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被毁灭的孩子

2017-03-07  本文已影响0人  写作的奶爸

       犹豫了许久,我决定写下这两个孩子的故事。它警醒了我,也希望警醒更多的家长。

       小源和小仁是我作文班上的两个孩子。跟着我写作文快半年了,每周日上课2小时。

       小源的爸爸做点小生意,第一次上试听课的时候,别的孩子都是两人同桌,唯独他自己的邻桌位置空着。

       我开始讲课之后,别的孩子都在认真听,而小源总是东张西望、小动作不断。这时,我就隐隐觉得,这个孩子的学习恐怕是个问题。

       紧接着,我放了一段方清平的单口相声视频——《我的童年》,主要内容是关于写作文的,很搞笑。孩子们都乐得前仰后合,有的孩子甚至直接模仿了起来。小源呢,在用喷水枪往其他同学身上喷水。我不得不走过去制止他。

       很意外,小源竟然缴费了。因为我一直强调,必须是孩子喜欢——至少是接受上作文班这件事,家长再缴费;别强摁着孩子来学作文。小源从头到尾都没听课,怎么可能有感觉?

       接下来的几次课,小源基本上很难做到安静听课,他的小动作和小玩意儿总是不断,有时候玩钢笔搞得满手墨水。但是,我还是尽可能地在引导和启发其他孩子的同时,跟他有一些互动,吸引和提醒他听一点。

       写作文的题目,我也对小源单独安排——先给其他孩子布置一个有挑战难度的题目,再给小源商量一个轻松的题目。

       刚开始,小源会跟我商量:“老师,我能不能写我的爸爸?”我说:“可以呀!”

       之后,我发现他从书包里拿出之前他在学校写的作文,重新抄一遍。我当作没看见。他能坐下来,能配合我,甚至是敷衍我,也是进步。

       我本想给他一个表现的机会,给他点动力,所以在读作文的环节安排他读自己的作文。结果,他竟然读不下来,有的字其实他不认识!看来他那篇作文也是从别处抄来的。但是,那篇作文他一直放在书包里,即使后来几次课上我给他布置别的题目,他也还是会拿出那篇《我的爸爸》看看。

       当时,我接过他的本子,继续帮他读完,并且说写的不错,继续努力。

       之后,小源从写个开头,再写出两段,慢慢地越写越多。我发现小源其实很聪明,我们真正一起研究作文的时候,在遣词造句的时候,他的反应偶尔比我还快(请务必注意这一点,好歹我也是个作家,不是那么容易碰到小孩对手的)!

       有一次课间的时候,他要玩我手里的核桃。那一对核桃我盘了四五个月,挺漂亮的了。我给他们讲了几分钟文玩核桃和注意事项,再三强调要小心、不能有丝毫的磕碰,他也答应了。然后,我就把核桃交给了他。

       等我接了杯水回到教室,看到小源正在地上滚核桃玩,而且是沿着教室的对角线滚。我当时其实很心疼,赶紧把他叫回来——果不其然,核桃已经废了!

       看着伤痕累累的核桃,我问他:“我是不是跟你说过,文玩核桃很娇贵,碰破一点就全完了?你看现在,至少碰掉了六七块,而且还磨破了很多地方。”

       他一脸不服气,问为什么?

       我说为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答应过我却说话不算话。然后,我故意把核桃高高举起,摔在地上。然后,我就开始考验他:你今天的作文就写这一对核桃,我们怎么开始玩核桃的,我是怎么说的,你又是怎么在地上滚核桃的,我是怎么摔的,现在摔成什么样了。

       那天,小源来我班上之后第一次写出了三四段的作文,而且已经算比较完整了。

       放学的时候,他从垃圾堆里又找出那对核桃,有点忐忑地问我:“老师,核桃我能带走吗?”我答应了,他还真的仍然在认真观察核桃,而且脸上挂着歉疚。我说:“放心,不用你赔。你能写出好作文,这对核桃摔破也值得了。”

