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玄:用愧疚感控制孩子,似乎是一些父母的法宝
今天和大家聊聊中国式的父母,习惯用愧疚感来控制孩子这个现象。
事情的起因是一个毕业多年的学生,和我聊到她和母亲之间的交流过程,这个过程在旁人看来是很不顺畅的,也看得出两个当事人说话都相互并不认同,相当于鸡同鸭讲。
母女交流的事情很简单,母亲希望女儿能够在五一节这天,开车送她去探亲。这样一个简单的要求,母亲没有在吃饭的时候当面说,而是在饭后各自回家以后,通过微信留言提出来,发的时间是凌晨五点半。
女儿早上原计划小长假睡个懒觉,没想到六点半醒来看手机的时候,看到了母亲五点半发来的微信。这一看不要紧,瞌睡全部惊醒。
母亲为了说出让女儿送她去探亲这个要求,用了六个大段的文字信息来铺垫,六大段文字洋洋洒洒至少一千字,简而言之有如下信息:
1.探亲的油钱、过路费母亲出。
2.亲戚老了,看一天少一天,趁这个小长假拍个全家福。
3.女儿五年前做的某件事得罪了亲戚,所以女儿内心瞧不起母亲的亲戚,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亲戚有什么红白喜事都不请女儿的原因,每次母亲送礼都说有女儿的一份。
4.当年女儿结婚时,说某人结婚父母给了十万。母亲认为女儿言下之意是觉得嫁妆太少,因此伤了父母的心,只不过父母从来不说。
5.女儿家有两个车,五一节放假,如果不去探这个亲,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
最后,母亲亲切表态,只是在和女儿商量,绝不勉强,如果女儿不能送她去探亲,她就坐某人的车去或者自己去坐客车。
此时,我这个学生,也就是这个女儿觉得整个事情很让她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她说不出来。
紫玄:用愧疚感控制孩子,似乎是一些父母的法宝这个事情的关键在哪里?在于这个母亲的铺垫。
来,让我们重新看一看母亲的铺垫以及铺垫背后的暗示:
1.探亲的油钱、过路费母亲出。
(你看,我都给你出油钱过路费了,你好意思不去吗?母亲忘记了,小长假免过路费。)
2.亲戚老了,看一天少一天,趁这个小长假拍个全家福。
(亲戚老了,如果这次不拍这个全家福,恐怕以后没机会了,你不怕留下终身遗憾?)
3.女儿五年前做的某件事得罪了亲戚,所以女儿内心瞧不起母亲的亲戚,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亲戚有什么红白喜事都不请女儿的原因,每次母亲送礼都说有女儿的一份。
(你五年前做的错事,这些年都是我在帮你买单,你好意思不送母亲去吗?)
4.当年女儿结婚时,说某人结婚父母给了十万。母亲认为女儿言下之意是觉得嫁妆太少,因此伤了父母的心,只不过父母从来不说。
(这些年父母伤心从来不说,你好意思不送母亲去吗?)
5.女儿家有两个车,五一节放假,如果不去探这个亲,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
(你有两个车,又放假,你好意思说不去吗?)
最后,母亲亲切表态,只是在和女儿商量,绝不勉强,如果女儿不能送她去探亲,她就坐谁谁的车去或者自己去坐客车。
(这是苦肉计,有两个车的你,好意思让你妈去麻烦别人,忍心让你妈去坐客车吗?)
最关键的是发的这个时间,早上五点半。
这个时间很微妙,让女儿一醒来就看到目前熬更守夜打的这么多文字,可见,五点半之前就开始打字了,那就是说,为了发这些微信,母亲没睡好觉。
所以,女儿不舒服的原因出来了,母亲通过这些微信文字做了层层铺垫,给女儿心理上很大的压力,从而产生强烈的愧疚感。这种愧疚感,让女儿感觉到如果这次不送母亲探亲,就是女儿的错。
紫玄:用愧疚感控制孩子,似乎是一些父母的法宝作为女儿,她很愿意为母亲鞍前马后,出钱出力,但是让女儿很苦闷的是,每次她想自觉自愿的为娘家做点什么的时候,母亲都会用很多这样类似的铺垫来让她心理压力特别大。
于是,女儿试图和母亲沟通:
1.为什么一起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这事,要凌晨五点发微信?
2.为什么要当年结婚时得罪了亲戚,当年父母不指出来,过了这么多年又拿出来说?
3.为什么不能直接要求女儿送母亲探亲,而是要说这么多和探亲无关的事?
但是沟通无效,母亲甚至非常不满女儿的态度。
我就呵呵了,这就是一些中国式的父母和子女相处的模式。什么模式呢?这种模式就是通过全面的激发儿女的愧疚感,让子女按照父母希望的方式去做。归根结底,这种父母终极的希望就是:我想要爱,我需要关注,我需要你。
但在中国,几乎不会有父母这么表达。
当这样的父母期望得到子女更多爱的时候,会用带着道德谴责的角度来责备对方。通过让对方心生愧疚,然后获得想要的爱。
比如,一些父母还喜欢用这样的表达来让子女产生愧疚感:
1.我不靠你,我有退休工资,老了不要你养。
2.这点事都办不到,我养你有什么用?
3.我就当没养你这个娃娃,以后老了也不指望你养,我自己过!
……
可这样的父母不明白的是:
当他们试图让子女感到愧疚时,只会把子女推得更远。
在中国,无论是父母对孩子,还是对伴侣或其他人,人们总以为,让对方感觉到愧疚,可以使对方反省自己,进而让他做得更好。
大家还美其名曰:激将法。
事实上,这完全不符合心理学的运作原理。
紫玄:用愧疚感控制孩子,似乎是一些父母的法宝自我改变是需要力量的,每一次改变都需要拿出力量破除掉原来旧有的习性。而愧疚感却往往让当事人心情沮丧,自卑,难过,抑郁。
越去评判、谴责、暗示他人有错,就越剥夺了对方改变的力量。
这也是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和没有达成公司目标的员工沟通时最常说的话:
“I'm not to judge you, I'm to help you.”(我不是来评判你的,我是来支持你的)
因为他非常清楚,当对方感受到被评判到时候,改变的力量就丧失了。
我希望我身边的朋友们能懂得:
当你需要爱的时候,当你想要让一个人变的更好时,最不能做的,就是让他有愧疚感。支持他、陪伴他,才是最强大的力量。
也许今天的文章对于我学生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是至少我希望她能明白她不舒服的根源,并且以后不会用这样的方式对她的孩子。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