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分享学习方法个人发展

如何升级认知,快速的成长?

2018-01-03  本文已影响109人  Mr绍君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认知能力对我们成长的影响,这是一件好事。

我们之前也说过了,认知能力是我们认知世界,看待问题的思维模式。我们有怎样的思维模式,自然就会产生怎样的行动,造成怎样的结果。

思维模式这个词就像是挂在墙上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样,我们都知道很重要,也知道是对的,可问题是怎么提升?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说说一个我自己在2017年的认知升级。

第一次是因为一句话:“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是看一个人是否能脑子里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观点,仍能保持正常的行动能力”。

这怎么可能呢?同一件事,A说是错的,B说是对的,那他们之间总有一个是错的吧,结果现在告诉你他们说的都是对的,你有什么反应?

我因为在得到上订阅了万维钢老师的专栏,经常就能体会到这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在我脑子里打架。比如第一天的文章,会从最新的研究出发,列举很多实验和数据,证明一个外向的人比一个内向的人更有成就,他们取得的职位和工资也普遍比较高。第二天则来了个180°的大转弯,告诉你一个内向的人,更容易取得学术以及技能上的成就。又比如第一天告诉你,多跳槽的人他们的职位和薪酬会比较高,第二天告诉你,经常跳槽的人,往往拿不到好的职位和薪水。

这并不是说作者不严谨或者乱写,而是事实上,这些可能都是对的。

外向的人更善于交际与协作,所以往往能取得不错的职位和薪水,内向的人善于独处,更能静下心来学习,所以他们也能取得不错的职位和薪水;多跳槽的人,有更多尝试的机会,更容易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和事业,经常跳槽的人往往耐不住寂寞,不能坚持。

就像是一个太极,有阴有阳,谁也不单独存在,彼此依存。

既要能独处安心学本事,又要能善交际与人合作,既要尝试找到热爱的事业,又要坚持守得住寂寞。

难的是如何找到那个平衡。

现在我们再来回答之前的问题,认知能力如何提升呢?答案有三条。

1.找到知识的源头

有这样一个笑话:

“二战”时将军视察前线,看到一个新兵很紧张,于是给他一块口香糖。
“好点了吗?”将军问。
“好多了,长官。不过这口香糖为什么没有味道?”士兵问。
”因为我嚼过了。“将军说。

我们每天都要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哪些信息是被人嚼过好几遍的?很多,多到我们根本分辨不过来。

因此我们接收的信息很有可能是跟原意不相符的,有可能是断章取义的。而一旦我们将这些信息奉为圭臬,那我们可能反而会离我们的目标越来越远。

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就是1W小时天才理论。

有次我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可能叫做《七年就是一辈子》,有点忘了,总之被里面的故事感动的稀里哗啦,只要每天练习2小时,七年就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下一个七年,你想成为谁?

直到一年后,我才知道这句话是错的。这句话原本的意思是说弹钢琴,那些专家普遍练习了1W个小时,后来被传成了1W小时天才理论。

所以,升级认知的一个好办法就是找知识源头,或者找一个靠谱的领路人。

我在这之前举的那个例子,就是来自万维钢老师的订阅专栏。王维刚老师以前是一位物理学家有着科学家的严谨和思维能力,又定居在美国,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科技和书籍。

所以,我每天打开音频都感觉是一场认知升级。

2.有目的性的进行学习

什么情况下,我们的学习效率是最高的?

在《跃迁》中提到学习的三个重要要素,我觉的可以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第一个是目标导向,第二个是解决实际需求,第三个是难度适中的任务。

我从今年年初开始学前端,到现在快一年了,现在会的80%知识,基本都是最后这3~4个月学的,为什么?
因为我最后这3~4个月是真的在写前端,虽然之前也在学,但毕竟没有实实在在的项目,我只是跟着视频学。

但是下半年,公司有前端的开发,刚好用上,然后我就晚上看教程,白天实战,有问题还可以问一起开发的小伙伴。

学了几个月,感觉比之前大半年收获还要大,而且这个收获并不体现在技术上,而是对整天框架和运行机制的把控上。(比如为什么有兼容问题?js是靠浏览器的那部分支持的?不同内核的浏览器有什么不同?)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阅读有三个阶段,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其中的主题阅读就是一种带着目的性的学习。

比如我们想知道学习方法,我们可以把市场上所有关于学习方法的书籍都扫一遍,然后在短时间内读完,根据这些知识建立自己的框架。

有这么必要吗?有。

比如现在你从书上看到一个学习方法,你觉的很有道理,但是这时,你从另一本书又看到了一个学习方法,你也觉的很有道理,你该怎么办?

很多人应该都会说,都试试呗,哪个好用哪个。

这确实是个好办法,但是如果方法有10个,20个呢?

主题阅读,或者有目的的学习,可以让我们站在框架的高度去审视我们的问题,就像武林高手一样,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何物不可为剑?

3.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建立知识体系的好处和必要性,我以前其实说过好多遍。

我们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一个人盲人,站在了大象面前,他鼓起勇气伸出手摸到一个坚硬的物体,然后他试探性的往旁边摸了摸,嗯,还是一样的。

然后他又用手敲了敲,心中又笃定了几分,嗯,对,这就是一面墙。

我们对知识的接收其实有点像盲人摸象,我们接收过很多信息,也摸过很多大象,所以很多信息我们总是看过就忘,因为在我们看来,摸到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一面墙。

但是我们都没有尝试着站远一点,看看这到底是不是墙,这跟之前摸过的墙有什么不同?

站的近的时候,我们区分不出摸到的大象有什么不同,觉的都是一样的,所以转眼就忘了;站的远的时候,我们就能清楚的分辨出大象。

对,没错,说的就是你,那头粉红色的大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