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那道沟
照壁山山脉是天山山脉的一条支脉,从天山木垒段的干沟延伸出来,自东南向西北,一直到木垒县城南约两公里处的“破城子”,照壁山住足木垒城南,停下了北去的脚步。木垒河与之为伴,在她山阳脚下的河谷中顺流直下,派生出一条蓝色的河床和碧绿的堤岸,茂密的林木和肥沃的农田。木垒河流经龙王庙水库,告别了照壁山伙伴,从木垒县城“西河埧”汤汤而过,向西北方向流去,消失在茫茫的戈壁荒莫中。
照壁山脉象一条黑褐色的巨龙,横卧在木垒大地上。山脊上大都裸露着褐色的岩石,或嶙峋起伏,或平缓突兀,姿态万千,颇有些“泰山岩岩”之势。山脚下是沿山而流的木垒河,由天山深处各沟各岔的山泉汇积而成,从南沟口喷涌而出,碧波清流,翻滚而下,一路跌宕起伏,时缓时急,直指木垒县城,河谷里碧树连荫,草木荵茏,芦苇成片,芦花翻飞,景色壮美,充满诗情画意,芦花河因此而得名。山腰被厚薄不等的土层包裹,上面复盖着绿色的植被,一丛丛,一片片的红刺、兎儿条、千层皮、狗骡子、酸揪片子、荀条等灌木和荞木遍布其间,每至初春,积雪融化,满洼的红刺花、兎儿条花开了,和其他野花争奇斗艳,色彩斑烂,煞是好看,暖阳高照,野花漂香,空气清新,分外眯人。山顶的岩石下,大都被四季常绿的串地柏复盖,恰似壮士身上绿色的披肩。山上虽然不长树木,但有上述灌木花草相伴,倒也显得风韵不俗,颇为大观。
山的阳面依次有腊排沟、马莲沟、小唐家沟、大唐家沟、皮牙子沟等五道深沟。五道沟中属马莲沟自然条件最好,沟口*有通往木垒县城的大道,沟脑*是山脉的主峰照壁山,木垒县“高山电视发射台”座落其上,是木垒一处有名的旅游景观。
马莲沟沟深数里,沟底宽阔,沟中且有几道沟岔,一条清泉从沟中汩汩流出,沟里居住着六七户人家,炊烟缭绕,鸡犬之声相闻,居民和谐,亲如一家。山洼沟岔里分布着肥沃的农田,溪流之畔长满了多年生草本植物马莲和毛蜡,春夏之季蓝色的马莲花竞相开放,犹如一条彩带从沟内飘然而出,景色美不胜收,马莲沟因此而得名。马莲沟水草丰茂,土地肥沃,地广人稀,地处偏辟幽静,恰似世外桃园,这里的人们世代过着安定、殷实、悠闲祥和的生活。
马莲沟南与之相邻的一道沟叫“小唐家沟”。“小唐家沟”和“大唐家沟”一梁之隔,大小唐家沟,因曾经是一个姓唐人家的领地而得名,唐姓人家虽“人去楼空”,但其名一直沿用至今。我的家乡南湾与两沟隔河相望,遥相照应,因而我对她了如指掌并且颇有感情。
从我家出发翻越大坂梁,淌过芦花河,对岸就是照壁山山脉,走上河岸到山脚下,大唐家沟口*就在眼前了。唐家沟沟口左侧是陡峭的石崖,右侧是陡峻的土坡,两山相夹,构成了唐家沟天然威严的门户。两山相夹的沟口“门道”大约十多米宽,里面长满了茂密的灌木、荞木,荆棘与杂草,“山门”被封得严严实实,人畜皆不可穿越。只好从右侧的斜坡上踩踏出一条条进出山门的羊肠小道,艰难地出入通行。
唐家沟口半山腰处有一块平缓的地段,这里静臥着唐家庄子的遗址,从遗址的陈旧程度看,距今最少也有三四百年的历史。遗址的残垣断壁早已坦塌,匍匐在杂草丛中,但印迹清晰可辩,庄院规模犹存,遗址处偶见残砖断瓦,有时远远望去,遗址灰坡处往往有熠熠生辉的光点,据老人说,那是埋藏在地下的宝物之光,小时候,我们信以为真,往往寻踪而去,觅到的却是一粒破碗烂碟的碎小瓷片。
唐家沟有两个沟岔,岔深沟宽,山势平缓,南岔里除现今仍然耕种的一片土地外,各个草洼上有多处隐约可见的田埂痕迹,她告诉人们,历史上这里曾经是农田,北岔的地势与南岔相仿,山洼上也沉睡着片片当年的田地,这种撩荒数百年的农田印迹在“小唐家沟”也不鲜見。这些历史遗迹向人们诉说着他的主人当年的福庶和木垒地区农耕文化的繁荣。进入沟脑*,爬上梁顶,视野顿时开阔,起伏的丘岭,纵横的农田,寥落的村庄依稀可见,白洋河、羊头泉子的山川大地尽收眼底,极目远眺,东山山脉婉诞伸展,直至天际,北塔山云蒸雾绕,高耸入云,犹如仙景一般。远近的山洼上有群群牛羊缓缓游动,时而有牧歌飘过,其声高昂悠远,动人心魄,充满了诗情画意。站在山梁上,目睹眼前的景色,回顾历史的遗存,念天地之悠悠,世事之苍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无不心潮起伏,感慨万端!