       又有一次,小源又看上了我的运动手表。我问他:“你要看吗?”他很兴奋。

       我说:“还好我这个运动手表是防摔的。但是,你可别从三楼给我扔下去。”之后,我就解下手表递给他。

       他兴致勃勃地问手表上那些按键和数字的功能,我就一一介绍。说到海拔高度的时候,我说:“你看看现在是多少米?记下来。然后你再拿着它到一楼去看看,回来算算这个楼有多高。”

       小源飞快地跑下楼去,又气喘吁吁地跑回来,兴奋地说:“老师,刚才在三楼是277米,到了一楼是270米。”我就问他:“我们现在其实是在二楼的上面,说明这两层楼大概是多高?”他说:“老师,是7米吗?”

       等我给出肯定的答案之后,他更高兴了,而且不停地问东问西。

       到了第二节课,我就让他写今天玩手表的过程,他写得也挺不错。有时候我觉得,他其实非常聪明、智商很高。

       大概到第七八次课的时候,他写出了一篇很不错的《我的弟弟》。我很高兴,他问我,能不能拍照片发给妈妈看。我就让他自己用我的手机拍了发给他妈妈,而且他还迫不及待地给妈妈打电话,提醒她马上看。我也破例同意了。

       放学后,我们一起下楼。小源的爸爸在楼前的空地上打电话,我们之前简单聊过几句。想着今天孩子进步很大,我就想多沟通一下。

       小源火急火燎地跑到他的爸爸跟前,高举着手里的作文本,那上面有我画的五角星,还有大段大段的波浪线——那是好句子才会有的“待遇”。

       小源不停地跳来跳去,大声叫着:“爸爸,你看!爸爸,你看!爸爸,你快看呀!”

       小源爸爸在电话里谈着业务上的事,很不耐烦地躲开他的骚扰。我在他旁边两米多的地方,注视着他,等着他。

       大约十多分钟后,他挂断电话,回头对小源说:“今天上课听了吗?你写了吗?”

       小源的脸色有点难看了,但还是说:“爸爸,你看!爸爸,你看!”

       小源的爸爸有点像自说自话,但声音却也不小地说:“这孩子心没在学习上!光知道玩!”

       我说:“小源今天进步很大!今天写的《我的弟弟》很精彩、很生动。小源其实很会写作文,写的故事特别好玩,用的句子也很生动。”

       可是,小源爸爸把他叫上电动车,带走了,留下有点发愣、有点无可奈何的我。

       从那以后,小源没有在我的作文班上写出过任何一篇作文,甚至连一百个字也没有达到过。

       2017年春节之后,孩子们在我班上五个多月了,班上有个叫静文的小才女和一个叫浩然的男孩,对于写作已经是驾轻就熟,完全是试验新的观察和思考方法,以及新的写法。其他大部分的孩子虽然基础稍差,但是也都进步很大。

       那天,上完一堂国学课之后(我们会穿插进行国学课,让孩子们拓展阅读,也稍微放松一下,不必每周都写作文),我们一起下楼。

       刚到楼下,远远就听见小源爸爸问:“今天怎么样?”

       小源不说话,本来那天因为他课堂上不认真听讲,我也批评过几句。

       小源爸爸问:“今天写了吗?又没写?”

       小源这时候已经很害怕了。

       我说:“今天我们是国学课,所以没写作文。”

       这时,他又说到:“不行啊!这孩子心就不在学习上!”

       我说:“别这么说孩子……”本来我想继续说关于别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他插话说:“我对现在的教育非常不认可!”

       “哦?”我来了兴趣,回应道:“那你说说看。”

       小源爸爸痛心疾首地说:“现在的学校管得太松了,老师不能打、不能骂。孩子心根本不在学习上……”

       这时,我也打断他:“那你觉得,孩子的心里有没有学习这回事——爱学习的孩子是‘教’出来的呢,还是‘生’出来呢?”

