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简友广场散文

内心强大可以遗传:7方面纠正养成方式的刻板误区

2020-06-07  本文已影响0人  芸淡风倾

小冒坚持原创的508天    借书重新反思神剧《天空之城》里的悲剧与矛盾。

《终身成长》书里提到的,一种典型的错误思维:

因为某一次的失败和挫折,就觉得这是对自己的评判,自己很难改变和逃脱一手打烂的好牌。选择将一切归咎给既成的失败,归因为外界和客观因素,自己就可以轻松逃避,摆脱心理负担,也不需要去正面思考造成这个失败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这就是固定性思维方式者,会着重在失败本身的感受上。因为高考不成功,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贬低自己;又或者因为自己的不成功,转身去归咎其他人事物。

而相对的成长性思维方式,则会好好分析失败原因,动用全部能力来克服和完成。不是说他们不会感觉到压力和痛苦,而是面对挫折,选择用脚踏实地的行动,全力以赴地坚持去改变。他们认为挫折可以给人动力,挫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它是一记警钟。

这种思维方式的定型过程,和我们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其中,家庭环境和氛围的影响非常关键。

相关书评《终身成长》:高考十年后,才想明白的道理

父辈作为过来人,总是想尽可能地传递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供后代参考,尽全力帮助他们少走弯路。

所以性格可以遗传,是真的有科学依据的。

社会正在经历飞速发展的阶段,生活基础日新月异,每一代人之间面临的生存环境和时代挑战都截然不同。

父辈积累的这些经验和人生经历到底有没有必要传承?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接受吸收最有效果?

我们可以从这本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美国知名认知行为专家、心理治疗师,福布斯网、《时代周刊》等媒体人气专栏作家,TEDx超级演说家的埃米·莫林撰写的《内心强大的父母不会做的13件事》寻找答案。

(一)拒绝受害者心态:承担责任,正视错误和失败

1.人总是倾向于,归咎外界,给自己开脱。

成年人都会经常犯这个问题,一遇到挫折和困难,就会抓住片面的事实,强调自己是受害者,要求补偿或者纯粹是为了自己内心的得过且过,心安理得。

这种思想,不仅仅是得理不饶人,或是贪图小便宜不吃亏如此简单,人们往往很难意识到,正是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导致了总是失败的恶性循环,因为一味逃避责任,不愿意正视问题症结所在,谈何进步和改善?

而且这种心态最可怕之处,就在于少数几个人就能潜移默化影响一大批人,产生不应该的共情心态,理解甚至接受自己也是受害者的设定。

比如不少巧舌如簧的诡辩言论里,总是偷换概念,让本来应该声援受害者的大多数普通群众,变成了潜在的加害者,从而企图洗白加害者,这就是所谓的用舆论带节奏。

所以这种心态,会“遗传”也不足为奇。

2.有哪些潜在行为在传递受害者心理?

正常的父母也许不会直接地向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你做坏事\不够出色,就是为了给我的人生添堵\惩罚我。“

但很可能透过以下方式,不知不觉传递”受害者“心理:

示范受害者心态:一遇挫折,就焦急上头,抱怨连天——我怎么这么倒霉?孩子也会形成,我们的生活不受控制,完全听天由命。

为孩子过度难过:比如身患疾病或遭遇创伤的孩子,家长不能以平常心看待,过度怜悯和干预。孩子不知不觉会感受到,我是弱者,我不行。

低估孩子的能力:只关注他做不到的方面,不能给予及时正面的肯定。这种长期被怀疑会导致严重的自我怀疑。

不忍看孩子犯难:一遇到挫折,就伸出援手。

在孩子充当“受害者”角色时不经意地奖励他:比如为了转换心情而做了一直想做的事,让他产生错误认知,受害可以获利,得到补偿。

3.真正有帮助的做法:

注意受害者心态的警示信号。

学会转移注意力,追求美好事物。

用真实想法取代悲观想法

给孩子两个选择,而不是做主观问答题,给他一个正确行为的模板。

关注孩子能够控制的事情。

寻找一线希望。

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

教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获得关注。

(二)不被负面感受轻易操纵:

1.内疚感

教孩子对自己的感受负责,人应该具备让自己快乐的能力:

从情绪上,我们可以建立”快乐清单“,把孩子所说的他高兴时想做的事情都写下来。然后,在他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可以让他从这份清单里挑选一些事情去做。告诉孩子,在他心情不好或感到孤单的时候,清单里面的事情可以让他高兴起来。

锻炼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找到平复心情的方法:让孩子有意识观察他正在变得烦躁不安的生理信号。也许是他的心跳加快了,也许是他的脸发烫了,这类表现都是他变得越来越生气的征兆。

当他能提前识别这些信号,准备一个平复心情的工具箱。把相应的物品放到一个盒子里。然后,在孩子感到焦虑或生气的时候,你就可以说:“我们去拿你的冷却箱吧。”然后,孩子就可以自己来挑选能帮他调节情绪的工具。