芦花河,唐家沟,曾是我儿时的乐园。小时候我和发小们常常在唐家沟放牛,拾牛粪,摘地瓢(野草苺),捡蘑菇……在芦花河里戏水,龙王潭里洗臊。接受再教育时,在唐家沟春种,夏收,拉麦捆……唐家沟的一山一洼,一石一崖,一沟一岔我无不熟悉,一草一木无不饱含深情,唐家沟見证过我儿时的欢乐 ,洒下过我青春的汗水。
我记事以来,家乡的气候一直湿润,降雨量充沛,植被覆盖良好,环境优美,非常适宜人类居住,是木垒数得上的“好地方”。这里的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天吃饭”,依赖优厚的自然条件,日子过得逍遥自在。这里南临天山,气温适度,雨量充沛,适合小麦、菀豆、谷物、马玲薯等作物生长,人寿年丰,很少欠收,不见灾年。这里地广人稀,水草丰茂,是发展畜牧业的理想处所,生长在天山上的茂密松林和各种药材、野生动物是这里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碣”的自然资源。解放前和建国之初,且不说修建房屋,制做家具,就连一年四季的“烧柴”都是砍伐天山之松而用的。家家户户门前可见大摞的松木轱辘,岂不知那是做柴禾烧的。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拔乱反正,很快政府封山育林,断了百姓伐树当柴的路子。起初,百姓们尚可拉些“风倒木”、“立死杆”做烧柴之用,后来伐木烧柴被彻底禁止了,人们就拉山里枯死的柳树做烧柴。有些人家缺少劳力,或者缺乏畜力,于是就刨挖周边的红刺、兎儿条做烧柴,自然唐家沟的兎儿条、红刺、串地柏都不能幸免,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前山洼后的植被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大地祼露出她黄褐色的肌肤,生态遭到破坏,气温缓慢上升,天气逐渐干旱少雨。老天不肯养人了。
终于,三年自然灾害不期而遇,家乡的气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终年少下雨雪,大地干涸,田野里一片枯黄,麦苗大都干旱而死,庄稼颗粒无收,大路上尘土飞扬,天地失色,混顿一片,昔日生机盎然的唐家沟一片死寂,威严的“山门”顿时大开,灌木被村民挖尽,杂草被生畜啃食净光……芦花河水断流,草木枯萎,一片萧条破败的荒凉景象,往日的大美景色荡然不见踪影。
大灾终于过去,风调雨顺,春和景明,大自然威力无比,六三年之后,因三年自然灾赛损害的自然环景完全被修复,一切恢复了原貌,一切充满了生机。一九六四年秋家乡“社教”进点,六六年文化大苹命开始,七七年南湾刮起了一股乱砍乱伐林木的歪风,不仅天山的林木遭到破坏,就连家门口木垒河上的树木也几乎被砍伐一空,大自然又一次遭到了人为的破坏!好在政府出面干预,很快煞住了乱砍乱伐的歪风。
如今好了,整个照壁山脉木垒段被规划为“木垒生态园”,在“破城子”的照壁山脚下修建了“山门”和围栏,栽种了花草树木,修建了亭台轩谢和上山的棧道,成为正在建没中的旅游区,供人们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如今景点已闻名遐迩,初见成效。照壁山阳的马莲沟、唐家沟一带也被规划为乡村旅游景点,河道里筑起了景观水埧,栽种了观赏花木,沿河道中央修筑了“曲径通幽”的木栈道,因势依景修建了亭台轩谢,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美不胜收,游客们随心所欲,春天可在此踏青,盛夏可在此避暑,秋季可在此采摘收获,体验农家生活,冬季可来这里赏雪滑冰……当然因季节不同,可去唐家沟捡磨菇,摘地瓢,登高望远,释放情怀,抒发怀古颂今之情……
好美啊家乡!好美啊古老的而年轻的唐家沟!
*沟口:方言,山沟的入口处。
*沟脑:方言,沟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