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优秀开源Android学习清单自用RxJava

旁边那门转左看到一个RxJava

2016-06-30  本文已影响957人  阿敏其人

本文出自 “阿敏其人” 简书博客,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

新的技术点的普及总是需要一些现在前面苦心探索,感谢
大头鬼Bruce
扔物线 给 Android 开发者的 RxJava 详解
等的开源奉献。

一、RxJava初认识

RxJava用来做什么?

异步,就像AsyncTask 和Handler等,但是更加强大。随着程序逻辑变得越来越复杂,它依然能够保持简洁。

RxJava最大的特点

观察者模式
后台处理,前台回调 的异步机制

观察者模式是一种经典的设计模式,网上有很多相关文章,经典的Java观察者的学习可以参阅此文——23种设计模式(8):观察者模式

我要观察你,你变动就要告诉我。程序你要听话。
安卓的中广播就是一种特别明显的观察者模式,我们注册了Home键监听,home被按下,你就要告诉我。

RxJava 的观察者模式

RxJava 有四个基本概念:

Observable 和 Observer 通过 subscribe() 方法实现订阅关系,从而 Observable 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发出事件来通知 Observer。
少年我们看图吧

Paste_Image.png

我知道你不爱美人不爱江山,只爱代码,好吧

Paste_Image.png

(按照常理来说应该是 观察者 订阅 被观察者 但是为了api设计需要,Rx这里是 被观察者 订阅 观察者 ,这个需要明确一下)

四个基本概念中,被观察者和观察者通过订阅产生关系,这个我们好理解,但是关于事件我们需要掰扯一下。

RxJava的观察者有2个,一个是Observer,另外一个是Subscriber。
Subscriber是实现了接口的Observer 的抽象类,他们的基本使用方式一样,但是拥有的事件确不同。

Observer,除了普通事件 onNext() (相当于 onClick() / onEvent())之外,定义了两个特殊的事件:onCompleted() 和 onError()。

Subscriber 在Observer的基础之上,还有拥有两个特殊的方法。

观察者Observer的三个事件

在一个正确运行的事件序列中, onCompleted() 和 onError() 有且只有一个,并且是事件序列中的最后一个。需要注意的是,onCompleted() 和 onError() 二者也是互斥的,即在队列中调用了其中一个,就不应该再调用另一个。

Subscriber 特有的两个方法:

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 Observer都是Subscriber的

在 RxJava 的 subscribe 过程中,Observer 也总是会先被转换成一个 Subscriber 再使用。所以如果你只想使用基本功能,选择 Observer 和 Subscriber 是完全一样的,但是Observer在 subscribe()过程中最终会被转换成Subscriber对象。
所以,你用了Observer和在订阅后其实就相当于你用了Subscriber。

二、RxJava代码示例

as biuld文件引入

compile 'io.reactivex:rxjava:1.1.6'
compile 'io.reactivex:rxandroid:1.2.1'

引入io.reactivex:rxjava自不必说,引入io.reactivex:rxandroid是为了切换到安卓主线程等。

成功引入RxJava


Paste_Image.png

二、1 最简单的示例

第一步 创建 观察者 Observer

Observer<String> observer = new Observer<String>() {
    // 观察者的三个事件 onNext   onCompleted    onError
    @Override
    public void onNext(String s) {
        System.out.println("=======我是观察者 Observer 的 onNext 事件,打印参数s:"+s);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ompleted() {
        System.out.println("=======我是观察者 Observer 的 onCompleted 事件,无参数");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Error(Throwable e) {
        System.out.println("=======我是观察者 Observer 的 onError 事件,参数 e:"+e);
    }
};

观察者的是 new 出来的,然后有三个事件需要复写。

第二步 创建 被观察者 Observable

Observable 即被观察者,它决定什么时候触发事件以及触发怎样的事件。

       Observable<String> observable = Observable.create(new Observable.OnSubscribe<String>() {
            @Override
            public void call(Subscriber<? super String> subscriber) {
                subscriber.onNext("onNext Fist");
                subscriber.onNext("onNext Secind");
                subscriber.onNext("onNext Third");
                subscriber.onStart();
                subscriber.onCompleted();
            }
        });

