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里有他人

2022-04-13  本文已影响0人  南希之声

最近跟着中医大师学养生,内心沉静了许多。

每天送完小乖,我便停留在学校旁生机盎然的小花园里,拉伸拉伸四肢,再看看大师每天更新的公众号,呼吸着满是萌动花草的新鲜空气,忙碌而充实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今天看的文章是《疫情期间大蒜的妙用》。

看电视时无比崇敬那些神人,可以如此渊博,占卜天文下通地理算卦人生。那是我仰望不可企及的神高度,中医的博学也不亚于此。

我曾一度翻阅《黄帝内经》,想要获得些古人的养生启蒙,然那些晦涩的文言文,没有深厚的文化知识背景,恐怕不能参透其中。

而中医大师讲出来,便成了津津乐道的现代故事和让人豁然开朗的生命智慧。这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吧,不是仅停留在书本,更是与天地共生长,顺应天时之道。

买了一些大蒜,我便回家上了楼。

楼道里站着个男人,约四十来岁,戴着口罩,手里拿着簸箕扫把。这个新换的小区清洁工我不认识,但心里感谢他的劳动付出。

每每看到这些体力劳动者,总不免有一丝担忧,不知这些又脏又累回报也不高但社会需要的工种,待到这一代人过去,下一代人是否还有人愿意从事这样的劳动。

我是个不太善于语言表达的人。

犹记得小时候妈妈说我,你怎么总不叫你大舅呢。我总回答,我其实挺喜欢他的,只是没有叫出来。妈妈说,你每次见了不喊,人家就以为你不喜欢他的,你要做出来才行。

但我就是从来也没表达过,甚至每次见到面时的称呼都在我心里默默的喜欢中省略掉了。如果对方不是细心的人,可能也感受不到我只闷在心里的情意。

面对这个还我们楼道清洁的陌生人,我再一次省略了心里的谢意。

下次就问候一声“早上好”吧,也许比起对他打扫楼道的感谢,表达对他的看见的礼节,人家更容易接受,我心里这样想着。

经过他面前,我继续往楼上。

住在这层的老奶奶开了门,准备出去买菜。

我在楼上听见奶奶很自然的跟他打招呼“你扫地啊?”然后就听见了他的回应,还有对老奶奶没戴口罩的提醒。

我一下被这位清洁工的心里有他人所感动。

也许是因为我对他人付出得太少,所以才容易被别人不一样的行为所触及内心,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想法,一个行动。很简单,但是不一样。

虽然我也常在家里做整理时,把不需要的书和衣服收起来,想要捐给需要的地方,但最后总因为不能忍受他们占空间影响家里美观最后给卖给或是丢了而终未成行。

梁启超在《给孩子们书》中写道,人生只有两件事:成长和利他。

想起孔夫子周游列国,风餐露宿只为传道讲学。也许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其思想格局早已超越世俗物质,精神成长和生命之道才是他们温饱之外寻求的意义。

有位家庭教育家说,现在的小孩都生活得太顺利,为别人付出得太少,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心里装的都是自己。即便发生冲突了,也只想着别人来说点什么做点什么。

出于担心,也或是出于对孩子行为表现的对照,加上对自己的反省,“每天我们想想可以为别人做一件什么事,一件就好,我们每天做”便成了我和孩子的约定。

睡前,我们会聊聊今天我为谁做了什么。分享这件事情时,我们内心里都是为他人付出的喜悦。

昨天是我们分享的第一晚。很多事情我们没有按计划坚持做下去,但这件事,我发愿一定要继续,直到为他人做什么不再成为我们需要刻意去练习的品质。

愿这个形式终有一天能成为我们自身生命的一部分。那宽广心胸装着的,不会是为眼前小利的愁苦,一定是站在高处看到的不一样的广阔天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