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开国功臣萧何,留守后方,制定法律,营建宫殿,功勋卓著
萧何是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他功勋卓著,被誉为“汉初三杰之首”。
他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制定《九章律》,奠定汉初制度基础,其治国理念影响汉室四百年。
01、自幼聪慧,喜欢法律
萧何出生于公元前 257 年左右,家里是沛县的普通地主,日子过得不算富裕,但也衣食无忧。
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是 “法律、文书” 方面的书,父亲就花钱请了老师,教萧何读书、写字、学法律。
萧何很聪明,很快就把秦朝的法律条文背得滚瓜烂熟,还写得一手好字。
02、做沛县主吏,能力卓著
公元前 235 年左右,沛县县令招聘小吏,他凭借通晓律文,又执法公平无所枉害,因而做了沛县的主吏掾。
他负责着全县官吏的考核任免与文书管理,萧何精通秦律,处事严谨,将全县的户籍档案、赋税账目整理得井井有条。
每逢上级官员巡查,都能对答如流,展现出惊人的行政天赋。
有一次,泗水郡监前来检查政务,面对堆积如山的文书账目,萧何不仅快速准确地汇报各项数据。
他还提出优化当地治安和赋税征收的建议,令郡监大为赞赏,政绩又考评为第一,御史想向朝廷推荐征调萧何。
然而,萧何深知秦朝官场的腐败与黑暗,并未急于谋求升迁,而是选择继续扎根沛县,等待真正的机遇。
03、与刘邦建立深厚友谊,且广交朋友
萧何展现出了非凡的人际交往能力,广结善缘,与沛县的各方人物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他独具慧眼,早早看出刘邦虽行为不羁,却有着非凡的领袖气质和过人的胆识,认定刘邦将来必成大器,因此与刘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刘邦还是平民时,萧何多次凭借官吏的职权袒护他。刘邦当了亭长,萧何也经常在身边指点他。
刘邦曾以官吏身份到咸阳参加徭役,其他同事都送给他三百钱路费,唯独萧何给了五百。
当刘邦奉命押送刑徒前往骊山服役,途中因刑徒逃亡过多,自知无法交差,索性释放众人,自己落草为寇时。
按照秦律,萧何作为刘邦的好友,很可能受到牵连。但他不仅没有划清界限,反而利用职务之便,暗中为刘邦的家人提供保护,并设法传递消息。
除刘邦外,萧何还与曹参、樊哙、夏侯婴等沛县豪杰来往密切。曹参时任沛县狱掾,为人正直且精通律法,萧何和他关系最好。
樊哙以屠狗为业,勇猛过人;夏侯婴是沛县厩司御,擅长驾车且处事机敏。
萧何常与他们在泗水河畔的酒肆聚会,席间畅谈天下大势,探讨在乱世中的安身立命之道。
这些人后来组成了刘邦集团的核心班底,萧何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人脉,将这些人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为日后的起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4、发动起义,帮刘邦成为沛公
秦二世元年秋天,陈胜等人起义,各个郡县的百姓大都杀死长官,响应陈胜。
沛县县令见天下大乱,也想趁机举事,于是听从下属建议,派人召回在芒砀山聚众的刘邦。
当刘邦率领数百人抵达沛县城下时,县令却突然反悔,紧闭城门,并准备抓捕与刘邦关系密切的萧何、曹参。
萧何与曹参连夜缒城而出,与刘邦会合,面对危局,萧何冷静分析,提出以 “民心” 为突破口。