第一行代码中我们用 create()方法来创建一个 Observable ,并为它定义事件触发规则。
第三行代码开始我们看到了call方法,当 Observable 被订阅的时候,OnSubscribe 的 call() 方法会自动被调用,事件序列就会依照设定依次触发(对于上面的代码,就是观察者Subscriber 将会被调用三次 onNext() 和一次 onCompleted())

由被观察者调用了观察者的回调方法,就实现了由被观察者向观察者的事件传递,即观察者模式。(金句也,被观察者 调用了 观察者的 回调,数据从 被观察者 手里交给 观察者,此乃观察者模式,其实真正干活的还是观察者本身,其实这就是回调的工作原理,被观察者是一个被监控的闲情大爷,关于回调不太熟悉的同学可以看下此 野文

第三步,订阅

// 被观察者 订阅 观察者   是的,好像是有点别扭,但是还是需要接受
observable.subscribe(observer);

完整的代码运行和分析

完整代码

public class MainActivity extends Activity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activity_main);

        Observer<String> observer = new Observer<String>() {
            // 观察者的三个事件 onNext   onCompleted    onError
            @Override
            public void onNext(String s) {
                System.out.println("=======我是观察者 Observer 的 onNext 事件,打印参数s:" + s);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ompleted() {
                System.out.println("=======我是观察者 Observer 的 onCompleted 事件,无参数");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Error(Throwable e) {
                System.out.println("=======我是观察者 Observer 的 onError 事件,参数 e:" + e);
            }
        };

        Observable<String> observable = Observable.create(new Observable.OnSubscribe<String>() {
            @Override
            public void call(Subscriber<? super String> subscriber) {
                subscriber.onNext("=======onNext Fist");
                subscriber.onNext("=======onNext Secind");
                subscriber.onNext("=======onNext Third");

                subscriber.onStart();
                subscriber.onCompleted();
            }
        });
        // 被观察者 订阅 观察者   是的,好像是有点别扭,但是还是需要接受
        observable.subscribe(observer);
    }
}

打印:

=======我是观察者 Observer 的 onNext 事件,打印参数s:=======onNext Fist
=======我是观察者 Observer 的 onNext 事件,打印参数s:=======onNext Secind
=======我是观察者 Observer 的 onNext 事件,打印参数s:=======onNext Third
=======我是观察者 Observer 的 onCompleted 事件,无参数

我们在 被观察者 的 call 方法里面调用了三次我们可以和一次subscriber.onStart()以及一次subscriber.onCompleted();

订阅关系产生之后,被观察者 会三次onNext会将数据(此处为String)传输给 观察者。观察者在事件中接受到传输过来的数据,然后可以执行其他操作。
最后执行subscriber.onCompleted()回调,打印最后一句语句。

需要注意的是,call里面的代码是排放是需要区分顺序的的,不是说你回调了三次 subscriber.onNext就一定得等你执行完成之后再来执行 subscriber.onCompleted()。

假设我们把call 里面的代码改成如下:

        Observable<String> observable = Observable.create(new Observable.OnSubscribe<String>() {
            @Override
            public void call(Subscriber<? super String> subscriber) {
                subscriber.onNext("=======onNext Fist");
                subscriber.onCompleted();
                subscriber.onNext("=======onNext Secind");
                subscriber.onNext("=======onNext Third");
                subscriber.onStart();
            }
        });

那么打印结果就是:

=======我是观察者 Observer 的 onNext 事件,打印参数s:=======onNext Fist
=======我是观察者 Observer 的 onCompleted 事件,无参数

如上,起始也就是,当你执行了观察者回调了subscriber.onCompleted();,那么这个订阅关系就会解绑,解绑了你的onNext关我毛事。

Observer + Observable 的简单代码到此为止

Subscriber + Observable

之前说过,对于观察而言。Observer的在产生订阅关系之后,就自动转成c。
我知道你是个长情的汉子(男/女),怎会抛下 Subscriber 于不顾。
好,来,把 Observer 换成 Subscriber。

public class MainActivity extends Activity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activity_main);

