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21天零基础写作训练营笔耕不辍

秋叶大叔《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四)

2019-07-16  本文已影响32人  海洋之歌23
秋叶大叔《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四)

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秋叶大叔。秋叶大叔再忙,一年也能读100多本书。他的书评写得挺好,还经常有人寄书请他写书评,一年差不多能收到50、60本请他写书评的书。另外他还是PPT制作大咖。能跟着大咖学习阅读知识,我感到特别荣幸,相信你也和我一样。这本《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是秋叶大叔二十多年的阅读经验之谈。

我们经常读书,但是读了就忘?秋叶大叔向大家介绍自己的10种读书方法。

通读法:我是如何培养思考框架的

现在很多朋友好奇我一年怎么能看一两百本书,其实我早年读书,很是贪多,翻得多翻得快,一年下来看书破百都不是个事。我记得在2002年到2003年一年间,我囫囵吞枣看了近500本书,多的时候一天可以看十来本。看完有没有收获呢?坦率说,没多大收获。

其实,阅读时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读一本新书时经常看到一些过去看过的观点,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但如果你问我是在哪本旧书里看到的,我真不记得。再一个收获就是偶尔大脑灵感一来,冒出一些妙言,可能文字是自己的,但思想其实是别人的碎片。

这是为什么呢?

我当时读书的心态就好像是一个贪心的胃,想把什么好吃的食物都试一遍,结果却消化不良。后来我渐渐明白,如果一个人一开始没有扎扎实实读几本书形成思考框架,书读得越多头脑越乱,脑袋里完全是糨糊,今天听这个人说有道理,明天听那个人说也有道理,到最后就是没有自己的道理。

说来惭愧,我第一次系统读书是在2000年。当时从事产品数据管理软件实施工作,必须要了解这个信息管理系统的来龙去脉,我就买了所有可以买到的关于这个领域的书,还下载了2000多篇这个领域的论文,全部看了,做了总结。读完后的结果是写了一系列文章,叫《水煮信息化》,当时在一个刊物连载,反响还不错。

通过这一轮读书,我基本明白了什么是数据,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化,什么是业务流,什么是知识管理,遇到这个领域的问题,我就有一个知识框架去梳理了,再吸收新东西,就十分轻松了。这次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从概念定义出发,慢慢理解现象,读书要把一些基础的东西读透。

2004年我正式开始做项目经理,需要系统了解项目要如何管控,还要带人,没有人教,只好继续读书。那时上班也忙,就只买了两三本业内推荐的项目管理领域还不错的书。其实到今天我也不知道这些书是否真的是经典,但是老老实实反复读了几遍,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反思,总结。到了2005年,单位搞封闭讨论,讨论了三天三夜,我突然就开窍了。

所谓开窍,就是我自己的头脑里形成了一套分析问题的框架,只要是和这个领域相关的问题,也不管合适不合适,我可以先拿这个框架去套用一遍,大概也还能得出一个结论。这次读书很重要的一点收获就是,反复读几本相对结构化、体系化的关于某一领域框架和业务的入门经典书,反复读,读透了,就打下今天做事的方法论底子了。

这和我大学读书就完全不一样了,大学时读得多,看得多,也忘得快,为啥,就是没有把一本入门的书反复读,读透读烂读懂别人的方法论,化成自己的,“浅尝辄止”说的就是我那种读书方法。那时拼的是年轻,记忆力好,能够混过及格线,等一毕业,要走入社会,大脑就一片茫然了,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本钱面对社会。

到2006年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这两个分析问题的框架用了蛮多遍,已经开始形成了自己思考问题的结构,再看什么内容,都会有一个定心锚,看到别人说相关的内容,有用的,就吸收到自己的知识框架里面,而不是变成各种碎片。碎片知识的特点是看到了激动一下,过几天又被新的碎片冲掉了。

其实,这和管理电子文件夹的逻辑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的文件夹分类条理清晰,又有合理的编码导引,那么再多的文件进来,也可以很快梳理好,后续查找也井井有条,十分方便。而有的人来了新文件就随手放桌面或者下载区,不分类也不归档,时间长了,硬盘里全是这种碎片化的文件,貌似有价值的电子文档,其实真要用起来,一点头绪都没有。

人的大脑好比是硬盘,而且可以看作是容量无限的硬盘。会读书,就要学会给硬盘建立索引,然后往里面放资料,但是很多人没有先给硬盘分区,直接把吸收来的东西一股脑儿丢进去,以为反正容量大,结果悲剧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分了区却也无法很好地整合信息,就好比一个360G的硬盘,只分了两个区,一个区4G,一个区356G,然后基本全部的信息都塞在4G的区,填满了后面的就冲掉前面的,人的大脑看起来在不断更新,整体的潜力却完全没有发挥。

2010年前后我大量读经济学和心理学的书,这就是出于兴趣阅读。这两类书都有个特点,畅销书特别多,可读性特别强,说服力也好,读多了,好像自己也懂一点经济学和心理学,但是又不能系统说清楚问题。这里面业余和专业的区别,我觉得就在于有没有反复系统读通几本经典教程,再陆续进化。

我的确有心读几本这两个领域的经典书,也确实读了,但是我得老实承认,由于精力限制,我没有像研究知识管理、研究信息化、研究项目管理、研究PPT、研究新媒体一样做完整的结构化阅读和修炼,所以在这两个领域,我采取的阅读策略是经常读新书,不断刺激过去的阅读经验,这样在这些领域也不至于完全外行,但也绝不敢冒充专业人士,偶尔借助书中的理论观点想清楚了一些问题,就写一篇书评自娱自乐。

2011年我发现自己思考问题时还是有缺陷,经常被别人的逻辑谬误绕进去,于是我就开始系统学习如何阅读和思考,当时是先看《如何阅读一本书》,后来又看《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这一看我才发现,在发达国家的高中就需要普及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我到30多岁大脑依然一片空白。

也不好意思告诉别人,我就自己尝试写读书笔记、做读书PPT、和朋友交流,在微博上尝试用批判性思维写微博,包括吵架,统统悄悄练起来。我会告诉你类似的图书我买了40多本,看了30本吗?

这样做很辛苦,但是我的确发现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也能看出别人文章里面的一些问题和错误了。到了2013年,我大概能够系统建立自己的批判性阅读、思考、写作的框架了,真不容易。

我觉得,现在的高中生、大学生有时间可以先系统读一读这个批判性思维领域的经典作品,耐着性子多读几遍,一辈子受益。不要像我,36岁了,才发现还有这门好玩的学科。

不过我36岁读这种思考框架的书,也有一个优势,就是我过去积累的读书框架,还有阅历,有助于我更快理解这些知识。

用一个词总结——功不唐捐。

读后感:秋叶大叔的通读法介绍得很精彩,个人觉得培养思考框架可以采用通读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