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一点古代文学史|文学的起源

2018-11-19  本文已影响70人  寒羽正念

一、中国古代文学是如何起源的? 

-1- 上古文学的雏形:原始歌谣、祷词咒语、神话传说

中国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神话时期。

在有文字记载的文学成型以前,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已经产生了文学的雏形——原始的歌谣、祷词咒语和神话传说。

这些口耳相传的歌谣、咒语和神话,就成为最古老的“文学作品”。

1.1 这些最初的“文学作品”是如何产生的呢?

它们可不是为了言志或者抒情,而是源于原始人类基本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尤其是祭祀的需要,以及原始人类最初对于宇宙和自然的探知。

例如,原始歌谣中,载于《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九》的《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这是一首反映原始人狩猎生活的歌谣,叙述了制作弹弓、攻击猎物以获得生存必需品的狩猎过程。

1.2 这些祭祀的歌谣,是如何被原始人类“唱”出来的呢?

它们往往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上古文学“诗乐舞不分”的特征。

例如,《吕氏春秋·古乐》云: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葛天氏应是传说时期的一个部落酋长。“载民”、“玄鸟”显示了图腾崇拜,反映了宗教信仰;歌咏草木、五谷,则表现了对丰收的渴盼,反映生产劳动过程;“投足”是一种舞姿,手里拿着牛尾,象征着耕作的动作。

由此可见,原始时期的文学艺术活动经常与生产劳动联系密切,歌、舞和音乐也总是互相结合。

-2-上古神话是如何产生的?

上古神话也是原始人类生产生存需要的产物。只不过神话多是人民群众对于未知自然的探索,以及处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状态,由于自我保护的愿望而产生的英雄崇拜情结。

例如,出于对宇宙产生和人类起源的思索,人们流传着“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神话,而著名的巨人追赶太阳的神话“夸父逐日”,则显示了父系氏族时期对于大力的崇尚。

-3-总结:不能算纯粹的文学,是后世文学的源头

这些原始歌谣、祷词咒语和神话传说虽然是中国文学的起源,但离真正的文学作品还有相当距离,还不能算是纯粹的文学。

与后世的文学作品相比,它们普遍简短、朴拙,不够丰满、繁富,但它们充满了劳动生活气息,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力,涌动着饱满的生命力,体现了真正的文学精神,是后世文学的血脉之源。

二、先秦时期对中国文学体裁的孕育

-1-后世的散文、诗歌、小说体裁都可以追溯到先秦

先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初创的时期,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这时所确立的文学特征对后世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后世的许多文学体裁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如:

散文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诗歌可以追溯到原始歌谣、《诗经》;

小说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左传》等历史散文以及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

-2-散文: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尚书》

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可视为最早的散文。

甲骨卜辞:甲骨卜辞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占卜记录,间或也有少量其他记事文字。殷人迷信鬼神,狩猎、农业和祭祀、战争等各种活动都要进行占卜,因此,卜辞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散文。

如:戊戌卜贞,今日旦,王疾目,不丧明?其丧明?(《殷墟文字乙编》)

其中所记之事非常清楚、明确,在这短短数行文字中,有疑问,有担忧,有推测。不过,就其内容而言,还相对简单,形式也较为朴拙,文辞也很省略。

《尚书》:《尚书》是最早成型的散文作品,是以记言为主的历史典籍之一。其中所记有些言论已经初具说理文的风格,如《金縢》、《盘庚》等篇说服力强,感情充沛,对后代散文的说理艺术,有着首开先河的开拓作用。

《尚书》诸篇文体,如典、谟、训、诰、誓、命,多被后代模仿。《尚书》文风简洁质朴,成为后世矫正浮靡文风的典范。

-3-诗歌:原始歌谣、《诗经》(四言、现实主义)、《楚辞》(五、七言、浪漫主义)

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源远流长的文学样式之一,而中国诗史的长河,向上可以追溯到原始歌谣、《诗经》、《楚辞》等。

人们一般认为,语言和艺术起源于人类最早的实践活动,首先是劳动。一般的情况是,由劳动节奏产生了音乐,由音乐产生了歌词,再由歌词进而发展成为诗歌。

如古代劳动者即有“举重劝力之歌”(《淮南子·道应训》),用来协调节奏,统一步伐,减轻劳动强度,这就是较早的歌谣。

到了周代,随着音乐的发展,诗歌创作出现勃兴的局面,由此产生了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其中平稳均衡的四言格式、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以及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成为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之一。

中国诗歌的另一大源头《楚辞》也产生于先秦时期,巫觋文化繁盛的楚国孕育了文辞绮丽、汪洋恣肆、极富浪漫主义气息的“楚辞”,从而开创了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