        Subscriber<String> subscriber = new Subscriber<String>() {
            // 观察者的三个事件 onNext   onCompleted    onError
            // 因为是Subscriber,所以有特有的onStart方法
            @Override
            public void onNext(String s) {
                System.out.println("=======我是观察者 Subscriber 的 onNext 事件,打印参数s:" + s);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ompleted() {
                System.out.println("=======我是观察者 Subscriber 的 onCompleted 事件,无参数");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Error(Throwable e) {
                System.out.println("=======我是观察者 Subscriber 的 onError 事件,参数 e:" + e);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Start() {
                super.onStart();
                System.out.println("=======我是观察者 Subscriber 特有的 onStart ,无参数");
            }
        };

        Observable<String> observable = Observable.create(new Observable.OnSubscribe<String>() {
            @Override
            public void call(Subscriber<? super String> subscriber) {
                subscriber.onNext("=======onNext Fist");
                subscriber.onStart(); // subscriber.onStart()的执行要先于subscriber.onNext
                subscriber.onNext("=======onNext Secind");
                subscriber.onNext("=======onNext Third");
                subscriber.onCompleted();
            }
        });
        // 被观察者 订阅 观察者   是的,好像是有点别扭,但是还是需要接受
        observable.subscribe(subscriber);
    }
}

new 出来一个Subscriber,和Observer区别不大。
关键是人家一出来就是Subsrciber,(Observer需要订阅之后才转成Subsrciber),所以人家具有特有的onStar方法,这个时候我们的小小伏笔subscriber.onStart()也可以登场。

打印结果

 =======我是观察者 Subscriber 特有的 onStart ,无参数
 =======我是观察者 Subscriber 的 onNext 事件,打印参数s:=======onNext Fist
=======我是观察者 Subscriber 的 onNext 事件,打印参数s:=======onNext Secind
 =======我是观察者 Subscriber 的 onNext 事件,打印参数s:=======onNext Third
=======我是观察者 Subscriber 的 onCompleted 事件,无参数

从上面的打印我们可以看出来:
1、被观察者的 call 方法回调的subscriber.onStart()打印生效了,因为在观察者Subscriber里面具有onStart所以执行了打印。
2、onStart可以做准备动作,因为onStart是先于onNext执行的。

Subscriber做了这么3件事:

1、调用 Subscriber.onStart()这个方法在前面已经介绍过,是一个可选的准备方法。
2、调用 Observable中的 OnSubscribe.call(Subscriber) 。在这里,事件发送的逻辑开始运行。从这也可以看出:
** 在 RxJava 中,Observable并不是在创建的时候就立即开始发送事件,而是在它被订阅的时候,即当 subscribe()方法执行的时候。**
3、将传入的 Subscriber
作为 Subscription
返回。这是为了方便 unsubscribe()
.

对了,你是不是想问我为什么不用Log非要sout?其实是因为我这个电脑得了一种Log坏了而且一直医不好的病。所以我才一直sout tab。。

三、女娲造人,我们造 被观察者

从上面的两个小例子中,我们的 被观察者 都是 Observable.create(new Observable.OnSubscribe<String>()) 造出来的

造 被观察者,除了create,RxJava 还提供了一些方法用来快捷创建事件队列,比如 just 和 from

Observable.just(T...) 造 被观察者

手动传入n个类型的参数

Paste_Image.png

代码:

核心

        Observable<String> observable = Observable.just("Hello","R","x","Java");

完整


public class MainActivity extends Activity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activity_main);

        Subscriber<String> subscriber = new Subscriber<String>() {
            // 观察者的三个事件 onNext   onCompleted    onError
            // 因为是Subscriber,所以有特有的onStart方法
            @Override
            public void onNext(String s) {
                System.out.println("=======我是观察者 Subscriber 的 onNext 事件,打印参数s:" + s);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ompleted() {
                System.out.println("=======我是观察者 Subscriber 的 onCompleted 事件,无参数");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Error(Throwable e) {
                System.out.println("=======我是观察者 Subscriber 的 onError 事件,参数 e:" + e);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Start() {
                super.onStart();
                System.out.println("=======我是观察者 Subscriber 特有的 onStart ,无参数");
            }
        };

