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精进读书历史

去巴黎带上这本书就够了|读《带一本书去巴黎》

2017-03-08  本文已影响446人  跟着鹏叔游世界

推荐指数:★★★★★

最早读林达的书估计要追溯到十年前上大学的时候了吧,最出名的那套是四册“近距离看美国”系列,这套关于美国林林总总的书可以说是我对美国历史及社会制度的启蒙了。

《带一本书去巴黎》从生活的细枝末节着手,通过自己的观察来书写历史、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读来引人入胜,极有代入感。不是一般的历史书模板,但写的却是历史,不同层面的,片段的历史。从小处着眼,把一件东西、一个建筑透过历史的故事再现场景,讲清讲透并不失乐趣,这是最难得的。

说起林达,还有件趣事儿。在我大学时读了她好多本书之后,还以为作者是个女的。偶然跟室友聊天,称赞林达笔触细腻、情感真挚云云,估计是个大美女,室友哈哈大笑,才知晓林达原是一对美籍华人夫妇共用的笔名。后来,他们还经常拿这件事来取笑我。

这本书躺在家里书柜里甚久,每次拿起来翻几页就没有了读下去的兴致,想着等以后有机会去巴黎再说。这次,订了机票拿了签证终于要去法国了。目的地的第一站就是巴黎并且计划了五天的时间,这下再也没有什么借口让我错过这本书了。

带一本书去巴黎

下班没事儿时就看上一章,断断续续前后大概一个月才读完这本书。和其他的书一样,《带一本书去巴黎》仍然是典型的林达风格,以一个旅行者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那些众所周知的建筑与古迹——卢浮宫、协和广场、凡尔赛宫等不紧不慢的来讲述一个一个精彩的历史故事。若是把她的书当成历史著作去读,恐怕你就会失望了。正如林达自己说过自己的创作:

“对于我们,是讲故事的人,不是思想家。”

这些故事都是节选的、作者刻意挑出来的、与当前景点相关的历史,并通过这些故事,作者表达了自己鲜明的历史观。那就是以人为本,基于人道,相信人性的进步才会产生文明的进步。他们的观点过于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估计也禁不起各种学家的推敲,但并不妨碍一般读者喜欢他们的书。

林达的书注重细节。细节往往意味着真实,因为很多细节是编造不出来的,而细节也往往透漏着一些容易忽略的真实。比如写到民众攻破巴士底狱,发现里面只关了七个犯人,这颇让我和当时的民众一样吃惊。诺大的巴黎监狱,怎么可能只有这区区几个囚犯。从这个细节中可以看出什么呢?林达刨根挖底,得出这样的结论——国王路易十六是宽容的温和的、愿意改革的,但他又是一个懦弱的人,由于他的一再让步和退宿导致了改革最终无法推进,而且历史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

昏庸无能的路易十五在位59年,而在20岁继位,最有希望配合变革改变法国命运的路易十六,不仅接下一个烂摊子,而且大革命之前留给他的时间只有15年。

议会发表历史上著名的《人类与人民权利宣言》,并打着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涌向巴士底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暴动一开始,形势就开始失控,凡尔赛的制宪会议也遭到干扰。代表们在没有规则的情况下,被迫“改组巴黎政府”。粗看历史,放佛攻占巴士底狱代表了旧制度的毁灭,把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是件好事儿。但背后,历史的发展事与愿违,代表新的民主与正义的革命把巴黎翻了个顶朝天,随后的几年间国民公会更是把法国推向恐怖统治。其中尤以激进派雅各宾俱乐部为典型,其因“断头台治国”的独裁者罗伯斯庇尔而臭名昭著。

我一直在想,如果没有这场1798年7月14日流血的革命,法国会不会和平过渡到如英国般的君主立宪制。

正如林达在书中所感叹的发人深思:

尽管法国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是欧洲文明千年发展的结果,可是这个理想,在伏尔泰和拉法耶特们心中所呈现的面貌,和底层民众心中所呈现的面貌,从来就是不一样的。大革命中有多少巴黎人认为,掠夺贵族,把他们身无分文的扫地出门就是在实现平等,对别人为所欲为就是自由,当断头台下淤血浓厚,每晚引来巴黎城成百的野狗在那里舔食和狂吠的时候,他们仍然有理由相信自己是在宣扬博爱,因为对敌人的残忍就是对阶级弟兄的博爱。

这些民众,还处在理性发展,文明发展的零历史和短历史的阶段,假如不是以法律规范的同时,帮助他们走过必须经过的发展阶段,而是相反的一味美化和放纵他们,那么他们是多变的,也是具有极大破坏力的,在强权面前他们是愚民,在弱者面前他们是暴民。

这就是林达文字有魅力的地方,既有感性的喟叹,又有理性的思考;也是最不同于一般游记的区别。与其说是游记,我更愿意用历史文学来形容她的书。

林达的书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时时刻刻系着中国,文字随处可见与祖国的对比。如写革命之前的法国,相对于中国的宫廷,法国王室的浪漫气息尤甚,一大群贵族没有对王室应有的畏惧和尊重。对于普通的知识阶层,伏尔泰卢梭等思想家大谈启蒙运动,他们和反对的旧制度的代表人物高谈阔论。在中国这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作者下结论说:

知识的迅速积累,思想的飞跃,是以法国知识阶层获得了思想的宽松环境为前提的。

如此般的对比,书中比比皆是,值得我们思考。

合上书,好似真的跟随着作者拜访雨果、伏尔泰、路易十六、拿破仑,游览巴黎圣母院、皇家小教堂、卢瓦河的古堡、凡尔赛宫、国会大厅,穿过巴黎的大街小巷,关键是还有详尽的解说。林达就这样带着我从历史、政治和艺术各个方面重新认识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巴黎。

去法国,巴黎一定是会到的。若到巴黎,我想带上这本书就足够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