他让刘邦写了数十封帛书,用箭矢射入城中,向百姓揭露县令首鼠两端的行径,并号召大家共同诛杀县令,迎接刘邦进城。
沛县百姓本就对秦朝统治恨之入骨,在帛书的鼓动下,纷纷拿起武器冲进县衙,杀死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
在推举起义军首领时,萧何力排众议,推举刘邦为沛公。为了让众人信服,萧何甚至采用 “抓阄” 的方式,暗中做手脚确保刘邦当选。
萧何则担任了沛县的县丞统筹处理各类政务,与曹参、樊哙等当地豪杰官吏为刘邦去招收兵员,整合了两三千人。
他将队伍分为若干营、队,明确各级将领的职责,并设立军正、军监等职位,负责军纪监察。
在萧何的努力下,刘邦的队伍很快从一群乌合之众转变为一支纪律严明的武装力量。
05、进秦宫,收藏图书文献
公元前 206 年,刘邦大军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其他将领忙着争抢金银财宝、美女姬妾。
萧何却带领一队人马直奔秦朝丞相府和御史府,将那些记录着天下郡县户口、山川险要、赋税钱粮的图籍档案,完整收集起来。
萧何利用这些资源,绘制了全国的山川险要与郡县户口的详细图册,使刘邦对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形势强弱、民众疾苦等等情况了如指掌。
刘邦凭借萧何收集的档案,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无论是制定战略规划,还是征收赋税、调配资源,都能做到心中有数。
06、劝谏刘邦就封国
刘邦率先攻入咸阳后不久,项羽也率军入关,并在同年二月自封为西楚霸王,占有梁、楚九郡之地,建都彭城(江苏徐州)。
项羽背弃楚怀王的约定,改立刘邦为汉王,统辖荒远偏僻的巴、蜀、汉中之地,建都南郑。
刘邦很生气,想谋划攻打项羽。萧何进谏说:“虽然在汉中为王不好,但不是比死好些吗?”刘邦说:“怎么会死呢?”
萧何说:“现在兵士不如人家多,开战百分之百会失败,除了死还能如何?
臣希望大王在汉中称王,休养百姓,招致贤才,收用巴蜀的财力,回军平定三秦,就可以谋取天下了。”
刘邦这才应允,前去就国,任命萧何为丞相。
07、慧眼识珠,举荐韩信
四月,各路诸侯罢兵各自就国。汉王刘邦也前往封国,项羽派了三万人随从前往,楚国和诸侯国中因为敬慕而跟随刘邦的有几万人。
项羽麾下郎中韩信在此期间投奔了刘邦,任职连敖, 不久韩信因犯法差点处斩,被夏侯婴救下,推荐给刘邦,刘邦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
此后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萧何认为韩信非比寻常,多次劝说刘邦重用韩信,刘邦不当回事。
刘邦率领众人到达都城南郑时,将领和士兵有许多人在中途逃跑回去了,士卒们都唱着歌,想东归回乡。
韩信觉得萧何已经多次在刘邦面前保荐过他,刘邦依旧没有重用,也逃跑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来不及上报刘邦,就亲自去追赶。有人报告给刘邦说:“丞相萧何逃跑了。”刘邦大发脾气。
过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刘邦,刘邦见到萧何既生气又开心,说道:“你为什么逃跑?”
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刘邦问他:“你追的是谁?”萧何答道:“韩信。”
刘邦听完大骂:“逃走的将领有十多个,也没听说你去追,偏要去追韩信?这是在骗我!”
