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笨的办法
--文本背诵初体验
见贤思齐易,思齐践行难。
曾几何时,我也是有背诵的硬功夫的,可那是30年前了。学生时代自不必说,记得工作后提升学历成人考试,一本厚厚的中国古代史几乎全部背过了,可是教学的文本背诵很少身先示范,总认为老师的功夫是备教案,是课堂操作的自如驾驭。但在杜郎口人文本背诵的硬功夫面前,被折服的同时,心中不免忐忑,真的用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难!太难!
兴之所至易,勉为其难难。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几年前和学生比赛背诵《琵琶行》,这首诗是最长的古诗之一,当时一夜背完,让学生很是震惊了一把,也感到自己依然宝刀不老,兴之所至,随兴而为;尽兴而归,心之所安。可是枯燥的教学文本,学案设计,不是我所爱也,做自己不爱之事,难!
事不关已易,事关己身难。
2021年10月6号,从局长到校长,都提出教师硬功夫--文本背诵,可从没从心里认定与自己有多大关系,认为这是作课教师的事,是年轻教师的事,是袖手督导教师落实的事。从学校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从师生发展的角度出发,都认定应该具备背诵的硬功夫,督导别人易,身先垂范难。
信口承诺易,躬身践行难。
可是,在一次次动员大会上,一次次提出文本背诵的要求时,心里开始有点发虚,令行禁止,有令则行,令从何而行?10月12日,在全体班主任动员大会上,望着那一张张比我年轻不了多少的面孔,内心挣扎:文本背诵从何抓起?如果自己先背敢不敢和老师们立下军令状?犹豫再三,终于下定决心:在坐的没有一人年龄超过我,我今晚背诵《将相和》,明天我值班,欢迎大家检查我。我想:这也许就是杜郎口说的有模有样吧。可是想想容易,真正落实难!
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晚上八点多,忙完手头事情,开始文本背诵。说句实话,五十多岁的人,理解容易记忆准确难,如今看文件,每条信息不反复看都记不住,看一份课程安排,记住一节忘了下一节,不停地翻阅也是服了自己这记性。逼自己一把真的难,又真的不是做不到。在不断的反复记忆中,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也愈加深刻,这是只看教学参考,设计教学设计所不能比较的独特体验,文本的细微之处,只有在背诵的反复诵读记忆中才能达到的领悟,只有背了才能言说。时间悄然到了11点多,长长的文字算是背过了。
第二天值班的早上,既希望有人挑战我,又怕自己忘词,但更多的是希望有人参与,说明有人真的把事当事了,遗憾的没有一人参与。
到了课堂,我为学生呈现背诵的成果。学生比我还紧张,生怕我忘词,一个个目光兴奋而紧张,有几个学生拳头都握起来了。背到一处不太准确的句子时,学生暗暗提示我,仿佛台上背诵的是他们自己。当我较流畅地背完课文,学生的掌声经久不息。教师的榜样力量有多大?还需时间来验证。
一事成功易,持之以恒难。
这天下午的教研组长会上,一位组长提出质疑:对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来说,文本背诵有必要吗?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值吗?这些时间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也许,文本背诵看上去是笨笨的傻办法,可是,中国有句话叫大智若愚,有多少巧办法,妙招,捷径是在无数的笨办法,傻办法的基础上诞生的?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王羲之之所以成为书圣,是临摹了无数大家,用了三缸墨水,屋外的池水都被墨水染黑才成功的,量变的积累才会有质变的飞跃。所以我说,只有试过才知道其中的妙处,33年教龄,《将相和》一文教过无数次,背过再教,我想,我有了更细微,更独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