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贪不排斥

一个信徒对师父说:“我妻子又贪婪又吝啬。她甚至不为做好事而放弃一点钱。你能怜悯我的房子并告诉我妻子做点好事吗主人是个快乐的人。听了信众的话,他非常慈悲地答应。
当师父来到信徒家时,信徒的妻子出来迎接他,但她不愿意给禅师带来一杯水。于是大师握着拳头说:“夫人,你看我的手每天都是这样的。你觉得怎么样?
信徒的妻子说:“如果你的手每天都这样,那就是有什么不对劲和变形的!”大师说:“是的,这样一个孩子是畸形的。”
然后大师伸出手问:“如果每天都是这样呢?”
信徒的妻子说,“这个孩子也是畸形的!”
师父趁机说:“夫人,是的,这些都是畸形。金钱只能贪婪,不懂得施舍,是不正常的;钱只知道如何消费,不知道如何储蓄,这也是不正常的。货币应该流通,可以进出,可以测量进出。”握紧的拳头意味着太吝啬,张开的手掌意味着太慷慨。在师父的比喻下,信徒的妻子突然知道如何行事和用钱。有些人太贪财,有些人施舍太多。这不是禅宗所推崇的财富概念。吝啬贪婪的人应该知道,幸福和放弃是财富顺利积累的原因,因为财富就像食物,不播种就不会有收获;施舍者也应该做好事,不要自我痛苦和烦恼。他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别人。否则,它就不是纯粹的慈善。
现代人应该对金钱和财富有正确的观念。
不要排斥财富。有人认为佛教拒绝财富,拒绝世界追求财富。事实上,如果你有一颗纯洁的心,你怎么会害怕财富的所谓“铜臭”。
真正的“心空”和“看穿”并不是刻意避免干扰和世俗幻觉。正如詹然的《灵溪》不会拒绝花的枝叶在水面上制造阴影一样,心灵的纯洁和正常的欲望也应该与自然相适应,而不是刻意排斥。对地球上的每个人来说,如果你的心是清楚的,为什么要拒绝名利的馈赠。
人们普遍认为佛教不应该谈论如何致富,因为它看起来有点俗气。不是。佛教强调慈悲,包括爱世界和爱自己。因此,我们必须使用适当的方法来保持我们的健康和长寿,而这一切的基础是适当财富的支持。这就是所谓的“外部财富养身”。
不贪财。从出生到死亡,人们只是“赤身裸体,来去无忧”。如果你只是想成为一个守财奴,不管你挣多少钱,这只是暂时聚集在这里的一堆数字,我不知道谁死后会被束缚。俗话说:“你花的钱是你自己的”。
有些人生前不正常地关心名利财富,死后不肯放手,但事实上,名利财富死后将不再属于自己。当他们活着的时候,对物质报酬吝啬有什么意义?佛教大师告诉世界,金钱的真正概念是接受和支付金钱和其他物质的东西。这是一个聪明人的方式,及时地把剩余的财富送给别人,以换取世界的温暖。
不要浪费你的财富。有些人很慈善,可以慷慨地捐钱。他们相信金钱并不总是给他们带来幸福,但是捐钱和做慈善会让他们找到幸福。这是正确的金钱观和给予方式。然而,我们也应该记住禅师莫仙的教诲。完全张开手掌盲目施舍也是一种畸形。施舍者应该在没有自我痛苦和自我烦恼的基础上施舍,这样他就不会在取暖他人时冷落自己。因为可怜的施舍往往是受赠人的心理负担,这不是纯粹的施舍,佛教不提倡。
因此,佛教不赞成对金钱的过度贪婪,也不支持过度的慈善,这不是正确的财富观。我们出生在地球上。我们应该适当地争取一些外资,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养活自己,而且可以腾出力气给别人。然而,当我们寻求外国财富时,我们应该稳步努力,并以适当的方式获得它。现在很多人喜欢“为父亲而战”。他们认为,如果他们想致富,就必须用父母积累的财富和名望来养活自己。然而,俗话说,“财富不超过三代”。如果他们的子孙只知道依靠上一代,什么也不吃,不管他们的家庭有多大,说到底,我们追求财富的目的是为了养身,造福人民。这也是佛陀倡导的人类修行法之一。我们所需要的只是时刻提醒自己:当我们追求金钱时,不要追逐它,忘记最初的目的。我们不能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