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太子丹:易水送荆卿,衍水照丹心
燕太子丹是个怎样的人?无论史家记录亦或时人风评,都有不少人把它看作才具平庸、气狭量小甚至昏聩无为之辈。但仔细思量,在战局动荡、国将不国的危局下,他的所作所为也不失为一种奋发与担当。
荆轲刺秦的故事广为流传。面对易水列阵的秦国大军,太子丹想出了刺杀秦王的奇策。为何会有行刺的想法?且不提秦王嬴政本人武功非凡,单是大战国君主的护卫也足以应对。但太子丹依旧派遣了刺客,或出于对同质赵国、薄情寡义秦王之憎恨,或出于对大兵压境、燕国将亡之恐惧,他在易水河畔白衣冠服,率群臣路送荆轲,这时他或许心中还有一丝希冀------秦王遇刺,秦国大乱。但历史总能用鲜血枯骨告诉人们真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荆轲失败,立死秦庭;嬴政大怒,决意灭燕;大军压境,蓟城告破;王室逃亡,燕国覆灭。
如果将派荆轲刺秦看做报一己之私仇、存一丝之侥幸的愚蠢行为,那么衍水自杀的故事足以将燕太子丹推上忠烈国士的边缘。面对战乱逃亡,老燕王喜听从了代王嘉的劝言,以太子丹的项上人头保己之平安。虎毒不食子,如此昏聩荒诞之君主,让人情何以堪?临死的太子丹是清澈而明智的,他心中了然,明白大局,虽义愤填膺却无可奈何;欲改换风云却束手无策,于是衍水白头,拔刀向内,血染衣襟,也溅湿了历史的天空。
客观上讲,燕太子丹的才华智慧并不远超同济。面对亡国危局,他无法如李牧般统兵作战、殊死抗争;也无法如孝公般忍辱负重、暗夜潜行。作为长期质于他国的燕王太子,身经赵秦的辗转流离,他的心中燃烧着强烈、单纯,又执着的复仇火焰,这样的炽热宣泄不当,最终引火焚身,加速了国的破亡。作为普通人,太子丹的作为虽显气短,尚可见谅;但作为一国太子,他的品性虽刚,手段虽奇,但终归少了一份沉稳坚定、智者担当。
燕太子丹历史没有假定,更无法重来。透过易水烟雾,依稀可见当年荆轲离去的背影、太子丹眼中的希冀;跨过衍水浩淼,我们终归能看见一方血色的天空,感受到一颗丹心的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