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是什么在起作用?——读《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
1999年4月23-25日,美国艺术科学学会在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举行了一场“文化价值观与人类进步”研讨会。后来研讨会内容结集,书名 Culture Matters,2000年出版,主编为美国当代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1927-2008)、劳伦斯·哈里森(Lawrence E. Harrison,1932-2015)。该书中文版由程克雄翻译,书名《文化的重要作用》,2002年新华出版社出版。
书中收录22篇文章,加上亨廷顿撰写的前言和哈里森写的绪论,共24篇文章。文章分成七个部分,分别是讨论文化与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发展、人类学家的辩论、文化与性别、文化与美国少数民族、亚洲危机和促进变革。
阅读本书不在自己舒适区,因此在仅关注直接谈论文化或自己有兴趣的几个部分。具体来说,读了前言《文化的作用》、绪论《文化为什么重要》,第一部分中的第一、四篇,第五部分以及第七部分。
二、关于前言(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作用》)
塞缪尔·亨廷顿1951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时年23岁。他是基辛格的同学、福山的老师。
在《文化的作用》中,他从对比加纳、韩国的经济发展从差别不大到巨大差别切入正题,引出“文化在起作用”,介绍了社会科学界把研究目光转向文化因素,以及参与辩论的不同观点。进而提出问题:文化因素对经济和政治发展能影响到何种程度?如果确有影响,又该如何消除或改变文化对于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障碍,以促进进步。
作者明确了相关概念。“人类进步”是指走向经济发展和物质福利、社会-经济公正及政治民主。不同学科、不同背景下,文化有多重含义。这本书中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
本书研讨的主题是文化如何影响各个社会在经济社会发展,是促进还是阻碍,如何发生作用。按照书中的说法,目的是“要逐步建立...理论,推敲出......指导方针,推动学者与实干者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文化状况有利于增进人类的进步。”
研讨会之前应存在一个“文化价值观与人类进步”的研究课题,劳伦斯·哈里森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三、关于绪论(劳伦斯·哈里森《文化为什么重要》)
文章第一部分列举二战后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发展数据,说明从二战之后至20世纪末,全世界的发展并没有预期的好。作者认为,“一个重大原因,就在于各国政府和发展机构未能考虑到文化可以阻碍或促进进步的力量。” “文化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等之间可以互为因果。”
第二部分介绍1999年4月23-25日那场研讨会的详细情况,包括谁在哪一组,以及讨论的题目。
第三部分围绕价值观与进步之间的关系、价值观的普遍性和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地理与文化、文化与体制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变革等五个问题,总结讨论内容,并谈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关于价值观与进步之间的联系,经济学家、人类学家持怀疑态度。哈里森认为,经济学家持怀疑态度的根源在于文化牵涉太多,难以定量。他建议关注马里亚诺·格龙多纳关于促进发展和阻碍发展的文化分类的研究。认为,这种分类虽是基于阿根廷和拉丁美洲的经验,但也适用于更广的范围。人类学家的首要问题是学科传统造成的,这一传统“拒绝评估另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和习俗。”
关于价值观的普遍性和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研讨会上观点并不一致,也有交锋。
关于地理和文化,有人解释经济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是地理位置和气候。哈里森认为,地理位置和气候对经济增长很重要,但不是决定因素。引用了其中一位专家的观点,“一个小的文化因素可能起源于当地的小事、暂时性的事情,然后固定下来,预定了一个社会走向更重要的文化选择......它们的意义如何,是一个有待于回答的重要问题。”
关于文化与体制的关系,影响文化的因素包括地理和气候,也包括政治和历史。有人认为,“文化是体制之母。” 但是有长期、短期之分,长期看是是对的;短期看,政治对文化会产生影响。
