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想法成长励志

子言

2019-04-11  本文已影响0人  夏一哂

  儿子是在我创业的生死关口来到我身边的,又伴着我化缘般的创业历程一天天长大,物质上我和妻算得上尽心尽力,但在精神上我感觉孩子和我们是互相滋养。最近一个月他经常口吐莲花,让我有了视其为师的念头,一次在拼接乐高时,由于零件很小,他多次尝试后屡屡失败,情绪变得沮丧愤懑,这倒也正常,但接下来说的话让我很吃惊,他说:“我很失望我自己”。一句孩子表达烦闷的话为何令我会如此小题而大作呢?因为了解人类心理成长的都清楚,孩子三岁后,就是自我意识觉醒,成长的关键时期,决定了之后他们是否能有完整自我人格,自我认同,自我接纳的能力,是否能做到自尊,自信,自强地面对生活。以及在自我完整的情况下,去接纳他人,面对失败,勇于挑战。他这句简单话语里所显现的是他已发现了那个烦恼的”我”,而且他还提到”自己“这个关键词,从心理学角度如果能用“自己”或者用自己名字指代自己,而不用“我”,说明他心理发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具备了从第三视角审视自我的能力,这是一种接近上帝视角的状态,是进一步情绪管理和自我认知的关键一步,这种高级认知能力是可遇不可求的,原则上我们基因里都写入了这样的脚本,但我们习惯的养育过程往往会彻底摧毁或者部分影响这个可以自行发展的过程,我们养育往往基于一个假设,就是由于孩子是无知的,孩子天性就是需要矫正的,这种养育思维下,父母和老师往往被比作园丁,像修剪花草一样,不断把孩子修剪或涂抹成我们希望的样子。所以孩子总是处于父母严密的教管之下,最终无外乎导致孩子出现两种表现,一种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间对抗,甚至发展到父母开始动用暴力,而子女在弱小时采用游击战术,在青春期后采用以暴制暴,还有一种孩子把听从父母指令作为交易筹码,换取父母的喜爱,礼物等等,使得他们过早相信爱也是交易品,世界是冷酷的,无私的爱是个谎言,利他主义不过是种宣传。但两种表现的后面都是一样的结果,孩子丧失或者没有完整的自我,成年后,对于自我的感受只有通过和外在世界对抗,或者讨好来获得,终其一生不过是他人瞳仁里的一段脸谱化的影像而已,他们很难反求诸己,也很难去爱他人,因为他们无法爱自己,自我对于他们来说遍寻而不见,内心中本该是自我地方,唯有深渊,当回望深渊时,只能感受到深渊那种注视他的寒意,寒意之下再无可能感受生命的意义,人生在寻觅之间就此变得荒芜,这种荒凉的感觉在石黑一雄《长日将尽》和迈克尔·翁达杰(Michael Ondaatie)《英国病人》,余华的《兄弟》里都有很好的展现。

  第二句话略长,表达了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六龄童如是说:”“有爸爸妈妈都陪在我身边时我很开心,只有爸爸我也开心,可以和爸爸玩,只有妈妈也开心,有妈妈和我玩,爸爸妈妈都不在时,我也开心,我可以自己玩,我和自己捉迷藏”,整句话里孩子感受到的世界是温暖的,他能体会到爱,他也能给予我们爱,他对这个世界没有不安,尤其最后这句,我的感受就是两个字,“牛逼”,一个生命虽然依然弱小,但人格趋于完整而且生机勃勃,一个能享受孤独的,能爱与被爱的生命终究是高贵的。

    写下这些东西来的目的,是我们可能会关注孩子许多第一次,第一次翻身,第一爬行,第一次说话,第一次走路,但三岁后的孩子的成长将更加内化,我们也许还会观注孩子的身高体重的变化,和又认识了几个字,但这种变化只不过是我们不安生命的止疼片而已,我们需要不断看到这些指标的更高更快更强,方能片刻拯救我们漫无目的但又难以止歇的心,我们不再能用心感受孩子持续内化的发展,这些发展也许就是孩子不经意间的只言片语,可能就被忽略了。我把这些记录分享,只是希望每个父母都能有机会抓住这样狂喜时刻,毕竟这些都是写入每个孩子基因里的脚本,读懂这个脚本,感受生命本自具足的力量,对我们不也是成长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