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大战是怎么来的?
“婆媳大战”就跟其他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一样,已经成了“中国特色”。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答案或许可以从中国的“孝道”来找寻。
“孝”作为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最初它有两重含义,一重为“尊祖敬宗”,一重为“传宗接代”。“尊祖敬宗”意思就是尊敬祖先,“传宗接代”就是要娶妻生子。
古代好多大家都对“孝”有过不同的解释,并且越解释越荒唐。
孔子认为“孝”的前提是“敬”,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孝敬”,意思是要尊重长者,尊重祖先,这没什么大问题。
到了孟子,就提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今天的不孕不育多半都是不孝的,而且太监也中枪。
到了曾子就更可笑,把“孝”与“忠君”连在了一起,“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 不忠君就是不孝顺。我想岳飞当年可能就是死在这上面了,这个曾子多半也是奉命来给群众洗脑的。
到了《礼记》(作者戴圣,年代不详)的时候,“孝”就变成了“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意思就是必须要像牲畜一样顺从,否则就是违逆伦理,这也是“孝顺”一词的由来。
看看,就一个“孝”字,被越解释越黑,好像不往里面掺点自己的东西,不放大一下自己的孝心,就说不过去,最后都演变成了“孝者,畜也”。你以为这就是极致了?
等等,其实还有比这有过之无不及的。中国古代一直流传下来的美德故事“二十四孝”,里面还有更多荒唐的故事。
“埋儿奉母”,夫妻俩为了把养孩子的口粮省下来奉给母亲,商量了之后决定活埋了自己的儿子。
“卧冰求鲤”,寒冬之际,老母亲要吃鱼,儿子没钱买鱼,于是脱掉衣服趴在冰面上,想把冰融化捞到水里的鱼。
“恣蚊饱血”,怕父亲被蚊子咬,自己脱了衣服任蚊虫叮咬,生怕拍打会赶走蚊虫去叮咬父亲。
“尝粪忧心”,为了确定父亲病情,要心甘情愿去尝粪便的味道。
这些虽然被流传为佳话,但是我从中确感受到它传递的一种信号,那就是为了孝,可以不顾妻儿,不顾性命,可以像畜牲一样活,可以吃屎。
“孝”是美德,但是夸大到如此程度就是病态了,畸形的孝道。
因为这个“孝”,中国家庭普遍都存在一些问题。
“孝顺”要求子女无条件顺从父母,这引发了中国家庭普遍存在的现象--婆媳大战。婆婆提出一些无理要求,还必须要求儿子儿媳顺从,不免出现摩擦、顶撞。
此时儿子一般都会帮着母亲,因为这能表现出他的孝顺,所以在“婆媳大战”之后紧接着就是“男人打老婆”。你会发现,对“孝”越提倡的地方,打老婆现象也越严重,女人的地位也越低,重男轻女现象也越严重。
那么我们会问,为什么有“婆媳大战”,却没见过公公与儿媳妇发生矛盾呢?那是因为“孝”更多的表现为对母亲的孝,要更听母亲的话。
例如,二十四孝里单独写孝顺母亲的11个,单独写孝顺父亲的5个,单独写孝顺婆婆的3个,孝顺继母的1个,孝顺父母两个人的4个,对母亲的孝要比对父亲的多的多。
这种孝又强化了母亲的占有欲,她会视儿子为私有财产,谁都不能争抢。除此之外,中国传统都是“男主外,女主内”,这更强调了母亲在家中的统治位置。当家里又出现一个女人跟自己争儿子时,就是对婆婆的大不敬,婆媳矛盾就出现了。
至此,婆媳大战已经具备爆发先提条件,就差点火了。
武志红在《巨婴国》中把中国母亲的这种形象称为“大母神”,意思是母亲在家里即为神一样的存在。这也让我想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宫斗剧”出现,皇帝家里的三妻四妾都想争大母神,就像男人要征服天下一样,自然要斗的不可开交。
如果说“大母神”是婆媳大战的起因,那么“养儿防老”就是促成大战的导火索。中国的传统观念是父母老了就必须要和儿子住在一起,可是儿子要娶妻生子,那么家里就会有两个“大母神”。本来婆媳相安无事,却被这传统观念硬生生的捆在一起。至此,大战爆发。
婆媳大战中还有两个关键的人物其实是儿子和公公。但是在中国,儿子被孝道绑架,多半站在母亲这边。而公公多半不管不问,是典型的被大母神阉割了的男人,任凭婆媳大战开展的惊天地泣鬼神。
所以,武志红在《巨婴国》中也说,中国的问题家庭除了有一个占有欲极强的婆婆外,还有一个没有作为的公公。放眼望去,好像这样的家庭真不少。
如果要避免婆媳大战,虽不能够短期改变“大母神”的地位,但我们可以让它没有触发的条件,那就是成家立业后不要和父母住在一起。子女可以提供赡养费,可以时常去父母处探望,但是没有必要非住一起不可。所谓“眼不见,心不烦”,对双方都好。这方面,美国家庭就做的很好。孩子成年后就离家,父母不会和孩子住在一起,也就不会有我们的“婆媳大战”。
我们发现,“孝”本来是一个很好的道德文化,但是演变的过程中出现了扭曲,而这种扭曲造成了“婆媳大战”和其它更多的问题。不仔细去溯本回源还真不容易发现症结所在,而这种扭曲带给我们的将是要持续不知多久的痛。
参考文献:
《巨婴国》武志红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