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摄影@IT·互联网

(193)洋洋美德乎——司马迁的礼制观

2024-04-26  本文已影响0人  牧雪飞箫

司马迁在《礼书第一》写道:“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即说盛大而崇高的美德啊,你主宰并控制着万物,役使群众,难道是人力所为吗?司马迁此言表达了对礼仪之美好的赞颂;他透过礼仪制度的繁琐或虚伪的表象,看到了礼仪制度的实质,因而突出了礼制的统治特质,并视其为脱离了人力制约的客观力量。其实礼仪制度无不是为统治秩序服务的,无不表达着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和意志;脱离了人的主观制约的礼仪制度是不存在的。“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这是司马迁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即说礼仪制度应顺应人情、人性而制定,其源头已很久远了。司马迁为此曾到大行礼官那里,对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制度之优长与阙失进行了考察;所以他才得出了这个结论。其实是主张礼仪制度要接地气、重人情、讲人性,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这才是其生命力所在。

他又写道:“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故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所以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也。”即说人世间的道理纵横经纬林林总总,规矩与礼仪无处不在、无所不贯穿于生活与交往之中;诱导人不断上进靠得是仁义,束缚人的罪恶行径靠得是刑罚;所以德高者往往处于尊贵的地位,享受奉禄较重者往往处于受宠得荣的地位,这是统一海内秩序、使万民协和的根本途径啊。司马迁在这里把仁义与刑罚都纳入了规矩的范围,可见那时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区分尚不分明;也可见封建阶级的礼制说到家就是统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已。

他从人情人性出发,阐发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的道理。即万事之为都有适宜的尺度,万物之长都有所节制并呈现出自身的纹理。他认为人能够平安地乘驾着车马,是因为车上设置了衡扼等构件,并不惜以黄金等多加装饰。目好五色、耳乐钟鼓、口甘五味、情好珍善,这都是人之常情常性;你既要满足这些需求,但又不能放纵自己,以致过了节制。他批评周王朝衰败之时,“礼废乐坏,大小相逾”的现象,即礼乐制度皆废,高低贵贱之人应遵守的礼仪界限均被随意越过了。他认为“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即在礼制被废弃、乐制遭破坏、上下大小等级被践踏之时,那些守法而正派者就要被世人欺侮,那些奢侈糜烂、僭越等级者却被世人所尊崇。说到底在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之时,既有的统治秩序已难以维持,必然出现善恶不分、正邪不辨的现象。就连那些曾接受孔子关于礼乐教育的弟子们,在孔子死后也纷纷各奔前程、沉没无为,有的跑到了齐国,有的跑到了楚国,有的跑到了黄河与东海之滨;司马迁为此发出“岂不痛哉”的感叹。司马迁关于礼制要遵从人情人性的观点,礼制关乎统治秩序、关乎善恶及正邪转化的观点,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值得今人思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