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溯源,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差异》
读书心得一:
以书为马,手不释卷
昨天天天快递送给我一本书《文化溯源:东方与西方的学习理念》作者是美籍华裔作家李瑾所著。拿到这本书,看到封面,我就想,为什么要以孔子讲学和类似耶稣传道的油画作封皮?好奇之心驱使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我很想了解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的不同,这本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的疑问大门。
读了第一章,《浮士德及一个研究课题的诞生》我的思绪开始飞扬,学生时代我读浮士德,没有一点感觉,总怀疑外国文学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什么用处,于是把精力投入到外国小说上了。今天初读李瑾老师的读书感受,及对学习的看法,无不触动我的心灵。她谈到的传统学习的观点,不正是我们现在教育自己的学生和孩子所遵循的观点吗?
1.学习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人生的目的。
2.学习让人变得更好,不只是更聪明而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达到自我完善,同时贡献一己。
3.学习是终身事业,很早就开始而且穿一生。
4.让你与众不同的知识无法不劳而获,必去追求,其过程需要决心、努力,不畏艰难、坚定的意志,专心致志以及谦虚之心。你必须有学习的热情,即“好学心”。
5.学习没有特权也没有歧视的问题,每个人不论天生资质或社会条件如何,都能追求知识、得到知识。
6,一个人的学习过程起初都受惠于他人的悉心教导,但随着自我的成长,个人也将有助于他人的学习和自我修养,与世界和睦相处。
学习让我明白自己也在走这样的路,而且还要走下去。
做人与求知
今天上午读了本书的第二章,我在思考西方校训如哈佛大学“真理”,耶鲁大学“光明和真理”剑桥大学“此地乃启蒙之所,知识之源”海德堡大学“求知之门永远敞开”。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西方人注重开发大脑智慧,启迪思维发展。中国人注重知识掌握,积累丰富。
第四章
思考我现在的教育也还是注重知识的掌握,在心智开发上不够用心。而我们的学生也总是不愿意动脑去想,总是接受就好。这是应该改变的教育。
充满老旧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它是以老师为中心、权威式、中央统一的教学课程(意指硬且无视学生的个别需求);另一方面,学生很温、服从且不具批判能力,他们靠死记来学习、缺乏内在动机、而且只以考试为目标。换言之,中国/亚洲教育体系和所谓好教育制度所具备的一切已知优点都互相抵触。
西方批判性思考和探究做的比较好,他们以理解世界为主,在学习上主动投入,探索发现,批判性思考,自我表达。中国学生认真,专心,学习上有恒心,刻苦,勤奋。不一样的学习方式,不一样的思考方式,不一样的培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