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登热
革登热全名叫做革登出血热,是由革登病毒引起的,经过蚊子传播的一种传染病。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不过革登热在我国还比较少见。典型的登革热发病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登革病毒为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是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耐低温,在人血清中保存-20℃可存活5年,-70℃可存活8年以上,但不耐热,50℃30分或100℃2分中即可灭活,不耐酸,用洗涤剂、乙醚、紫外线和0.65%甲醛溶液可以灭活。伊蚊(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其主要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日至发病后3日内传染性最强。少数患者在热退后第3日还可从血液中分离到病毒。
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中复制,再次释放入血,形成第二次毒血症。登革病毒与机体产生的抗登革病毒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病毒可抑制骨髓,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
革登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到14天,平均为4到7天。主要分为典型革登热,轻型革登热以及重型革登热三种。
一、典型革登热:
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到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到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于发病后2到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到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出血:于发病后5到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4、其他症状: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可有肝大,脾大少见。个别病例有黄疸。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
二、轻型革登热:状体征较典型登革热轻,发热及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诊,没有出血倾向,浅表淋巴结常肿大,其临床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易被忽视,1到4天痊愈。
三、重型革登热:患者早期表现与典型登革热相似,在病程第3到5日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颈强直等脑膜炎表现。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多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在24小时内死亡。
要想检测自己是否感染了革登病毒,进行革登热病毒核酸检测是最有效最快的检测方法。
如果感染了革登热,要立即前往医院进行检查以及相关的治疗,如果不是重型革登热,一般就会自愈,因为登革热是一种具自限性倾向的传染病,无并发症患者的病程约为10天。本病通常预后良好。死亡病例多为重型患者。
目前世界上确实有革登热疫苗,但是我国由于还没有进行临床试验阶段,所以我国还没有相对应的疫苗来预防革登热,但是并不是说就没有办法来预防,由于革登病毒是经过蚊子传播的,所以有一定的季节性,进行防蚊是必要的的预防措施,尤其是每年的5~11月份要进行系统的防蚊灭蚊,降低感染的风险,如果一旦被咬后出现不适,要立刻前往医院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