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春秋》

2019-12-07  本文已影响0人  辰灿灿

说起《春秋》这本书,我想大部分的人都会觉得很生疏。包括我,在开始学习之前也甚是陌生。只在上学时候常听语文老师说:“ 孔子著春秋,乱臣贼子惧。” 至于为什么,真是一无所知。

出于对这个问题的好奇,也有对主讲老师的喜爱,在国庆期间,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有幸跟着伟见老师开始学习这部经典。 老师不是经常能过来讲课,本周是第二次,因此能听老师讲课实属难得。也很感谢冰清允许我们周六不上班,而去上课。这样的老板也是很难得啊。

其实这本书没有那么难懂,难懂是因为我们没有遇到好老师,没有一位可以潜心研究过这部书的大家,也更没有可以深入浅出,结合当下生活实际让我们明白孔子思想与智慧的老师。很庆幸,被我们遇见了。

孔子著春秋,为什么乱臣贼子惧? 难不成孔子编撰时说他们的坏话?当然不是,既然被称为乱臣贼子,怕的就不是被说是非,他们怕的是事实,怕的是孔子的一针见血,怕的是历史的印证。

我们自己时常活在自己为自己创造的思维世界里,会因为一个人做错一件事情,就认为对方是个坏人,是个小人。也会因为一个人对我们给予恩惠或者帮助,就认为这个人是个大好人。在孔子笔下的春秋,以鲁国历史为背景,每件事都有其客观性。一件事情中,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某个方面是错误的,那就该被批评,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做的又是正确的,合乎礼法的事情,那么也是应该被给予肯定的。因此春秋无通辞,春秋中对一件事情没有一定的标准。

在我们现有的历史知识中,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古代历史,从夏商周,到春秋,其实是一个从繁荣昌盛,到战火纷争,动荡不安的一个年代。周朝800年辉煌,春秋诸侯国崛起,并开始绕过东周的统治,诸侯国之间结盟,兼并,出兵之事,可见是何等的混乱。 生活在这样的时局下,人心着实难以安定。可是在当时的孔子看来,自己身处的时代就是太平世。为什么?

游离列国,时常吃着冷菜白馒头,只能手枕而卧,风餐露宿,早年丧父,晚年丧子,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身上定会觉得实在太命苦。而孔子老人家却说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样越活越开朗的自我评价,显然周遭的一切于他那颗豁达的心没有丝毫的影响,而且还极其乐观。太平世,不是别人所定义的,是由自己内心决定。一件事,它的好与不好,完全是我们自身如何看待而决定的,一个可以在乱世之中依然保持对生命的热爱,对希望的渴望。这样的乐观精神,是多么令人感动与震撼。我想颜回之所以能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是受了老师的影响吧。

近一周,我深觉自己受情绪的控制有些严重,会因为供应商的一句话和供应商的不配合气的吃不下饭,火冒三丈。 这应该是我没有分清没有处理好外在的周遭与内心之间的平衡。没有遇事情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挺好的,一遇事情就开始慌乱,内心还是有恐惧与纠结。处理好内在与外在,这不是一早一夕就可以解决的事情,也不是你听了谁的一句话就顿时开悟的。这是在生活的琐事中不断思考和磨练的。因此,我也给自己一个心法,生活之事,无论大小,都要处理得不留垃圾,不留遗憾。正视自己的情绪,感知情绪,消化情绪。

在人生的这场修行之路中,愿自己越活越自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