       他楞了一下,但还是给了一个让我挺意外的答案:“那还是‘生’很重要,‘教’……也有点作用。”

       我整理了一下思路,说:“这么说,是你生错了?——好。就算咱前边‘生’错了,那么‘教’起到什么作用呢?”接着,我就把去年小源着急给他看作文,而他却对小源和我视而不见的事情讲了一遍。然后,我问他:“小源好不容易写出一篇好作文,兴高采烈地想要给你看。结果你不看,还嫌烦。我和孩子都在边上等着你打完电话看一下,夸一下孩子,你都没做到,结果孩子很失望。那么,孩子以后还有写作文的兴趣和动力吗?孩子不喜欢写作文、害怕写作文,孩子厌学,其实绝大多数是孩子家长造成的……”

       他脸色有点不好看了,低了低头又抢过我的话,说:“你说的这个事也有点儿。关键是孩子光玩啊!心不在学习上。学校、老师,必须严格起来!结果不让打、不让骂,这还怎么管孩子?孩子能听吗?老师……”随着讲述,他依然是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而且说话的声音也又提高了。

       这时,一直在旁边的静文妈妈平静说:“好了,下课了。咱也别耽误颜老师回家了。静文,跟颜老师再见吧!”

       我妄自揣测,静文妈妈有打圆场的想法,怕我们吵起来。我也真的是好为人师、鼓起很大的勇气去说这些话。但其实我也知道,我确实说得太多了,我只不过是孩子作文班的老师,仅此而已。

       在另一个班上,有五个三年级的孩子,加上我的二年级的儿子,再就是上五年级的小仁。

       小仁个子不高,但是大眼睛忽闪忽闪的,特别招人喜欢,上课的时候反应也很快,回答问题很积极,只是说话有点啰嗦,而且常常断断续续、反反复复地说话。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的小男孩来说,这都很正常(男孩的语言能力普遍较弱,而且发育很晚)。

       我本来对这个孩子的印象极好,写作文的时间就有对他疏忽了,没多关照他。结果批阅作文的时候,我的脑袋“嗡”地一下:他写的作文竟然连流水账都算不上,全是絮絮叨叨写当下的事。

       那天是要写《潍坊的冬天》,他大概就写成了这样——

       今天我来上作文课了,妈妈送我来的。老师让我们写冬天,我就写了。冬天很冷,老师说让我们学会观察。我观察了很多地方。老师说,“冷”是看不见的,但是可以看见雪,还可以看见寒气。这些都说明冬天很冷。老师还让我们搓一搓手……

       我赶紧利用时间单独辅导了他一下,然后让他好好思考,等下次再好好写。而且第二次课的时候,我在他写的过程中就注意多观察他。

       果然,他又开始絮絮叨叨地写那些片汤话。不得已,我打断他,重新启发他,并且跟他说:“不要着急,咱今天光写个开头也行,慢慢咱就知道作文是怎么回事,也知道作文其实很简单了。”

       后来经过努力,大概也是在上课两个月以后,他第一次写出了不是片汤话、不是絮絮叨叨的作文,可惜就是跑题了。但是,只要换个题目,就是一篇完整的故事,有开头、有结尾,故事也很连贯。我很高兴,一边鼓励他,一边帮他改了个合适的题目。

       第二周,他就写出了一篇很正常的作文。这时候我发现孩子的自信心明显上升了。

       不过有一点很奇怪,那就是他在课上课下都特别关注别的孩子。比如,我在办公室单独给某个孩子批改和讲解作文的时候,其他还没写完的孩子多少会做些小动作,这时候小仁就会停下手里的笔(他每次都写得很慢,甚至到最后也没写完)跑去告诉我:“老师,颜序在那里玩橡皮了。”再比如,我的粉笔找不到了,就问是谁给我藏起来了,其他孩子都是嘻嘻哈哈地跟我开玩笑,唯独小仁会带着恐惧、一脸认真地说:“老师,不是我!”还有,如果我出现了板书的笔误,其他孩子都会给我记下来,罚我该他们买零食吃。所以,他们听课都很认真,巴不得我写错字。可是小仁从来不指出我的错误,有时候甚至会帮我打圆场,说其实也没写错。

