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了七次才中状元的曾国藩,想到第七次开始写作的我......(
今天读《曾国藩传》,我发现我和伟人竟然有共同点:曾国藩考了7次才中秀才。而我现在恰好第七次开始学习写文章。
不过,曾国藩考不中秀才是因为资质平庸,而我尝试了七次还没把文章写好,是因为自己常刷小聪明。
今天我来盘点我的写作流水账,梳理自己屡战屡败、动不动就写作灭火的原因,给大家做个反例。
在众多360°剖析“你为什么写不好、怎样才能写好、谁做了这些终于写好了”之类的唇红齿白的文章背后,我想钻一个小小的黑黑的龋洞,呈现给你生活的常态。
新年:复盘好时节
【1】作文课与校内网(后更名“人人网”)
读书时,我的作文数量有据可查——老师布置几篇我写几篇,绝对不多写,寒暑假还会把已经写好的一篇成品扩展成2~3篇文章应付作业。
我当时的特征是:只愿读书不愿动笔。好在家里氛围轻松,让我有机会读了不少书,这才把语文水平维持住。当时的我沾沾自喜,现在看真是愚不可及。
我的第一次“创作激情”姗姗来迟,迸发在2009-2010年。
校内网风靡一时,很多朋友一试身手,写文记(认)录(识)生(妹)活(纸)。我也不甘示弱,发了几篇或文艺或矫情的文章。但当我发现就算我文末放自拍也不能增加阅读量时,就迅速失去了兴趣。加之医学院功课太紧,这次尝试很快宣告失败。
那段时间里,我最受欢迎的一篇作品是自己所在医院的面试经历回顾。此文流传甚广,一两年之后,还有陌生人读完文章邮件求教......那是我第一次发现自己写的东西还挺有用。
很多年后,我才知道这种文章品类叫做:“干货文”。
【2】李笑来与新生大学
直到人人网濒临倒闭,我才开始了第二次写作尝试。
2015年末-2016年初,我加入了李校来的新生大学。不得不承认,在推广写作这件事儿上,做过销售的李老师就是有水平。
比如他竟然能让我这么懒的人,为了领取新生大学的免费写作课,费尽心思完成了三篇文章。其中一篇文章还被同学的公众号转载刊发了。
可惜我领完写作课之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那三篇文章也成了我在新生大学唯三的作品。新生大学项目次年被证明失败,我的文章也不知所踪。
被转载的那篇文用词考究、风格华丽,还是当年高中范文的味道。
【3】宝妈当自强:公众号与圈妈群
曾经有个做培训的前辈告诉我,知识付费里谁的钱最好赚?宝妈!
巨大变化的生活、突如其来的挑战、对自己角色寻求认同、要给孩子更好生活的决心,让这些刚生完孩子的女人们勇气爆棚,也焦虑万分,前仆后继寻找着救命稻草。
我也不例外。
大约2016年12月-2017年2月,我很想抓住产假的尾巴做点事情,心血来潮开了微信公众号,但是写了一个多月就懒得更新了。
我不甘心第三次写作尝试就此覆灭。这个时候平复内心愧疚的方法就是:花钱。于是我毅然加入了一个付费妈妈社群。群主叫“圈妈”,领着我们每周阅读育儿书,写一篇文章当作业。
虽然很多内容都是我临时抱佛脚乱涂的,但这个社群促使我把写文行为保持住了。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在凌乱的生活间隙写作。而且最后因为全额完成任务,我的押金也被返还了,还在社群里领到了不少红包。
让我惊讶的是,大多数成员都做到了。圈妈这次不但没赚到钱,还赔了不少精力。可见不能做押金返还群,要直接做李笑来那种付费群。生完孩子的女人如果想动真格的,对自己狠得真不是一点半点。
圈妈的社群结束了,我接受了自己平庸的写作水平,为第三次写作经历画上了句号。事实证明,上帝关上一扇门,总会打开一扇窗——就看你敢不敢跳了。
我没想到自己兜兜转转,又写了起来。
【4】拆书帮
圈妈群里,我接触到了拆书帮的读书活动,很是向往。可是这个组织要求很严,要定期输出固定格式的读书笔记。
为了向组织证明实力,我从2017年夏天到2018年年初,洋洋洒洒写了近20万字内容 。
这些内容无法称为文章,但全面提升了我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可惜随着拆书帮长春发展受阻,线下活动减少,我的写作动力也消失殆尽,又开始大半个月不动笔。
眼看自己要被惰性围剿,我为了鼓舞自己,2018年3月份又报名参加了007不写就出局社群,逼迫自己每周输出一篇文章。
【5】007不写就出局
加入007的前三个月,是我的写作蜜月期。
结合之前一年拆书帮的阅读积累,我把自己想表达、但又没有能力表达的观点都释放了出来,不再受到各种章法的束缚。我自己比较满意的关于断舍离、关于时间统计法的内容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同时我们还小范围发起了一个精评活动,每周拆解2-3篇文章寻找问题。这是我第一次进入到了有效的刻意练习阶段。
这样的状态持续到2018年5月。
【6】通证平台的得与失:币乎、简书
如果之前的状态持续,我的写作能力会比现在好,但也会错过一些机会。
2018年5月,我了解到了通证类内容平台,果断停下来手里的其他学习项目,全心参与进去。动机非常单纯,因为有钱赚。
币乎是一个区块链领域的垂直内容平台,初期财富效应显著。而我的劣势就是对这个领域一窍不通,第一篇文章写了8个小时。
为了在币乎创作,我开始了疯狂学习。这个阶段熬了很多夜,在写作能力上提升不大,但完成了一次相对成功的自我教育。有意思的是,这期间我体验最好的阶段是粉丝量、阅读量都不太大的时候——随意写,很自由,有奔头。我一直很好奇其他作者是否也是这样。
持续输出还是蛮辛苦的,2018年10月我因为出差停了下来,一断就是近5个月。认识更多专业人士以后,我觉得自己对于区块链的理解实在不堪,有必要增加更多输入,也需要更多实战经历来支撑。
2018年11月简书通证化改革,给了我这个机会。在这里,我体验了通证化内容平台机制更迭、社区建设、人性博弈的过程,对自己对系统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期间我输出的个人思考不少,有的对,有的错,更多则需要时间来评判。
2019年春节,我在币乎开了新号,打算重返战场。
未完待续......
【最近迷上了用口琴吹游戏音乐,该去练琴了O(∩_∩)O~祝简书各位朋友新年快乐!】
祝福大家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