就诗歌和辞赋的体式而言,原始歌谣、《诗经》和《楚辞》也是后代盛行的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辞赋的源头。

-4-小说:神话传说、《左传》等历史散文、《庄子》等诸子散文

一般认为小说的正式开始是在魏晋六朝时期,不过,在此之前,中国早期叙事史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神话、先秦散文中的叙事片段以及史书都与小说有渊源关系。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是《山海经》、《淮南子》等书。例如《山海经》中的后羿射日以及《淮南子》中的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奇异的想象等因素即被后世小说中的怪异故事所继承。

而小说与先秦的历史散文以及诸子散文中的语言故事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刘熙载《艺概·文概》云:

“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

这里所说的“剪裁运化之方”即暗合了“小说的修辞”。

三、为什么说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轫期?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的发轫期,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孕育于此时,中国文学的文学思潮也在这一时期形成。

文学的产生和先秦文学的分期:

文学的产生可以一直上溯到文学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原始的神话传说和歌谣,在人们口头代代流传。这些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的文学。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先秦文学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大致上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夏商文化: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具代表性,而夏商文学是与此时的原始宗教紧密联系的。

西周春秋文化:随着周初分封制的推行,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礼乐文化成了主流。与人的政治理想有着密切联系。春秋时期各国都有史书,而以鲁国之《春秋》为代表,它的基本精神是“道名分”,即讲社会伦理秩序,并通过对历史事实的选择,以寓褒贬,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在春秋末年,还出现了《左传》和《国语》,此二书继承并发扬了《春秋》的现实精神和表现手法,倡导儒家敬德崇礼、尊王攘夷、固本保民等思想。除了历史著作外,春秋时期一些杰出的文化巨匠还将目光直接投向现实社会和人生,构建出种种不同的社会理想。说理散文因此得到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论语》、《墨子》和韵散结合的《老子》。

战国文化: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重大的变革时代。随着周天子的衰微,西周、春秋时代的礼乐制度颓然崩溃,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书立说,批评时弊,阐述政见,互相论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学派各自从不同的出发点,分别探讨了自然、社会、人生、政治、学理等问题。

除此之外,楚国屈原别开一朵奇葩,照灼古今。

屈原: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处在楚国倾覆的前夕,又身遭贬谪,报国无门,满腔愤懑,无可告诉,发为诗赋。屈赋以参差错落的句式,奇伟瑰丽的词藻,丰富奔放的想象,表现了屈原美好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情操,是《诗经》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高峰。

总而言之,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的发轫期,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孕育于此时,中国文学的文学思潮也在这一时期形成。

四、夏商和西周文学的不同特点

夏商文化以巫史文化为代表,而周代文化则是以礼乐文化为代表。

-1-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而夏商文学也正是与此时的原始宗教紧密联系的。

比如《诗经》:商代的诗歌如《诗经·商颂》五篇,这些诗歌从其内容来看主要是颂咏祖先,歌舞娱神,都是用于祭祀的,这与夏商时期的巫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比如《周易》:商代韵文还包括《周易》中某些卦爻辞,这些卦爻辞多采用谣谚的形式,可以说是简短古朴的诗歌,诗歌内容或怨上刺世、申诉痛苦;或抒发爱情、歌咏劳动。运用象征、比兴、白描、叠咏等手法,用韵参差错落,灵活多样,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萌芽状态的特点,也是巫史文化影响下的产物。

比如《尚书》:巫史文化的昌盛,同时也促进了散文的发展,《尚书》所录的《禹贡》和《和《甘誓》两篇,据说是夏代的遗文。而商代出现的完整的散文代表作品《商书》中的文章,记录了盘庚迁都于殷时发表的训辞,文字古奥。这些文章说明了巫史文化在商代的政治、历史等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周代文化则是以礼乐文化为代表

随着周初分封制的推行,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自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礼乐文化成了主流。

“礼乐”精神实质上是对社会秩序自觉地认同,而这些“礼乐”制度或概念又是从前代原始祭祀文化仪式中发展而来。周代敬礼重德的理性精神,使人类社会和人本身的地位得到了肯定,各种神灵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怀疑和否定,殷商时期那种浓厚的巫术宗教色彩减少了。

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因此,周代的历史意识空前发展起来,所谓“史官文化”也因此而成熟。

从《尚书》中看:《周书》中的“诰”、“誓”等以文献的形式,记录了西周初年征服商人的历史,反映了周初的社会关系和周人的人的政治理想。

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

《春秋》、《左传》等历史文献的“书法”,即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诗经》的“比兴”手法的运用,再加上复沓叠唱的结构形式,造成一种含而不露、回环往复的效果。这都体现了“礼乐文化”“哀而不伤”精神对周代文学形成的影响。


END.

日有书香010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