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冬月
冬月--万物萧索之时,正是新生的开始。
今天早晨醒得早,是被两只喜鹊的叫声吵醒的。
也是惦记着昨晚已经零星飘落的雪花,想着今早一开窗户便能一睹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雪景,一直没睡太实。
但着实令人失望,窗外一如既往是冬日的萧索,没留下一丝雪后的痕迹。
只是远处那棵柿子树的长枝不停摇晃,鸟儿刚在此驻足后飞走了。
最近看一本将农耕时代节令的书,覆盖了之前的好多知识盲点,颇让人兴趣盎然。
就说眼下的时令吧!今天是冬至,那在以前可是个大日子,所谓“冬至大如年”,上到国家,下到黎庶,都会启动各种庆祝仪式,动静大得很的。
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冬至所在的这个月份古时如何称呼了。
据这本书说,大雪和冬至两节气所在的这一个月,古人称之为冬月。
老话说,寒冬腊月,以前我只知道,这是指春节前这段最冷的日子,却不知对应的是三个具体的月份。
寒是寒月,也就是农历十月;冬是冬月,是农历十一月;腊月是农历十二月。
冬三月,为什么偏偏十一月(农历)称冬月?
这是因为,农历十一月里,有二十四节气中冬至节气的存在。
冬至日,是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就是一个转折,太阳直射点开始北归,白昼一天比一天长。
《史记》中说:“黄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
意思是说,早在黄帝时期,冬至就已经是岁首,也就是元旦,叫做“朔旦”。民间说,冬至大如年,就是因为冬至曾是年的缘故。虽然从汉武帝起,冬至不再是一年元旦,但也一直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大节日。
《清嘉录》上说:
“郡人最重冬至节。先日,亲朋各以食物相馈遗,提筐担盒,充斥道路,俗呼冬至盘。节前一夕,俗呼冬至夜。是夜人家更速燕饮,谓之节酒……蔡云吴歈云:有几人家挂喜神,悤悤拜节趁清晨。冬肥年瘦生分别,尚袭姬家建子春。”
冬肥年瘦,周遵道《豹隐纪谈》称为“肥冬痩年”。意思一样,都是说吴地风俗,人们重视冬至甚至超过过年。
吴地民俗为何如此重视冬至?
关键在于“阳气”回升。蔡邕《独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从此之后,阳气回升,君道得以伸张,冬至日是一个大吉日,因此要庆贺。而且值得庆贺。
记不清,这样灰蒙蒙的阴天,已经持续了多少天了。
年轻的时候,喜欢热烈,喜欢明亮。老了老了,却渐渐喜欢上这样略带暗晦的灰色。深深的灰绿,很幽邃,很宁静。
这时节,是白鹭回归的季节。在石河入海口,看白鹭在河道上自由飞翔,感觉人也像白鹭,缓慢,但很坚定地扇动翅膀,安然地过自己的日子。
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藏……使志若伏若匿……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礼记·月令·仲冬》也说,“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君子齐戒,处必掩身……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
都是说冬月里要静、要藏。
在这样的季节里,最重要的就是要稳定身心,不妄动作,静心养藏,听候阴阳之消长。
月令又称冬月为“畅月”。畅,犹充也。意思是此月为充实之月,当使万物充实于内,以保养元气。其实也有养藏的意思在里面。
人的养藏之道无非两种:一是物质上的进补,修复消耗了一年的身体。二是精神层面的沉淀与涵养,去躁气、养静气。
昼短夜长、冷冷清清的冬月,养气自守莫过于阅读。一盏灯,一杯茶,捧着自己心仪的书,在字句中安静入睡。再没有比这更好、更宁谧安祥的冬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