及时肯定他没有瞬间爆发,而是努力克制的行为。刻意锻炼这种调节能力。

2.过于自我,自私自利,自大:

好的父母,不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就是全世界的中心,我们可以适度赞扬:

赞扬富于同情心的行为:指出善意的行为,让孩子明白尊重他人很重要。强调他的善良如何影响他人,而不是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只是为了赞扬或者伟大。

赞扬孩子做出的努力而不是结果:赞美他的努力和态度,他会发现你更看重勤奋而不是成绩。

赞扬孩子能控制的事情。赞美孩子的先天特质,比如她有多漂亮或她有多聪明,毫无益处,因为这些都是她所无法控制的。你应该称赞她所做的事,而不是她这个人本身。

3.恐惧

权衡孩子面临的风险:因为人的恐惧程度很可能与实际危险程度无关,更多是心理感受。学会用孩子的视角:因为曾经我们也会因无足轻重的事害怕。

关注安全,但不要过度:告诉孩子,他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自己,而不是用威胁的方式,粗暴地放任,让他记住教训。

4.完美主义

避免以下施加太多压力的行为:批评多,赞美少。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夸大了很多事的重要性,让孩子误以为错过这些,命运会受影响。经常发火。对孩子的要求事无巨细。

家长需要传递关于成就和失败的正确信息:追求卓越,而非苛求完美。注重努力过程,而非结果。

扪心自问,这一期望满足的是孩子的需要,还是自己的虚荣心。当孩子表现出不堪重负的迹象时,后退一步。

(三)克服“不愿努力”综合症

吴军在《态度》一书中说道:要有意识培养自己取得多次成功。因为人是有秉性和惯性的,习惯成功,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是一种当事情和你的期望逆向而行时,依然能够挖掘和寻找力量的能力。

因为长期得不到正面反馈,就很容易放弃。

相关书评:态度,最重要在于“心广”

《态度》丨来自硅谷投资人的十条投资建议

固定性思维方式的人,会更保守,不愿意挑战尝试,也不敢卷土重来。我太理解这种心情,因为第一次你可以归咎外因,但是第二次甚至数次以后的失败,你只能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

所以只要不去做,就不用面对失败,也不用承认自己是失败者。

大家常见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会限制人的成就。它让人们的头脑中充满了干扰信息,让人们不屑于努力,毁掉学习策略,也会让其他人变成审判者而非我们的同伴。

对成长型思维的人来说,努力是已经扎根在骨子里的品性。不需要想太多。失败,那就换种方式再来。失败也是一种机遇,至少也排除掉了一种错误可能性。

(四)拒绝过度保护和”虎妈虎爸式“管理

1.对孩子的错误,不产生过激反应

一种极端是,溺爱带来的被动管理:

比如孩子因为不受控制的行为被学校管束。如果家长,总是把孩子当作受害者,一味包庇孩子,更关心的是学校的规定是否合理,而不是如何教孩子更好地处理冲突。

这样的父母,反受孩子控制,情绪总是随孩子波动。

另一种极端是,惩罚和管教分不清边界。

2.正确的做法:

建立明确的规则:

道德规则。比如“说实话”和“拿别人的东西要经过允许”。

健康规则。比如“起床后和睡前要刷牙”和“饭前洗手”。这类规则会成为孩子的纪律,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安全规则。比如保障人身安全的“骑自行车要戴头盔”,以及保障情感安全的“跟别人说话要友善”。

社交规则。通过告诉孩子一些注意事项来教他们尊重他人,比如“进门前要先敲门”,以及“先等别人说完,然后再说话”。

生活规则。制定能让孩子更好地承担生活责任的规则,比如“把你零花钱的1/4存起来”,以及“做完作业和家务才能看电视”。

用规则来教导孩子:

当你给孩子的惩罚超过于严厉,孩子就会把注意力放在他对你的愤怒上,而不是放在他自己犯的错误上。

因为他不明白,他做错了什么。

使用能够让孩子下一次表现更好的管教措施。所以,与其因为他打弟弟而揍他,不如借此来教他点新东西。

问问孩子:“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你除了打弟弟还可以做什么?”

确保孩子拥有管理自己行为的能力,教他如何用健康的方式沟通,或者如何用安全的方式管理自己的愤怒。

(五)管教孩子没有捷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遇到困难的事,总是想着找捷径,投机取巧,而不愿意面对面花时间,花精力,去教育孩子,又怎么能指望孩子比自己更优秀,更自律?

孩子,不是只要有吃有穿有学上,就可以自己成长得很好。

2019最火爆的话题韩剧《天空之城》就讲述了这样的教育焦虑,自以为是的精英教育,一股脑子追求高分成绩,不惜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接人待物正确的价值观念。

说白了,就是源自成年人不肯满足,事事攀比的虚荣心,以及迫切想走捷径成功的不择手段。

孩子就是一面镜子,能如实反映出家长真实的样子。

第一次剧评《为了阶级世袭的教育焦虑》 

第二次合集点评《整理出最近值得追更的新剧》

第三次观剧的深刻体会《永远不要轻易考验人性,刺探底线》

第四次讨论一下剧中各位家长身上看到的我们自己《每个角色都有放大的我们自己》

第五次讨论一下剧中孩子们身上看到的我们自己

《天空之城》大结局:人,最擅长后悔和遗忘

我们除了要时刻警惕自己的行为外,如何教孩子抵制诱人的捷径?

