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塑造行为

2020-06-07  本文已影响0人  石莫

一个9岁的女孩刚兴致勃勃的啃完鸡翅,靠在沙发上的妈妈喊道:“把碗送到厨房,然后去洗洗手、漱漱口,再去戴眼镜。”

    过了一会儿,妈妈又说:“把牙套戴上,一天要戴4小时,上午才戴了2个半小时。”

    爸爸和女儿玩了半个小时,抬头看了下表,“快,快”急急的说道,“玩够了,该做作业了。”完全不顾正在兴头的女儿。

这样的说话在父母对子女很平常,特别是在子女还是小学生时候。自己小时候父母这样对我们说,等我们为人父母后,又不由得这么对子女如此这般。命令式的说话看起来更省事,却限制了小孩子的思考,时间久了,她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更不会想怎么做,结果是自理能力无从培养。

换种说话方式呢?

一个9岁的女孩刚兴致勃勃的啃完鸡翅,靠在沙发上的妈妈提醒:“吃完了该干吗呢?……然后呢?…..接着呢?”

    过了一会儿,妈妈略带思索地说:“我们还有什么事没做呢?”一边捂着嘴巴,“医生说要戴多久呀?我们还差多长时间呢?”

    爸爸在开始玩之前就约定好时间,等快到时间了,装作不经意的看到了表,“哇,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该做什么了呀?我该做……”

这种谈话方式必然会引起孩子的思考,启发她自己去想,去做。她后面的行动就是她自己决定的,会给孩子有很强的掌控感和成就感。

实际上,成年人对自己也是如此。“宁愿死不愿思考”绝对不是一句危言耸听的话,是真的懒得想事情。明天的事你有没有想过?今天有那件事做得好,那件事做得坏?内心里抵触这么去想,因为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后,顿时知道自己什么也没做好,也不知道该做什么。算了,还是得过且过吧!

要想成长,就不能让自己太舒适。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是必须做的事。多用问句向自己提问,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今年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习惯了问自己,思考自然而然就多了起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