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社现代文学营地中国诗词大会

《诗词创作随笔》之(三十一) ——诗词的创作如何把握新旧时代的差

2020-07-04  本文已影响0人  北平永胜

《诗词创作随笔》之(三十一) ——诗词的创作如何把握新旧时代的差距?

文/北平永胜

作为在古体诗词的创作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现代生活环境下,如何将古人所推崇的拟古之风代入进我们的诗词之中来?

很多诗友也常常被上面这个问题所困扰,在诗词的创作过程中,要么特立独行,要么畏手畏脚,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

如果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去分析,古人的生活场景与今天相似的地方一定有,但差距还是非常巨大的。

无论从语言的发音方法、生活条件的时代更替、以及待人接物的繁文缛节,这一切的一切,古代与今天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到,如何判断你的诗词是否符合古体诗词的标准,就把你的诗词放在一堆古人的诗词当中,如果别人分不清哪个是你写的,哪个是古人写的,那你就算出师了。

换个角度讲,在民国以前,中国的诗评家和诗人们,还是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地遵循着拟古之风的,只不过在新文化运动以后,拟古之风逐渐式微了。

回到今天,诗词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创作高峰,虽然作品大都良莠不齐,但还是有很多作者的作品可圈可点的。

比如徐晋如和方舟子二人的作品,就基本接近古人的拟古之风。再往前比如叶嘉莹、钱钟书、顾随等等一批文学大家,都是在沿袭着古人的诗词创作圭臬,没有越雷池半步。

我们说,诗词的创作需要契合时代的发展,诗人要做挺立潮头的猛士,作为诗词本身也不能脱离时代的背景,而成为空中楼阁。

可是新的词汇不断涌现,旧的体裁又限制较严,稍不留神就可能孕育出不伦不类的诗词怪胎(用旧体诗范本填充新词汇,例如:手机、网络、杠精、烧烤等等等等),这要如何处理才比较稳妥呢?

首先强调一点,有人经常用“莫因词害意”的古人遗训,来为自己无厘头的诗词怪胎开脱,无非是一种低能弱智的表现,这块遮羞布只能掩盖一时,但终究掩盖不了一世。

其次,旧体诗就需要用旧式语言来创作,这是有一套规矩和标准的,绝对不能想当然的胡写乱写,否则就是亵渎诗词,污染环境而已。

第三,新的词汇层出不穷,即便再怎么调整适应,也无法把它与古体诗词捆绑在一起,把牛的腿安在马的身上,不仅看着别扭,马也会不舒服的。

对策:新的词汇可以用在新诗的创作中,这里指的新诗,是指“五四运动”以后所倡导的那一类新诗。

因为无论是在体裁还是在风格,在语言的使用和把握上,新诗在新词汇的运用方面,会显得更加地游刃有余,所以对于创作者而言,对于在新词汇的表现力上,也会比旧体诗词显得更加地信心十足。

旧诗有旧诗的风貌,新诗有新诗的自由,二者不可得兼,个人理解这才是我们对传统文化最好地继承和发扬。穿越后让古人看到今人的古体诗能够评头品足,对新诗词缄默不言,我想这才是诗词圈当下最理想的状态吧!

2020年04月27日07:56分写成于北京起舞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