1.请帮助孩子设定有一定难度的目标,尽量细节化,可量化,可评估,可实现,分阶段的“微目标”:

比如健身目标

可以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不要轻易因为当下主流的舆论引发的“外貌焦虑”“身材焦虑”导致不健康不自信。如同锻炼运动,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体重上,健康不只是体重秤上的一个数字,而是一个人的基本。

小目标可以设定为,“我希望可以坚持慢跑半小时,一口气游1500米等”。

比如财务目标

从小培养健康的金钱观,

鲁迅先生的观点:要生存,要温饱,要发展。对应的层次就是适度体面地度日,不奢侈的衣食无忧,适当不放纵的享受。

不乱花钱,也不要乱省钱。

对待金钱,也要从长远大处来看,钱是为了让你去做想做的事,而不是为了让你变得无所事事。

贫穷不是错误,更不等同于不努力,反而应该更有改变的动力。

要学会承认自己贫穷的现状,而不是养成逃避的习惯,得过且过,只进步到30多岁就停止了。

比如行为目标

用两周时间,去坚持一个微小的好习惯,比如早睡早起,每天消化10个单词等等,每天只需要投入碎片化的时间,但可以习惯成自然,用时间的复利去实现一个大目标。不仅是孩子可以操作,家长也可以陪同或者以身作则,如何坚持一个好习惯,共同学习和进步。

2.帮助孩子编一条积极的口头禅:

每当气馁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正面暗示,就像培养条件反射的魔法一样。

3.从小培养延至满足的自控能力:

追求短期收益作为起步的资本没有错,但是要警惕习惯于这种短期的即时满足。因为短期投机取巧的方法是几乎不能达到长期目标的。

延迟满足是一种可以传授的技能。通过练习,孩子的自控力会大幅提高。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明白,如果延迟现在能收获的快乐,未来他会获得更好的感觉。当他对自己延迟满足的能力充满信心时,他就不大可能去选择有害的捷径了。

学会用平和的心态,持久努力,脚踏实地日积月累圆满实现自己有意义的长远目标。

多做有成就感,有意义的事。逆欲望行事。

4.决策时格局要大。

硅谷投资人吴军在《态度》一书中,提到,美国顶级的名校毕业生虽然也有仅仅满足做一个交易员或者放弃科研去做生意赚钱的人,但是更多的人都在考虑如何提高自己的正面影响力,如何去改变世界,为世界留下些什么。比起那些只是提高效率,并没有创造价值的人来说,这样是更有意义的人生,收获也会更大。

特斯拉,谷歌,苹果等很多做出划时代的产品的企业,都是因为这种超前的格局和眼界所树立的长远目标,在改写人类文明的同时,自然也伴随着巨大的财富和成功。

撒切尔夫人说过,

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言辞;

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因为它将变成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成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

用心并且愿意花时间精力的陪伴永远是最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亲子互动中,传达经验和理念的机会其实很多,也可以很生动:

比如,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创造更多平等对话的机会,也能创造更多交流的共同话题。

比如,鼓励孩子多参与户外游戏活动,而不是沉迷电子游戏和网络。这个参与过程本身,就是以后在社会中掌握规则去做事的预演——在游戏中,学习如何在制定好的规则内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比如,适时帮助孩子调整对自己的定位。随着学业进步,踏入更高的学府和人生阶段,周围的人只会越来越优秀,想保持原有的成绩就会越来越难。鼓励孩子不妨就定个能让自己轻松学习的位置,然后持续进步。

比如,教会孩子,可以时时刻刻向周围所有人事物去学习,而不仅仅是课程学业。

比如,教会孩子,零花钱压岁钱都不是理所应当,都是长辈的劳动所得。不要让“小钱”随意溜走。先从“小钱”开始,学会正确积累,明白要赚大钱,关键在于捡西瓜,而不是捡芝麻。不要计较贪图小便宜。

这本书不是为了给家长提供养育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的万能指南,而是希望我们能够反思,并和孩子共同成长,保持各自的独立人格,在最终会面临到的考验面前,能够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是独立的,不要试图去规划限定她的未来,也不要去转嫁自己没有实现的人生希望。

内心强大,才可以真正传递给下一代。

作者:小冒,年读110+本书的资深追剧爱好者。

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10w+的野生写作者。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

愿意写深度思考剧评+书评的娱乐生活杂博。

豆瓣,简书,公众号@芸淡风倾,

头条号,百家号@芸淡风倾my  (娱乐)@芸淡风倾爱读书(文化)

微博@芸淡风倾_紫薰

图片来自网络,电视剧《天空之城》《虎妈猫爸》。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