       又过了一周,小仁刚到教室坐下,我就觉得他的脸色不对。等我走过去趴下来问了一句:“你怎么了?”小仁强忍着,但是大颗的泪珠已经滚落下来。

       我赶紧对孩子们说:“同学们自己先看五分钟课本,预习一下今天要学的内容。”然后,我就把小仁拉到最靠里的办公室。

       我蹲下来,拦着他,对他说:“你先哭一会吧!”……

       过了一分钟,小仁情绪平复了,我问他:“刚才在家怎么了?”小仁伤心地说:“爸爸妈妈吵架了,妈妈说要跟爸爸离婚。”

       我恰好知道小仁爸爸那天在工作,就问他:“爸爸不是没在家吗?”

       小仁更加难过地说:“他们在电话里吵架了。”

       我安慰她说:“问题不大,很多家庭的爸爸妈妈其实都会吵架的。咱也不用怕,不过爸爸妈妈当着咱小仁吵架就不对了。一会我给你爸爸打电话批评他!走,咱先上课吧?”

       但是从那以后,小仁的作文又恢复到絮絮叨叨的片汤话了……

       小仁小时候主要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大概是三四年级的时候来到潍坊。他的爸爸很努力工作,对他的要求也很高、很严格。比如,爸爸给他买了很多书,小仁的阅读量其实也很大,跟他聊一本书的时候,他非常有话说。

       在他的片汤话作文里,我还是看出了一点端倪。不管什么题目,他基本上都会写到一个人——小叔。我把所有这关于这个人的字句全部集中起来,也带着疑问去跟小仁交流“小叔是谁?”“他在哪儿?”“你为什么这么想他?”“你们之间发生过哪些有意思的事?”

       直到看了那篇他没写跑题,也很完整的作文里,我对整个问题梳理出较为清晰的脉络。

       原来,爸爸妈妈把他从爷爷奶奶身边接到潍坊的那天,他正在农村老家跟小叔一起打游戏、看电视、在街上疯跑,然后突然就被叫回家吃饭,紧接着离开了熟悉的环境来到潍坊。

       用小仁自己在作文中的话说,“我非常想念我的小叔,真想回去和他一起玩。我一想起他的时候,我都难过得想打自己的头。”

       我这才想起,他确实一旦情绪低落或者比较懊恼的时候,就开始用拳头打自己的脑袋。

       再加上爸爸的性格比较急躁,要求也比较高。比如,辅导作业的时候,爸爸讲了两三遍他还不明白,爸爸也就发火了;这时候,小仁会特别害怕,有时候即使是一知半解,也不敢再问,而是想着怎么蒙混过关。结果,小仁内心的压力会特别大,也特别敏感。而且,他变得特别关注别人的言行:我不会,可是别人也不会;你看,他表现不好,我赶紧去告诉老师——老师就会认为我是个好孩子了。

       我深深地,为这两个孩子担忧。我也一直很犹豫,要不要把这两个故事写出来。

       每一个家庭,都有一座壁垒。只是这壁垒,有时候是保护伞,有时候是障碍。不管我是谁,我都没有权利去管别人家的事情。

       很多家长朋友把我当做偶像——一个身边能交流的真实存在的奶爸,一个努力平衡好家庭与工作、努力营造幸福生活的修行者。这样的家长,想到了颜老师,也就对自己的孩子慈悲了、和善了,也就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开始调整自己的情绪,去践行“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如此,我甚欣慰!

       文中的孩子,我也用了化名。我只能祈祷,愿所有的家长回归本真,给孩子真正的爱。

《陪你长大就是幸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