反了人类懒惰的天性,又或者是试题的各种阴险或刁难成为一种挑衅激起了学生的叛逆,总之,大家就是不明白学习数学究竟为了除成绩以外的什么目的?就算给到很多老师,也回答不出来。有些回答,尽是些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肤浅搪塞。即使回答上能够锻炼人逻辑,也回答不上关于逻辑对生活的深层意义。而只要学生搞不懂这个问题的答案,除了本就热爱数学学习的人,都不可能因此买账而喜欢上数学。

就于生活而言,数学锻炼逻辑,逻辑创造故事,故事诞生信仰,信仰带来意义,所以,数学为人生充实意义,这可以说是对数学无用论很好的反驳。即使句话本身的逻辑也并非严密,但也值得我们对每一个因果作出深思考究,事实好像真的就如此。

让我们再回到数学本身的目的。数学本就是万物的基础,特别在我们科技井喷的时代,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时候,可能很多老师可能都不懂原来线性回归是机器学习的核心基础,很多科技研究都基于当前的中学教育知识,若是给不了学生热爱上数学或者说认真学习数学的理由,当他们日后热爱上科技并意愿从事科研,却发现曾经没有抱着正确的目的学好数学,只能就此罢休,这无疑是误人子弟。其实很多学习都是如此,当初都看不见作用,直到看得见作用要能够用上了,却来不及学习,只能错失机会。这方面,教授者难道不责有攸归?

回过头来看,科目的设计仍然是相当合理的,甚至有越来越合理的趋势,这里就不逐一探讨了。接下来谈的,是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目的短浅”。

有一种有趣的情况,回想起一路以来任教过自己的老师,似乎他们的好坏都是以任教经验的多寡来评定的。对于某某老师上台领奖,或是发言,总会有如何如何资深,几多十年教育经验的嘉赏介绍,然后隆重邀请而出。我往往对这类大牌激不起多大兴趣,一方面可能因为代沟,一方面我会认为这只是官僚体制在学校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我更愿意相信会存在更加年轻或经验未如此丰富的老师会是更优秀的老师。

为什么这么说。同样是我步入社会工作后才后知后觉的。从前我以为老师是这个世界上最全知全能的一群人,因为我们的知识都是他们教授的,直到后来,我开始质疑,老师终究只是职业的一种,他们在花心思做好本职工作的时候,必然也牺牲了本该能够在其他岗位所能够积累到的知识。因此老师绝不是全知全能的,至少,如果一名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毕业后直接上岗教育行业,从学生直接变成老师,那么至今为止,他的人生可以被视为从未跳出过教育的体制,仅仅是在体制里面转换了身份而已。对于这种性质的老师,他可能比较缺乏社会工作经验,严重的甚至连心智也未被打磨至成熟的状态。他们对于社会的运作、规则、生存方法知之甚少,这样的前提下,还怎么能要求他们能够回答得上关于具体科目的目的及意义呢?

而正如我前面所提及的,恰恰体制非常看重执教经验这回事,我并不否认那些拥有资深执教经验的老师,但执教经验的重要性绝不应该被放大到目前的程度。越是刚毕业就无缝转角色的老师也许拥有越丰富的执教经验,但他们并不一定是好的老师。在他们的观念里,或者能力限度内,除了传授课本知识外,他们最多只能够培养出与他们眼界或思想层次相当的学生。当然,我们的教育体制比较特殊,老师只要尽本分使得学生成绩优秀,自然而然会有更优秀的老师接手,这就好比考个好高中,就有更好的师资令你考个好大学,从而遇见好的大学老师,教授你高中老师能力之外的东西。就这样层层递进,良性循环。但这只是理想的状况,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会在中途搁浅,可能是家庭教育,可能是交友不慎,等等原因,而老师除了要教授知识,这方面的生活教育也脱不了干系。这时候如果老师的心智或经验不足,那学生的上升之路就断送手里了。

我很少碰得上有在社会摸爬滚打过几年,在各行各业浮沉过最后再回归教育行业的老师,但我相信那样的老师,才是对于祖国未来花朵更能帮助成长的园丁。但偏偏这类老师很少,一方面可能是习惯了社会的节奏有了野心,一方面闯荡失败了的也没有自信回归到教师这个岗位。同时教师这个饭碗又异常稳定,这就造成了大部分没有社会经验的教师往往会培育出能够接手自己的对此缺陷毫无知觉的新一代教师,就如此一代接一代,其实也称不上“恶性循环”,但就是毫无长进。

最后谈一下教师这个行业男女比例的问题。有人认为教师这个工作跟野心粘不上边,所以很多性别定位强烈的男性通常不留对这个行业一个考虑的机会。而女性方面由于家庭分配任务的方式,需要承担更多的养儿育女任务和家务,因此教师这个稳定的工作尤为合适。这共同导致教师男女比例失衡。但这对教育这件事本身,是否是有坏处呢?答案是肯定的。单对男性来说,如果有一位野心勃勃的父亲,他起码能够耳濡目染地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对生活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应该怎么选择面前的每一步,而不是通常后知后觉,那真是太幸运了。学生中的男女比例是绝对相差不太远的,但对应的教师男女比例却相差悬殊,如果把这平衡调整过来,相信教育质量的进化速度必然会有质的飞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