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八佰》】1.两个半小时的时空穿越,寻找基因深处疾病密码
值得我看了再看,能让挑剔的许先生给出8.3分,这样的神作在2020年注定无法被超越,它就是现在正热映的《八佰》。
两个半小时,对于一部电影绝对是超长级别。可对于一段五天的生死考量可算是极致浓缩,撒在抗日战争的十四年峥嵘岁月里,更如白驹过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历史里,短到可以忽略不计,甚至渺小如尘埃。
待我成尘时,你会见我的微笑!这是“八佰”英灵八十三年前的夙愿,今时今日,在两个半小时的《八佰》里得以所偿。
一部电影敢做到150分钟,不担心观众中途离场,不担心现场鼾声一片,还能收获一致好评,管虎导演的功力堪称卓绝。他不仅为我们普及了一段即将被遗忘的历史,更为我们擦拭掉历史的尘埃,得见八百壮士的微笑。在和平的天堂吊唁战争的血泪,这或许是对八百壮士最好的告慰,是对现今社会最好的警示。
影片刚上映我就带爸爸妈妈去看,爸妈全程安坐不打瞌睡,是他们对一部电影最好的评价。不用说,从影院出来我们仨长时间的沉默就已经为影片打出了高分。我觉得我必须写点什么,可笔端凝滞,迟迟无法落笔,我庆幸当初只字未写,我怕我的文字太浅白,无法配得上这么优秀的作品。
小心翼翼不敢轻易写影评,这样的敬畏我只送给《八佰》。直到我看了第二遍,我才惴惴不安,让文字倾情流淌。好的电影犹如好的书籍,越是反复品读,心里的敬畏随着懂得而更加深刻。我知道我的文字终是配不上评价这么优秀的作品,那就放松心态,说点仅属于自己的观影感悟吧。
历史作古,弹痕穿透钢筋水泥留在民族的血脉里
1937年10月26日,上海市光复路1号,一座六层高的钢筋混凝土大楼迎来了退守的“八百壮士”,也迎来了枪林弹雨的血雨腥风。
淞沪战役爆发之后,中日几十万大军拼死搏斗两个多月,10月底,国军不敌,撤离上海,仅留下88师524团第一营的“八百壮士”,奉命进入四行仓库,与日军进行最后的抵抗。
《八佰》发生在四行仓库,是一段不折不扣的史实,也是编导艺术和思想的汇集,主创人员想给我们的不是一段历史,不是一个故事,他们更像敲钟人,更像医者,飞溅的炮火更像一台X光机,映照出一个生病的民族。倘若走出影院,没有陷入思考,一转身步入夜色的繁华,将战争和疾病隔离在荧屏之中,那也许是对此片最大的不敬,最大的辜负。
如果拿《八佰》和历史的真实对照,你会失望;如果想在这里看到故事,你会失望;如果想在诸多影帝大咖里找到男主,你也会失望。故事对于那一段历史总显得过于温情,主人公走出荧屏,或许就是观者,就是你我。《八佰》为镜,你照见了自己的软弱还是自私?不要忘了:没人能在战争中苟活。
坚固的银行仓库,繁华的租界,见证了勇士们的鲜血,也见证了一颗颗枪弹的无情。历史作古,英雄成尘,弹痕却穿透铜墙铁壁深深留在了后人们的血脉里,想遗忘都难。
《八佰》是扎进民族血脉里的一剂回神针,子弹穿过时空炸裂在今人血肉里,痛苦的呻吟响彻耳畔,血和泪在脚下逆流成河。这就是写到民族基因里的疾病,这就是同病相怜的命运与共。
如果再去上海,我一定会去光复路走走,看看四行仓库,安静地坐在晋元广场一角,望穿墙壁的残砖,希望那黑洞洞的里面能有太阳的光线透过,也能有苏州河对岸的繁华回响。
(可乐写于2020年9月10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