        Observable<String> observable = Observable.just("Hello","R","x","Java");
        // 被观察者 订阅 观察者   是的,好像是有点别扭,但是还是需要接受
        observable.subscribe(subscriber);
    }
}

打印:

=======我是观察者 Subscriber 特有的 onStart ,无参数
=======我是观察者 Subscriber 的 onNext 事件,打印参数s:Hello
 =======我是观察者 Subscriber 的 onNext 事件,打印参数s:R
=======我是观察者 Subscriber 的 onNext 事件,打印参数s:x
=======我是观察者 Subscriber 的 onNext 事件,打印参数s:Java
=======我是观察者 Subscriber 的 onCompleted 事件,无参数

发现:
1、相当于回调传值了n次onNext
2、onStart和onCompleted也被回调了

from(T[ ])/ from(Iterable<? extends T>) 造 被观察者

from(T[ ]) / from(Iterable<? extends T>) : 将传入的数组或 Iterable 拆分成具体对象后,依次回调onNext

Paste_Image.png

代码:

核心

        String[] names = {"Hello","R","x","Java"};
        Observable<String> observable = Observable.from(names);

完整

public class MainActivity extends Activity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activity_main);

        Subscriber<String> subscriber = new Subscriber<String>() {
            // 观察者的三个事件 onNext   onCompleted    onError
            // 因为是Subscriber,所以有特有的onStart方法
            @Override
            public void onNext(String s) {
                System.out.println("=======我是观察者 Subscriber 的 onNext 事件,打印参数s:" + s);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ompleted() {
                System.out.println("=======我是观察者 Subscriber 的 onCompleted 事件,无参数");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Error(Throwable e) {
                System.out.println("=======我是观察者 Subscriber 的 onError 事件,参数 e:" + e);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Start() {
                super.onStart();
                System.out.println("=======我是观察者 Subscriber 特有的 onStart ,无参数");
            }
        };

        String[] names = {"Hello","R","x","Java"};
        Observable<String> observable = Observable.from(names);
        // 被观察者 订阅 观察者   是的,好像是有点别扭,但是还是需要接受
        observable.subscribe(subscriber);
    }
}

打印结果:

=======我是观察者 Subscriber 特有的 onStart ,无参数
=======我是观察者 Subscriber 的 onNext 事件,打印参数s:Hello
=======我是观察者 Subscriber 的 onNext 事件,打印参数s:R
=======我是观察者 Subscriber 的 onNext 事件,打印参数s:x
=======我是观察者 Subscriber 的 onNext 事件,打印参数s:Java
=======我是观察者 Subscriber 的 onCompleted 事件,无参数

结论就不需要了。

四、不完整的旋律,不完整的回调

上面看到了 被观察者 可以任性创建,观察者 表示不服,所以天赋神权,让 观察者 可以 不完整回调。

这个神权叫做 ActionX

先看代码再说道道

public class MainActivity extends Activity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activity_main);

        // 不完整回调 的 观察者
        Action1<String> onNextAction = new Action1<String>() {
            // onNext()
            @Override
            public void call(String s) {
                System.out.println("=======我是 Action1 onNextAction 不完整观察者 的 call: "+s);
            }
        };

        // 任性创建的 被观察者
        String[] names = {"任","性","被观察者","传入"};
        Observable<String> observable = Observable.from(names);

        observable.subscribe(onNextAction);
    }
}

打印结果:

=======我是 Action1 onNextAction 不完整观察者 的 call: 任
=======我是 Action1 onNextAction 不完整观察者 的 call: 性
=======我是 Action1 onNextAction 不完整观察者 的 call: 被观察者
=======我是 Action1 onNextAction 不完整观察者 的 call: 传入

完整起来也可以善良很可爱

虽然有不完整的神权,但是也完整起来也是可以相当完善的。

拼凑完整:

public class MainActivity extends Activity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activity_main);

        // 不完整回调 的 观察者
        Action1<String> onNextAction = new Action1<String>() {
            // onNext()
            @Override
            public void call(String s) {
                System.out.println("=======我是 Action1 onNextAction 不完整观察者 的 call: "+s);
            }
        };