关于文化的变革。这是研讨会取得一致同意的地方,即文化价值观是会变化的,虽然多数情况下变化缓慢。综述会议还谈到另一个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存在着“在任何地理、政治或人种背景都起作用或都不起作用的价值观”。哈里森对此认为,“有些价值观范式是跨越地理界限的,在很不相同的环境下都会产生相似的后果。”同时也提出,如果想拥有“周全的理论和切实的指导方针,而且在研究文化的人及制定、管理发展政策的人之间建立密切的专业的联系”,就必须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更加深刻的了解。
文章最后谈论了哪些是需要“更加深刻了解的重大问题”,包括六个部分:研究价值观和态度进行分类;研究文化与发展的关系;研究价值观和态度与政策和体制之间的关系;研究文化的传播,找到作用最大的影响因素,如何影响,以及政府起到的作用;研究价值观和态度的衡量;研究已经实行的促进文化变革举措的评估。
四、其他文章
1. 戴维·兰德斯《文化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这篇文章出自作者《国富国穷》一书,其中分析了泰国、阿根廷、日本等国发展过程,以及马克斯·韦伯的相关著作,以印证“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马克斯·韦伯语)。文章最后有一段话对不发达的国家、地区和个体都有启示意义。作者说:
“历史告诉我们,最成功的治贫疗法只能来自本身。外援可以有帮助,但是它像意外之财一样,也会有害处。它可能降低自身努力的动力并造成一种有害的无能感。正如非洲人一句谚语所说,'接人东西的手总是在给人东西的手的下方。'这不行。还得靠自己工作、节俭、诚实、耐心、顽强。贫困潦倒的人也许会觉得这些要求做不到而自暴自弃。但是归根结底,真正有效的办法只能是自强。”
实际上这个道理,中国自古有之,如《周易》中的经典名句“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2. 马里亚诺·格龙多纳《经济发展的文化分类》。作者认为,“一个国家必须能以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方式度过诱惑的关头;如果有一定的价值观占上风,就可以做到这一点。”文化的意义、价值正在于此。他将价值观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在的,另一类是工具主义的。内在的价值观是指不计个人得失而均予以遵循的价值观;工具主义的价值观是指因直接对自己有利才遵循的价值观。认为,支持经济持久发展的价值观必须是内在的,而不是工具主义的,否则一旦取得经济成就,价值观就会随之消失。经济发展与文化何干?“一国人民接受什么价值观或不接接受什么价值观,这属于文化领域的事情”,所以说“经济发展是一个文化过程。”文章的重点是从完全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和完全阻碍经济发展的两个角度,讨论分析了价值观体系中的20种文化因素。(作者有一本书《经济发展的文化条件》)
3. 内森·格莱泽《解构文化》。这里作者以犹太“大传统”为例,反对给人贴标签,认为“大的文化必须分解到很具体的各种变体”。这种情况也多存在于中国,如对河南人、安徽人等表现出异样的态度,以网络为甚。作者的核心观点是,影响一个民族群体的经济兴衰最突出的因素是教育,同时也认为文化确实是起作用的,但起作用的方式是“比较精细微妙的”。其实,这一点可以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来接着解释,即“文化如水”,文化的作用需要持续不断、潜移默化。从历史看,简单、机械、粗暴的文化政策都是有害的。
4. 劳伦斯· 哈里森《促进社会进步的文化变革》。“文化如何影响进步”一节中概括出的十条内容:面向未来的时间取向;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负担;节俭;全民教育,而非只对精英阶层重要;地位上升靠功绩而非关系和家庭;人们之间的认同和信任的范围;比较严格的道德准则;社会公平、正义;权力;世俗生活。
五
读此书的收获:一是引起对文化本身思考的兴趣。作为文化行业的从业者,总会忍不住想想这个行业从何而来,向什么地方去,有哪些独特构成,关键点在哪里,等等。这如同会忍不住对人活着的意义进行思考是一个道理。二是看到了高手思考文化与政治、经济发展关系时选择的“文化”是指什么,即态度、价值观和信念。对接中国传统文化,大约孔子所说的“礼”的一部分。对接中国当代文化,应该是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一部分。我们所说的五位一体中的文化建设,重点应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三是看到了别人认为重要,而我们还没有特别珍视的文化因素,特别是与现代国家发展有关的内容。四是引起了对如何发挥文化作用的思考。这本书也只是表明文化确实有作用,还要了解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发挥。
或许,认识到这种作用真实存在,就是第一步,还需要第二步、第三步……
3月1日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