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生死
所有非人力所能强求的因素中,最令人无奈的就属阴阳两隔的那种思念了。人有没有永生?这个话题太大了,宗教认可神不灭,自然科学认为人死如灯灭,哲学对此则莫衷一是。
但是东西方哲学思想里都有这么一个认识:一个人曾经存在于历史中,那么就其存在的这一事实是不会湮灭的,这一事实不仅“永生”而且会对后人造成影响。
僧肇《物不迁论》里说“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动”,就已经体现了这个哲学思想。
但是这样的“永生”、“常住”或许对人们来说没什么价值或意义,人生一世总希望自己存在的证据能被后人记得,希望自己曾经存在过的事实不会被湮灭。
想到此,突然对中国祭祀文化的起源有所领悟。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祭祀先人当然有这一层重要的原因,但这只是对后人而言。
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但是能如此流芳百世的人毕竟少之又少,其他人又如何在历史中留下自己的痕迹呢?先人希望自己的所做作为,或曾经存在过的这个事实能够让后人记住,所以就开启了家族祭祀的源头。
中国文化中为什么这么重视“祭祀”,这既是古代“君父制”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希望通过祭奠先人让后人能够永远记住前人的存在,实现哲学意思上的“团圆”或“永生”。
联想到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其“不拜君王”、“出家为僧”的思想与中国“君父制”有较大的冲突,因此受到了中国固有文化的强烈抵制。
不知该佩服中国文化的包容,还是佩服佛法的圆融,印度佛法在中国与固有文化交涉妥协之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法——中国佛教。名义上维护印度佛教的理论,实际上变相地比附中国固有文化,这是中国佛教形成过程中的一大特点。
中国佛教秉承了印度佛教“出家”的传统,但是依照中国文化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而提出了“祖师制”、“宗派制”,也算是对“君父制”的一种附和。
常听人说西方文化是要改造世界、征服世界,东方文化偏向随顺世界、顺其自然。我个人觉得这类话语似是而非,过于武断。正因为东方文化也有“人定胜天”的思想倾向,所以才会有“顺其自然”的主张,试问若人人顺其自然又何必刻意提出这类观点呢。
东西方人在生死问题上都不约而同地以自己的方式探究生死、寻找永生,中国文化也不仅仅只从精神、哲学角度追求长生,道家炼丹、长生等方术何尝不是从医药、生物的角度寻求永生,佛教“即身成佛”的观点又何尝不是折射出肉体永生的倾向。
对“生死”的思考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存在,种种认知、思想、文化的产生很多都源于“生死问题”。
对生命的渴求和对死亡的无奈,衍生出丰富多彩的人文思想和日益精进的自然科技。正因为有这个无法解决的“终极问题”,所以人类才能不断思考不断前进。如果有一天这个“终极问题”被破解了,或许带来的不是兴奋而是一种“无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