        Action1<Throwable> onErrorAction = new Action1<Throwable>() {
            // onError()
            @Override
            public void call(Throwable throwable) {
                System.out.println("=======我是 Action1 onErrorAction 不完整观察者 的 call: "+throwable.toString());
            }
        };
        Action0 onCompletedAction = new Action0() {
            // onCompleted()
            @Override
            public void call() {
                System.out.println("=======我是 Action0 onCompletedAction 不完整观察者 的 call");
            }
        };


        // 任性创建的 被观察者
        String[] names = {"任","性","被观察者","传入"};
        Observable<String> observable = Observable.from(names);

        // 完整起来也可以善良很可爱,但是只给传入3个ActionX
        observable.subscribe(onNextAction,onErrorAction,onCompletedAction);
    }
}

打印输出:

=======我是 Action1 onNextAction 不完整观察者 的 call: 任
=======我是 Action1 onNextAction 不完整观察者 的 call: 性
=======我是 Action1 onNextAction 不完整观察者 的 call: 被观察者
=======我是 Action1 onNextAction 不完整观察者 的 call: 传入
=======我是 Action0 onCompletedAction 不完整观察者 的 call

Action0 是 RxJava 的一个接口,它只有一个方法 call(),这个方法是无参无返回值的;

由于 onCompleted() 方法也是无参无返回值的,因此 Action0 可以被当成一个包装对象,将 onCompleted() 的内容打包起来将自己作为一个参数传入 subscribe() 以实现不完整定义的回调。这样其实也可以看做将 onCompleted() 方法作为参数传进了 subscribe(),相当于其他某些语言中的闭包。

Action1 也是一个接口,它同样只有一个方法 call(T param),这个方法也无返回值,但有一个参数;与 Action0 同理,由于 onNext(T obj) 和 onError(Throwable error) 也是单参数无返回值的,因此 Action1 可以将 onNext(obj) 和 onError(error) 打包起来传入 subscribe() 以实现不完整定义的回调。

事实上,虽然 Action0 和 Action1 在 API 中使用最广泛,但 RxJava 是提供了多个 ActionX 形式的接口 (例如 Action2, Action3) 的,它们可以被用以包装不同的无返回值的方法。

ActionX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无返回值(可能有参)

五、放开你的单线程,让Scheduler来

引用一下 扔物线同学 的归纳

在 RxJava 的默认规则中,事件的发出和消费都是在同一个线程的。也就是说,如果只用上面的方法,实现出来的只是一个同步的观察者模式。观察者模式本身的目的就是 后台处理,前台回调 的异步机制,因此异步对于 RxJava 是至关重要的。而要实现异步,则需要用到 RxJava 的另一个概念: Scheduler 。

在不指定线程的情况下, RxJava 遵循的是线程不变的原则,即:在哪个线程调用 subscribe(),就在哪个线程生产事件;在哪个线程生产事件,就在哪个线程消费事件。如果需要切换线程,就需要用到 Scheduler (调度器)。

Rxjava常用调度器

在RxJava 中,Scheduler ——调度器,相当于线程控制器,RxJava 通过它来指定每一段代码应该运行在什么样的线程。RxJava 已经内置了几个 Scheduler ,它们已经适合大多数的使用场景:

切换线程/切换调度器

常用这么几个调度器,那么现在我们只要知道如何切换线程了。

看代码:

public class MainActivity extends Activity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activity_main);

        Observable.just("你", "好", "线", "程")
                .subscribeOn(Schedulers.io()) // 指定 subscribe() 发生在 IO 线程
                .observeOn(AndroidSchedulers.mainThread()) // 指定 Subscriber 的回调发生在主线程
                .subscribe(new Action1<String>() {
                    @Override
                    public void call(String str) {
                        System.out.println("====不完整的观察者  得到的数据:"+str);
                    }
                });
    }
}

打印输出:

====不完整的观察者  得到的数据:你
====不完整的观察者  得到的数据:好
====不完整的观察者  得到的数据:线
====不完整的观察者  得到的数据:程

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与线程之间的关系大概如下:

.subscribe...这一行代码被执行的时候,订阅关系正式产生。
被观察者要发送几个事件观察者,但是因为已经有指定线程的两句代码、

.subscribeOn(Schedulers.io()) // 指定 subscribe() 发生在 IO 线程 
.observeOn(AndroidSchedulers.mainThread()) // 指定 Subscriber 的回调发生在主线程

(RxJava 中,Observable并不是在创建的时候就立即开始发送事件,而是在它被订阅的时候,即当 subscribe()方法执行的时候)

这种在 subscribe() 之前写上两句 subscribeOn(Scheduler.io()) 和 observeOn(AndroidSchedulers.mainThread()) 的使用方式非常常见,它适用于多数的 **后台线程取数据,主线程显示 ** 的程序策略。这就意味着,即使加载图片或数据库等操作操作花费了几十甚至几百毫秒的时间,也不会造成丝毫界面的卡顿。

问:被消费者和消费者谁在前台?谁在后台?
不是这么算的,他们是在一起,只是在哪一个阶段被切换到了哪一个线程/调度器。

Scheduler自由控制线程

Observable.just(1, 2, 3, 4) // IO 线程,由 subscribeOn() 指定
    .subscribeOn(Schedulers.io())
    .observeOn(Schedulers.newThread())
    .map(mapOperator) // 新线程,由 observeOn() 指定
    .observeOn(Schedulers.io())
    .map(mapOperator2) // IO 线程,由 observeOn() 指定
    .observeOn(AndroidSchedulers.mainThread) 
    .subscribe(subscriber);  // Android 主线程,由 observeOn() 指定

如上,通过 observeOn() 的多次调用,程序实现了线程的多次切换。

不过,不同于 observeOn() , subscribeOn() 的位置放在哪里都可以,但它是只能调用一次的。

不同的是, subscribeOn() 的线程切换发生在 OnSubscribe 中,即在它通知上一级 OnSubscribe 时,这时事件还没有开始发送,因此 subscribeOn() 的线程控制可以从事件发出的开端就造成影响;而 observeOn() 的线程切换则发生在它内建的 Subscriber 中,即发生在它即将给下一级 Subscriber 发送事件时,因此 observeOn() 控制的是它后面的线程。

讲 Subscriber 的时候,提到过 Subscriber 的 onStart() 可以用作流程开始前的初始化。然而 onStart() 由于在 subscribe() 发生时就被调用了,因此不能指定线程,而是只能执行在 subscribe() 被调用时的线程。这就导致如果 onStart() 中含有对线程有要求的代码(例如在界面上显示一个 ProgressBar,这必须在主线程执行),将会有线程非法的风险,因为有时你无法预测 subscribe() 将会在什么线程执行。

与 Subscriber.onStart() 相对应的,有一个方法 Observable.doOnSubscribe() 。它和 Subscriber.onStart() 同样是在 subscribe() 调用后而且在事件发送前执行,但区别在于它可以指定线程。默认情况下, doOnSubscribe() 执行在 subscribe() 发生的线程;而如果在 doOnSubscribe() 之后有 subscribeOn() 的话,它将执行在离它最近的 subscribeOn() 所指定的线程。

代码:

Observable.create(onSubscribe)
    .subscribeOn(Schedulers.io())
    .doOnSubscribe(new Action0() {
        @Override
        public void call() {
            progressBar.setVisibility(View.VISIBLE); // 需要在主线程执行
        }
    })
    .subscribeOn(AndroidSchedulers.mainThread()) // 指定主线程
    .observeOn(AndroidSchedulers.mainThread())
    .subscribe(subscriber);

如上,在 doOnSubscribe()的后面跟一个 subscribeOn() ,就能指定准备工作的线程了。

六、变换

所谓变换,就是将事件序列中的对象或整个序列进行加工处理,转换成不同的事件或事件序列

有点晦涩,那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代码,先不进行变换,像之前那样,被观察者和观察者 使用的是相同的数据类型。看代码:

就是一个代码加载图片的小demo

public class MainActivity extends Activity {

    private ImageView mIv;
    private int resId = R.mipmap.ic_launcher;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activity_main);
        mIv = (ImageView) findViewById(R.id.mIv);
        Observable.create(new Observable.OnSubscribe<Draw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call(Subscriber<? super Drawable> subscriber) {
                Drawable drawable = ContextCompat.getDrawable(MainActivity.this,resId);
                subscriber.onNext(drawable);
                subscriber.onCompleted();
            }
        }).subscribe(new Observer<Draw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Next(Drawable drawable) {
                mIv.setImageDrawable(draw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ompleted() {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Error(Throwable e) {
                Toast.makeText(MainActivity.this, "Error!", Toast.LENGTH_SHORT).show();
            }
        });

    }
}

画一画吧

Paste_Image.png Paste_Image.png

这个我们熟悉。

接下来,我们来让 被观察者 传入的是int,但是最后 观察者 使用的数据类型是 Drawable

变换一下。

public class MainActivity extends Activity {

    private ImageView mIv;
    private int resId = R.mipmap.ic_launcher;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activity_main);
        mIv = (ImageView) findViewById(R.id.mIv);
        Observable.create(new Observable.OnSubscribe<Integ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call(Subscriber<? super Integer> subscriber) {
                subscriber.onNext(R.mipmap.ic_launcher); //R.mipmap.ic_launcher在R里面对应一个int值
            }
        }).map(new Func1<Integer, Drawable>() {
            @Override
            public Drawable call(Integer integer) {

                Drawable  drawable = ContextCompat.getDrawable(MainActivity.this,integer);
                return drawable;
            }
        }).subscribe(new Subscriber<Draw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ompleted() {
                System.out.println("=======  onCompleted");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Error(Throwable e) {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Next(Drawable drawable) {
                mIv.setBackgroundDrawable(drawable);
            }
        });
    }
}

没错,上面出现了一个我们从没用过的map和Func1。这个待会再讲,我知道少年你觉得不就代码设置一个图片吗,搞这么一大长串代码,真是毁三观。但是这是为了说明作用必须的呀,比如我们后面结合Retrofit就可以见其效力,其实把这个打通了,后面各种变换还不是可以让我们耍得溜溜的。

不说了,先把上面的代码弄短一些吧,再说map和Func1

public class MainActivity extends Activity {
    private ImageView mIv;
    private int resId = R.mipmap.ic_launcher;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activity_main);
        mIv = (ImageView) findViewById(R.id.mIv);
        Observable.just(R.mipmap.ic_launcher)
                .map(new Func1<Integer, Drawable>() {
                    @Override
                    public Drawable call(Integer integer) {
                        return ContextCompat.getDrawable(MainActivity.this,integer);
                    }
                }).subscribe(new Action1<Draw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call(Drawable drawable) {
                mIv.setBackgroundDrawable(drawable);
            }
        });
    }
}

瞬间清爽很多。

现在来说说map和Func1了

FuncX

Action1 非常相似,也是 RxJava 的一个接口,用于包装含有一个参数的方法。 Func1 和 Action 的区别在于, Func1 包装的是有返回值的方法。另外,和 ActionX 一样, FuncX 也有多个,用于不同参数个数的方法。FuncX 和 ActionX 的区别在 FuncX 包装的是有返回值的方法。

Paste_Image.png

FuncX的重要特征: 有返回值

map

先来看一下map的这个在源码中的样子:

public final <R> Observable<R> map(Func1<? super T, ? extends R> func) {
        return lift(new OperatorMap<T, R>(func));
}

这里传入两个参数,一个T,一个R,map就是传入T类型的输出,但是需要返回R类型的数据,你也可以认为第一个参数需要在map方法return之后转为第二个参数的类型。

map() 方法将参数中的 Integer 对象转换成一个 Drawable 对象后返回,而在经过 map() 方法后,事件的参数类型也由 Integer 转为了 Drawable。这种直接变换对象并返回的,是最常见的也最容易理解的变换。
注意:事件的参数类型也由 Integer 转为了 Drawable

不过 RxJava 的变换远不止这样,它不仅可以针对事件对象,还可以针对整个事件队列,这使得 RxJava 变得非常灵活。

map变换,在RxJava里面简单又常见,借用一下 扔物线同学 的好图

�map变换.png

形象生动。

flatMap

现在有这么一个数据,有一个程序员数组,每个程序员掌握的编程语言是不同的。

实体如下:

程序员
public class ProgrammerBean {
    public String name;
    public List<LanguageDevBean> proLanList; // 掌握的语言
}


语言
public class LanguageDevBean {
    public String proLanName;

    public LanguageDevBean(String proLanName) {
        this.proLanName = proLanName;
    }
}



我们现在要求是这样子的,打印出每一程序员的掌握的语言。不用for、while等循环。

我们想,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变换,这个不是说吧程序员ProgrammerBean这个类型转为LanguageDevBean就行,如果这样就是一对一了。我们需要做的是转化为多个LanguageDevBean。就是一个ProgrammerBean对应多个LanguageDevBean。

(其实你可以一个ProgrammerBean对应成为一个List<LanguageDevBean>,但是我们这里不这么弄,为了演示flatMap)

原理

flatMap() 的原理是这样的:

  1. 使用传入的事件对象创建一个 Observable 对象;
  2. 并不发送这个 Observable, 而是将它激活,于是它开始发送事件(汇集齐统一发送);
  3. 每一个创建出来的 Observable 发送的事件,都被汇入同一个 Observable ,而这个 Observable 负责将这些事件统一交给 Subscriber 的回调方法。

(注意:flatMap() 中返回的是个 Observable 对象)

这三个步骤,把事件拆成了两级,通过一组新创建的 Observable 将初始的对象铺平之后通过统一路径分发了下去。而这个铺平就是 flatMap() 所谓的 flat。

上代码:


public class MainActivity extends Activity {

    private List<ProgrammerBean> mProgrammerBeanList;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activity_main);

        mProgrammerBeanList = new ArrayList<>();
        ProgrammerBean pg1 = new ProgrammerBean();
        pg1.name = "风清扬";
        ArrayList<LanguageDevBean> programmeLanBeenList1 = new ArrayList<>();
        programmeLanBeenList1.add(new LanguageDevBean("C++"));
        programmeLanBeenList1.add(new LanguageDevBean("Java"));
        programmeLanBeenList1.add(new LanguageDevBean("Js"));
        pg1.proLanList = programmeLanBeenList1;
        mProgrammerBeanList.add(pg1);

        ProgrammerBean pg2 = new ProgrammerBean();
        pg2.name = "孙悟空";
        ArrayList<LanguageDevBean> programmeLanBeenList2 = new ArrayList<>();
        programmeLanBeenList2.add(new LanguageDevBean("Php"));
        pg2.proLanList = programmeLanBeenList2;
        mProgrammerBeanList.add(pg2);

        Subscriber<LanguageDevBean> subscriber = new Subscriber<LanguageDevBean>()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ompleted() {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Error(Throwable e) {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Next(LanguageDevBean programmeLanBean) {
                System.out.println("==========:"+programmeLanBean.proLanName);
            }
        };


        Observable.from(mProgrammerBeanList)
                .flatMap(new Func1<ProgrammerBean, Observable<LanguageDevBean>>() {
                    @Override
                    public Observable<LanguageDevBean> call(ProgrammerBean programmerBean) {
                        return Observable.from(programmerBean.proLanList);
                    }
                }).subscribe(subscriber);
    }
}

打印输出:

==========:C++
==========:Java
==========:Js
==========:Php

“风清扬”和“孙悟空”的编程语言(在当前代码下加起来就是4个)汇集齐后统一发给观察者。

再借 扔物线同学 图片一用

Paste_Image.png

扩展:由于可以在嵌套的 Observable 中添加异步代码, flatMap() 也常用于嵌套的异步操作,例如嵌套的网络请求。(Retrofit + RxJava)

传统的嵌套请求需要使用嵌套的 Callback 来实现。而通过 flatMap() ,可以把嵌套的请求写在一条链中,从而保持程序逻辑的清晰。

本文大致如上,关于lift等就不谈了,大家从扔物线 给 Android 开发者的 RxJava 详解等文章可以得到更多的体验。扔物线和大头鬼等是目前为止的RxJava正宗,本文只是旁门左道,仅以闲记。

本篇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