萧何说:“那些将领都容易得到,像是韩信这样当今数一数二的杰出人才,跑了就再也没有第二个了。
大王如果只想在汉中郡长久称王,没有韩信也就算了;如果要准备打天下,那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共谋大事的人。就看大王如何打算了。”
刘邦说:“我也想东归,怎能长久憋屈在这种地方呢?”萧何说:“大王若打算东出,能重用韩信,他自然会留下;如果不重用他,他终究会离开的。”
刘邦当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选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办理,那才行啊!”刘邦答应了。
汉军一众将领听说后都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韩信的抱负终于得以施展,而后韩信凭借他的兵将奇才前后破赵灭代、降燕攻齐,用兵如有神,所到之处皆为之臣服。
08、留守后方,运粮运兵,辅佐太子,
楚汉战争期间,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守后方,负责收服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谕百姓。
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减免田租赋税,为农民提供种子、农具等生产资料,使得农业生产迅速恢复。
同时,萧何还重视商业的发展,他整顿市场秩序,降低商业税,吸引了各地商人前来贸易,关中地区的商业逐渐繁荣起来,市场上物资丰富,交易活跃。
他通过有效的户籍管理,确保了兵源的稳定补充。同时推行屯田政策,发展农业生产,为前线提供了充足的粮草供应。
前206年十一月,刘邦由南郑迁都栎阳,修缮河上塞。萧何开放皇家园林供百姓耕种,免除蜀汉租税两年。
蜀汉人民因供应军需负担甚重,免其租税二年。关中士卒从军的,免除其家赋税一年。
凡普通百姓年逾五十,德高望重,能领导大家为善的,安排他为“三老”,每乡一人选择三老一人为“县三老”,和县令、县丞、县尉共议政事,免除其役戍。
前205年夏四月,刘邦率军东征,趁项羽攻齐之际,汉军打入西楚首都彭城。
不久被项羽回军杀败,军队崩溃逃回荥阳。萧何征集关中老弱及尚未成年的人都到军队前线去。
在刘邦屡败于项羽的困境中,萧何始终坚守后方,源源不断地输送兵员和物资,为刘邦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前205年六月,刘邦返回都城栎阳,初六日,立儿子刘盈为王太子。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刘盈,主理都城栎阳。
他制定各种法令制度,设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总是先向刘邦上奏报告,刘邦也总是予以批准,准许施行。
有时来不及上奏,就根据实际情况用最合适的方式先行办理,等刘邦回来再报告。
10、为消除刘邦疑虑,送子女到前线
前204年,刘邦与项羽两军在京索之间对峙,刘邦多次派遣使者到关中去慰劳萧何。
鲍生对萧何说:“大王在外,风餐露宿,却屡屡派人来慰劳您,这是起了怀疑您的心思。
为您着想,您不如把自己子孙兄弟中能够作战的都派到前线军队中去,这样大王一定会更信任您。”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计策,刘邦大为高兴。
11、论功行赏,被排名第一
前203年12月29日至前202年1月27日,西楚霸王项羽身死。前202年2月28日),刘邦在氾水北岸称帝。
其后论功行赏,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封他为酂侯,食邑最多。
众将不服,争辩说自己在前线卖命征战,萧何只是在后方舞文弄墨,逞口舌之力,不应位居众人之上。
刘邦说:“诸将都是只身追随我,最多再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用整个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我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才不敢再说什么。
等列侯分封完毕,到了排定朝中位次时,群臣都推举曹参说:“平阳侯曹参身受70多处战伤,攻城略地,战功最多,应排第一。”
刘邦已经压过众人一次,重封了萧何,对排位次的事就不好再说什么,不过他心里仍然认为萧何应该排在第一位。
这时,关内侯鄂君说道:“在楚汉之争中,陛下有好都是全军溃败,只身逃脱,全靠萧何从关中派出军队来补充。
有时,就是没有陛下的命令,萧何一次也派遣几万人,正好补充了陛下的急需。不仅是士兵,就是军粮也全靠萧何转漕关中,才保证了供应。
这些都是创立汉家天下流传后世的大功劳,怎么能把像曹参等人只是一时的战功列在万世之功的前面呢!依臣之见,萧何应排第一,曹参第二。”
鄂君的言论正中刘邦下怀,于是就下令萧何排名功臣第一,赐给他特殊的礼遇:可以带剑穿履上殿,入朝拜见时不必同别的臣下一样小步快走。
当天刘邦还全部封赏了萧何的父子兄弟十多人,又因为当年萧何送行时比别人多给了两百钱,刘邦加封萧何二千户食邑。
12、建议定都长安,营建未央宫
汉朝建立后,在定都问题上,大臣们各执己见,多数人主张定都洛阳,而萧何力排众议,建议定都长安。
他认为长安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土地肥沃,是建立都城的理想之地。刘邦最终采纳了萧何的建议,将咸阳废墟重筑为长安,作为汉朝的都城。
由萧何主持营造都城,先建成长乐宫,前200年,萧何营建未央宫,建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
刘邦回来,看见宫阙极为壮丽,非常生气,对萧何说:“天下喧扰不安,苦战数年,成败尚未可知,现在为什么要修建宫至豪华过度呢?”
