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日更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思考

2019-11-05  本文已影响0人  在路上2023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思考

2017年的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提出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任务群,这对于如今的网络信息时代是一个全新的创举,但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样的课如何上,素材如何搜集呢?通过阅读李欧梵的《不必然的对等——文学改编电影》一书,会对这一任务群有新的思考。

本书通过文学名著改编成电影的对比和讨论,探讨文学与电影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化的跨媒介生产,对于人们认识不同媒介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其中对于三部改编成电影的《战争于和平》,作者进行了逐一的对比和分析,指出了其中的问题,也发现了各自的长处,这和每位导演对原著的阅读和剧本的改编有直接的联系。对于《呼啸山庄》一书的对比,对于改编的几部电影,较早时期的《魂归离恨天》是得到作者较多认可的。

那么,一部鸿篇巨制如何改编成影视作品,又如何组织学生去阅读和比较,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呢?我觉得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庞杂的作品中提炼出主线。一般的文学作品可能结构简单,但像《战争与和平》这样的煌煌巨著,人物众多,如果没有对原著的反复阅读和提炼,是难以用影视的方式来呈现的。影视注重还原场景,给人以直观的感受,需要考验导演的取舍和剪辑水平,在众多的场景中,何以舍弃一个留下一个;在众多的人物当中,以谁为主线,都必须要仔细制订作者的意思,进行合理统筹,这是电影改编的灵魂。

二、细节的呈现和场景的渲染。电影毕竟是不一样的艺术形式,如果完全按照原著的安排依葫芦画瓢,是无法收到较好的效果。面对恢宏的作品,如果一味地跟着原著的作品,可能会让观众有难以喘息的感觉,快节奏的叙事和进程,必然不是好的选择。只有进行整合,将细节充分呈现,让观众在舒缓有致的节奏中,感悟细节,留下印象。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思考

三、心理描写的外化与呈现。作为影视作品,是很难将心理描写外化出来,而心理描写却正是文学作品塑造人物最有力的手段。那么,如果忽略这部分心理描写,必然会削弱作品的表现力,而如何将心理描写在影视作品中外化则是一个难点。这里可能需要导演做一些改编和调整,从侧面将这些心理巧妙地呈现出来。

当然,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需要多方面的考虑,如演员的选择、场景的布置等,这里更多讨论的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阅读和交流。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尝试将课文改编成剧本,再进行排练,这样的基础上,再进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应该会对学生有所帮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