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心理学科普

大脑分析问题时是怎么运转的?

2019-10-12  本文已影响0人  月火连城

认知心理学,狭义的说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它将人看做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

认知心理学比较常见的是实验是,给你个屏幕,然后很短的时间为你呈现一个元素(比如字母),你手下有一个按键。实验要求你看到元素就进行按键,然后观察你看不同元素进行按键的时间延时。

元素的不同,按键的种类变化,元素呈现的时长,以及元素呈现的方式(仅元素本身,用颜色弱化/强化,将元素融入一段视频的背景中等等),等等,控制实验变量产生变化,组成了这类实验多种多样的形式及内容。


以下是我自己在经过心理学学习后我的理解:

先说人类的感受器,比如眼睛,耳朵,将外界刺激转化为电信号,但是不同类型的刺激依然是不同类型的信号,比如听觉信息被编码为声码,视觉信息被编码为形码,语义信息被编码为义码。

首先人在面对问题/事物时,首先会将其信息通过如上的逻辑转化为对应的编码,然后将编码属性及特点与自己脑中过往记忆中形成的不同范式进行比对,如果发现相同的范式,则调起该范式对应的处理机制,来指导自己的躯体进行反应。

比如,我以前玩过毛绒玩具狗,当我看见毛绒玩具猫时,通过视觉/触觉将【柔软】、【小的】、【非生物的】、【动物形状的】等特点在我的大脑中检索后,发现最匹配的是【毛绒玩具狗】这一范式,于是我采取【上去拿起来并抚摸】的动作。

人会在这个检索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范式,比如:

以前的范式是【毛绒玩具狗】,在我摸了毛绒玩具猫后,我明白了不同动物都可以被做成毛绒玩具,所以在原有范式之上,建立了【毛绒动物玩具】这一新范式。以后再遇到此类东西,就不会先找到【毛绒玩具狗】,而是【毛绒动物玩具】。(认知速度加快。因为原本的认知中,毛绒玩具狗其实并不完全匹配,中间会有自己大脑不断类化处理的过程,这也是要消耗思考时间的)

但是如果在过往记忆的范式中没有找到对比,这就会比较有意思了。这本质上是学习的过程,但是根据性格、环境、内心状态的不同,人会呈现出【恐惧】、【好奇】、【无视】等各种反应。

比如你看见大街上有个人双眼通红,皮肤脱落,正在啃人,这绝对在你的过往记忆中没有范式,你会恐惧。但是当你身处末世久了,你就不再恐惧了,因为你建立起了范式(参看各种僵尸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