萧何说:“天子以四海为家,宫室不壮观华丽,就不足以彰显天子的尊贵和威严,并且也是为了不让后代再来加盖。”刘邦心情这才好起来。
13、诛灭韩信,被封相国
前201年5月14日至6月12日,楚王韩信因“擅发兵”被夺去兵权带到洛阳,降格为淮阴侯。
前197年,阳夏侯陈豨发动叛乱,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讨伐,韩信托病没有随从。
他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随后和家臣商量,趁夜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
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
韩信的一位舍人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他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
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害怕他的党羽不到位。于是和萧何合谋,派人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群臣都要来祝贺。
韩信推托有病,萧何亲自到韩信家对韩信说:“就算生病,也勉强去祝贺一下吧。”
韩信进入宫中,吕后随即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将他斩杀。
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彻的计谋,以致被妇孺之辈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吕后诛杀了韩信三族。
刘邦当时还在平定代地,听说韩信已经被杀的消息后,派遣使者任命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并派一名都尉率领 500 名士兵作为他的护卫。
众人纷纷前来祝贺,唯独门客召平身着素衣白履,前来吊丧。萧何大怒,召平却说道:“公勿喜乐,从此后患无穷矣!
主上南征北伐,亲冒矢石。而公安居都中,不与战阵,反得加封食邑,我揣度主上之意,恐在疑公。公不见淮阴侯韩信的下场吗?”
萧何一听,恍然大悟,第二天早晨,萧何便急匆匆入朝面圣,力辞封邑,并拿出许多家财,拨入国库,以作军需。刘邦十分高兴。
14、以自污名节,自保
前196年秋天 ,英布谋反,刘邦再次亲自率兵征讨。他身在前方,每次萧何派人输送军粮到前方时,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
使者回答,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无非是做些安抚、体恤百姓的事。刘邦听后,总是默不作声。
萧何的门客看出了刘邦的心思,对萧何说对萧何说:“您不久要满门抄斩了。您位到百官之首,还有什么职位可以再封给您呢?
况且您一人关就深得百姓的爱戴,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百姓都拥护您,您还再想尽方法为民办事,以此安抚百姓。
现在皇上所以几次问您的起居动向,就是害怕您借助关中的民望有什么不轨行动啊!
如今您何不贱价强买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制造些坏名声,这样皇上一看您也不得民心了,才会对您放心。”
萧何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他不得不违心地做些侵夺民间财物的坏事来自污名节。
当刘邦从前线凯旋归来时,百姓拦路上书,控告萧相国强控告萧相国强夺、贱买民间田宅,价值数千万。
刘邦回到长安后,萧何去见他时,刘邦笑着把百姓的上书交给萧何,意味深长地说:
“你身为相国,竟然也和百姓争利!你就是这样‘利民’啊?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去吧!”
刘邦表面上让萧何向百姓认错,补偿田价,可内心里却暗自高兴,对萧何的怀疑也逐渐消失 。
14、晚年辅佐惠帝,病逝
公元前195年四月,刘邦死,其子刘盈继位,是为惠帝,萧何继续做相国,辅佐惠帝。
萧何为相期间,在约法三章的基础上,参照秦法,摘取其中合乎当时情况的内容,制成律法共九章,删除了秦法的苛烦、严酷,使法令明简。
公元前193年,年迈的相国萧何,由于长期为汉室操劳,终于卧病不起。
病危之际,汉惠帝亲自去探望他,并趁机询问:“您百年之后,有谁可以代替您来做丞相?”
接着惠帝又问:“曹参怎么样?”萧何听了,竟挣扎起病体,向惠帝叩头,说:
“皇上能得到曹参为相。我萧何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恨了!”。萧何不久病逝,享年65岁。汉惠帝给他谥号“文终侯”
萧何早年智慧超前跟从刘邦起义,楚汉之争时坐镇关中,鼓励生产,给前线送粮运兵,他慧眼识珠推荐韩信为大将军,功勋卓著。
萧何不仅是了不起的政治家亦工书,尤善署书,书论有《论书势》《九章律》,皆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